【佳作賞讀】楊全華

敘事詩的關鍵——“關鍵詞”

——讀劉同福《行走在絕壁長廊》有感

楊全華


百度上說,關鍵詞是特指單個媒體在製作使用索引時,所用到的詞彙。近些年隨著數字技術及自動化存取功能的普及,機關企事業單位起草文書時,都不可忽視“關鍵詞”的書寫與運用。而在現實生活中,更廣義的“關鍵詞”,通常應是指那些具有重要意義、必不可少的詞語。作為一部或一篇文學作品,不論什麼體裁,毫無疑問都必定少不了“關鍵詞”,而特別是作為一首用高度凝鍊的文字來“敘述”事件的敘事詩,我認為一些能讓讀者讀懂所敘“事件”的關鍵詞,更是不可缺少的。


【佳作賞讀】楊全華||敘事詩的關鍵

劉同福老師在《新時代文學社》平臺發表的《行走在絕壁長廊》,就是一首敘事抒情長詩。詩作以高度凝鍊、飽含激情的文字敘述了遊覽位於太行山脈,大山深處河南省輝縣的郭亮村,村民上世紀八十年代開山挖洞修路的事蹟及感慨!本人賞讀了這首詩作後,對於郭亮人開山修路的“愚公”精神及作品的嚴密構思、氣壯山河的豪放語言、“真抓實幹成事業、出成果”的主題等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印象更深,並深受啟發的是詩作中的那些“關鍵詞”。


【佳作賞讀】楊全華||敘事詩的關鍵

說實話,我未去過郭亮村,之前甚至對郭亮村的信息知之很少。看到作者《行走在絕壁長廊》這首作品後,我希望讀後能得以明確的是:郭亮人開挖的這條絕壁長廊,有多高、多長、多寬,是封閉的嗎、能通風采光嗎、能跑車嗎、修了多長時間等。要體現這些基本問題,對於通訊、故事、報告文學、小說等幾類體裁的文學作品都是必然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同時,對於單純抒情詩作,因不講“故事”,一般也不涉及這些問題。但作為一首比較長的敘事詩,如不能回答這些問題,那應是讀者的不幸。然而,讀者們有幸的是,讀到了一首這樣的佳作。


【佳作賞讀】楊全華||敘事詩的關鍵

下面我不妨用作者詩中的“關鍵詞”,簡單的連接一下,看是否能得到讀者需要明白的問題。

上世紀八十年代,郭亮村“十三條硬漢,十三副鋼鐵般的臂膀”,經過“五度四季輪迴,一千八百多個日落晨光”,開挖了一條“一千二百多米的遂道”。

“我在長廊裡舒緩地行走,沒有陰冷沒有恐慌”,因為在長廊裡還“鑿著幾十個大窗”,既能通風又可採光。這條長廊是什麼走向呢?“憑窗南望,對面依然是紅石疊壓絕璧蒼涼”。噢,我明白了,它至少有一段是東西走向。長廊有多長?能跑汽車嗎?“長廊裡總有車輛穿行,喇叭聲在峽谷中久久迴響”。原來長廊很寬,是完全可以跑汽車的。長廊是開挖在多高的絕壁上呢?“那裡海拔1700多米,奇峰突兀,絕壁險要。”噢,海拔這麼高啊!

【佳作賞讀】楊全華||敘事詩的關鍵

郭亮人的這種不尚空談,真抓實幹的精神,真是太可貴了。實現中國夢就需要像郭亮人那樣“生命裡不需要飄渺的夢想,錘錘夯實才會擊打出華彩動人的樂章!”

看,僅僅用原作中著墨不多的“關鍵詞”,就聯成了一則郭亮人開挖絕壁長廊的故事。可見“關鍵詞”的作用之大。當然,單靠這幾句“關鍵詞”是無以表達詩人那深厚的情感的。

注:文中帶引號的詞句都是原作中的“關鍵詞”。


【佳作賞讀】楊全華||敘事詩的關鍵

楊全華 在部隊服役30年,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後轉業到地方機關。愛好攝影、文學,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攝影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攝影作品、文章曾見諸多家媒體。


【精選留言】

北風輕輕吹(朋友)

謝謝全華的深入解讀,你用關鍵詞把我的詩作的骨架勾勒出來,讓我對敘事詩的創作有了更多的信心。我也一直認為,任何文學作品都應當讓讀者明瞭你想告訴讀者什麼,是否告訴得清楚。詩歌創作更需要用凝鍊的語言告訴讀者這些,切忌晦澀難懂,故弄玄虛,讓讀者讀來一頭霧水。我是這樣想的,也努力這樣做,只是功力有限,有些作品還不盡如人意。


水城人(楊全華)

回劉政委 其實這篇感言談不上解讀,只是我賞讀您這篇詩作的一點感受。我雖喜歡古詩也讀過幾篇,但對詩體創作沒什麼研究。憑自己的感受,我認為不論是格律詩,還是歌行體及自由體的詩歌創作,語言凝鍊不必說,而致情、致理、意境、“通俗”幾個方面都很重要。讓人看過能激發情感,得到啟發,且讀之上口,記之入腦。正像您說的那樣“切忌晦澀難懂,故弄玄虛,讓讀者讀來一頭霧水。”那樣的作品很難吸引人。我深感自己功底太淺,抽象思維能力太差,看到言詞深奧,字詞陌生,跳躍性很大的作品,思想總轉不彎來,反映也跟不上,所以看不兩眼就想放棄。我認為詩詞創作,寫深不容易,寫淺更不容易。其實古代很多大家的作品,語言是很通俗的,有的則像兒歌,像拉家常。我覺得寫詩與攝影也有共同之處。攝影語言即是直觀形象,最好不需藉助於註解與旁白;而組照則應注重其內在的關聯性,若幅幅之間跳躍很大,已成為多張單幅,那就失去組照的意義。以上這些只是個人的隨感,於專業理論難兔膚淺甚至沾不上邊。於文於影您都居於較高的層次。我須很好地向您學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