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佳作赏读】杨全华

叙事诗的关键——“关键词”

——读刘同福《行走在绝壁长廊》有感

杨全华


百度上说,关键词是特指单个媒体在制作使用索引时,所用到的词汇。近些年随着数字技术及自动化存取功能的普及,机关企事业单位起草文书时,都不可忽视“关键词”的书写与运用。而在现实生活中,更广义的“关键词”,通常应是指那些具有重要意义、必不可少的词语。作为一部或一篇文学作品,不论什么体裁,毫无疑问都必定少不了“关键词”,而特别是作为一首用高度凝炼的文字来“叙述”事件的叙事诗,我认为一些能让读者读懂所叙“事件”的关键词,更是不可缺少的。


【佳作赏读】杨全华||叙事诗的关键

刘同福老师在《新时代文学社》平台发表的《行走在绝壁长廊》,就是一首叙事抒情长诗。诗作以高度凝炼、饱含激情的文字叙述了游览位于太行山脉,大山深处河南省辉县的郭亮村,村民上世纪八十年代开山挖洞修路的事迹及感慨!本人赏读了这首诗作后,对于郭亮人开山修路的“愚公”精神及作品的严密构思、气壮山河的豪放语言、“真抓实干成事业、出成果”的主题等都留下深刻的印象,但印象更深,并深受启发的是诗作中的那些“关键词”。


【佳作赏读】杨全华||叙事诗的关键

说实话,我未去过郭亮村,之前甚至对郭亮村的信息知之很少。看到作者《行走在绝壁长廊》这首作品后,我希望读后能得以明确的是:郭亮人开挖的这条绝壁长廊,有多高、多长、多宽,是封闭的吗、能通风采光吗、能跑车吗、修了多长时间等。要体现这些基本问题,对于通讯、故事、报告文学、小说等几类体裁的文学作品都是必然的,也是很容易做到的。同时,对于单纯抒情诗作,因不讲“故事”,一般也不涉及这些问题。但作为一首比较长的叙事诗,如不能回答这些问题,那应是读者的不幸。然而,读者们有幸的是,读到了一首这样的佳作。


【佳作赏读】杨全华||叙事诗的关键

下面我不妨用作者诗中的“关键词”,简单的连接一下,看是否能得到读者需要明白的问题。

上世纪八十年代,郭亮村“十三条硬汉,十三副钢铁般的臂膀”,经过“五度四季轮回,一千八百多个日落晨光”,开挖了一条“一千二百多米的遂道”。

“我在长廊里舒缓地行走,没有阴冷没有恐慌”,因为在长廊里还“凿着几十个大窗”,既能通风又可采光。这条长廊是什么走向呢?“凭窗南望,对面依然是红石叠压绝璧苍凉”。噢,我明白了,它至少有一段是东西走向。长廊有多长?能跑汽车吗?“长廊里总有车辆穿行,喇叭声在峽谷中久久回响”。原来长廊很宽,是完全可以跑汽车的。长廊是开挖在多高的绝壁上呢?“那里海拔1700多米,奇峰突兀,绝壁险要。”噢,海拔这么高啊!

【佳作赏读】杨全华||叙事诗的关键

郭亮人的这种不尚空谈,真抓实干的精神,真是太可贵了。实现中国梦就需要像郭亮人那样“生命里不需要飘渺的梦想,锤锤夯实才会击打出华彩动人的乐章!”

看,仅仅用原作中着墨不多的“关键词”,就联成了一则郭亮人开挖绝壁长廊的故事。可见“关键词”的作用之大。当然,单靠这几句“关键词”是无以表达诗人那深厚的情感的。

注:文中带引号的词句都是原作中的“关键词”。


【佳作赏读】杨全华||叙事诗的关键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见诸多家媒体。


【精选留言】

北风轻轻吹(朋友)

谢谢全华的深入解读,你用关键词把我的诗作的骨架勾勒出来,让我对叙事诗的创作有了更多的信心。我也一直认为,任何文学作品都应当让读者明了你想告诉读者什么,是否告诉得清楚。诗歌创作更需要用凝炼的语言告诉读者这些,切忌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让读者读来一头雾水。我是这样想的,也努力这样做,只是功力有限,有些作品还不尽如人意。


水城人(杨全华)

回刘政委 其实这篇感言谈不上解读,只是我赏读您这篇诗作的一点感受。我虽喜欢古诗也读过几篇,但对诗体创作没什么研究。凭自己的感受,我认为不论是格律诗,还是歌行体及自由体的诗歌创作,语言凝炼不必说,而致情、致理、意境、“通俗”几个方面都很重要。让人看过能激发情感,得到启发,且读之上口,记之入脑。正像您说的那样“切忌晦涩难懂,故弄玄虚,让读者读来一头雾水。”那样的作品很难吸引人。我深感自己功底太浅,抽象思维能力太差,看到言词深奥,字词陌生,跳跃性很大的作品,思想总转不弯来,反映也跟不上,所以看不两眼就想放弃。我认为诗词创作,写深不容易,写浅更不容易。其实古代很多大家的作品,语言是很通俗的,有的则像儿歌,像拉家常。我觉得写诗与摄影也有共同之处。摄影语言即是直观形象,最好不需借助于注解与旁白;而组照则应注重其内在的关联性,若幅幅之间跳跃很大,已成为多张单幅,那就失去组照的意义。以上这些只是个人的随感,于专业理论难兔肤浅甚至沾不上边。于文于影您都居于较高的层次。我须很好地向您学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