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很多人都認為武松是個響噹噹的梁山英雄好漢,在金聖嘆眼裡,更是把他比作了天神。梁山好漢百多條,金聖嘆唯獨將武松當作數一數二的超品人物,在把其他頭領劃分作幾種等級時,他先誇武松是上上人物,尚覺不足,還要用無人可比的天神來形容。

雖然也覺得武松了得,但他被誇到如此地步,不免有過譽之感;如果再詳細考究武松的作為,就會發現武松是好漢,但算不上英雄。

即使武松被名人誇得天花亂墜,即便他被許多人崇拜為英雄,並不意味這種被廣泛接受的觀點就是完全正確的。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在《水滸傳》裡,武松的名氣確實很大,因為他做出的幾件事都非常有名:赤手空拳,景陽崗打虎;為兄報仇,手刃潘金蓮、西門慶;其他如醉打蔣門神,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等也都是非常精彩的故事,改編成影視或戲劇,也是引人入勝的片段。

武松過人的本領和快意恩仇的行為,非常符合人們心目中的好漢形象,也有人認為他就是英雄,但嚴格的拿英雄標準去對照,武松並不符合。

嚴格的說,也是首要原因,武松不是為民除害的英雄。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景陽崗打虎,事實上是武松為當地百姓打死了害蟲,然而,武松並沒有想過要去除害,也從來沒有生過念頭去幫助當地百姓。雖然武松清楚自己的本領高強,不畏懼猛虎,但用自己的能力去造福民眾,還不是他的習慣。

武松打虎這一段,如果看得仔細,能發現細節的描寫不是在刻畫一個英雄,不是在讚美武松的奮不顧身為民除害,而是寫實的講述一個常人的反應,這樣的描寫有好幾處。

武松來到陽穀縣地面,不是為打虎而來,只是路過,同樣,景陽岡也是必經之路,假如他換個方向回家,也就沒有了武松打虎的故事——除非改寫為武松特意去消滅害蟲。

武松到景陽岡之前,不知道有老虎為害,所以會發生奇怪的店家不賣酒的矛盾,由此也埋下了伏筆,與他的個性吻合。等到武松親眼看到告示,相信了店家的好心,他已經來到了景陽岡前,這個時候他才有退意,但回頭路不好走,武松更擔心被人恥笑。

在《水滸傳》裡,武松多次表現出虛榮、好面子,正因為在店裡喝酒時先說出了豪言,也就使得武松不能謹慎行事。其實,這也正說明了武松打虎的動機。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想要為百姓挺身而出,那才是“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而即使有心對付猛虎,頭腦清醒,準備充分,豈不勝算更大?

武松大發神威,幾拳打死猛虎,倒是表明了他所言不虛,有一身高強本領,他敢於在傍晚孤身前往猛虎出沒之處,第一是依仗自身的勇猛,第二是抹不下面子——比性命更重要?第三,未嘗不是酒後失去了冷靜。這幾個原因都很簡單,但沒有一個出發點是想要去幫助他人。

明代著名評點家餘象鬥說:“武松除虎之害,而受眾人之欽,乃理之宜也。”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從結果來看,武松打死老虎,為當地除去害蟲,理應受到民眾的稱讚。而綜合來看,武松和久積善行的英雄還有不小的差距。

上述的分析不是要否定武松,他的確是打虎的壯士,功績無法否認,但感恩和盲目的崇拜不是一回事,表現出來卻一樣。

往極端裡說,把武松和魯智深視作同等,把他們當作一樣的英雄好漢,就好像狂熱的粉絲感謝明星,卻忽視了父母親人。

就好像春雨滋潤大地,解除乾旱,可以去感謝它,但如果把它當作大自然的善良,那就是表錯了情。在古代,各個地方會樹立廟祠來感謝神靈,供奉水神、龍神、菩薩等等,但不會供奉春雨。到底在廟祠裡祭拜神靈有沒有意義,自有公論,而即使有人供奉神靈,他們也不會盲目供奉春雨。換一種更清楚的說法,陽穀縣的民眾不會喜歡西門慶,武松除去這個禍害,他們最多心裡對武松表示敬意,清楚前因後果的人,不會為此感恩戴德。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甚至,在武松勇上景陽岡的幾個原因中,最重要的因素恐怕是武松好面子,這一點在後面的情節中也多次得到證明。金聖嘆評價他:以性命與名譽對算,不亦異乎?

和宋江第一次見面,宋江說了幾句好聽話,武松滿心歡喜。

宋江道:“江湖上多聞說武二郎名字,不期今日卻在這裡相會。多幸!多幸!”柴進道:“偶然豪傑相聚,實是難得。就請同做一席說話。”宋江大喜,攜住武松的手,一同到後堂席上,便喚宋清與武松相見。

從這裡也可以看到武松為虛名所累,對此深入分析,除了後來被叫做行者,武松連綽號也沒有,而在此時,他還沒有可以揚名的事蹟,打虎的壯舉也還沒有發生。宋江的名氣傳得很廣,那是另一回事,但宋江號稱聽說過武松的名頭,假如武松冷靜想想,有可能嗎?武松不是缺少智慧的人,被誇幾句就不辯真假,也不仔細去想宋江的意圖,正說明宋江投其所好,武松就喜好有面子——假如武松真的有名,柴進會一點不瞭解?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武松的這一性格特點,在《水滸傳》中連貫一氣,前後相符,後文中的描寫,也同樣得以揭示。

正因為武松有虛榮心,好面子,老奸巨滑的張都監對症下藥,說幾句好話,武松就恨不得掏心掏肺,引為知己,根本不去考慮對方有什麼目的,也不會有其他想法,不辨真偽好壞,死心塌地甘願為“知己”效犬馬之勞,被人利用也不知,結果遭了暗算,落入陷阱。

【水滸傳】:張都監便對武松道:“我聞知你是個大丈夫,男子漢,英雄無敵,敢與人同死同生。我帳前現缺恁地一個人,不知你肯與我做親隨梯已人麼?”武松跪下,稱謝道:“小人是個牢城營內囚徒;若蒙恩相抬舉,小人當以執鞭隨鐙,服侍恩相。”

金聖嘆一言道出了武松的內心:武松平生一片心事發,只是要人叫聲好男子

所以,深究武松做事的初衷,不是為了替天行道,而只是偶然出手或出於私怨,與真正的俠肝義膽相比,思想境界高低立判。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其實,武松在景陽崗打虎、遇到宋江、被張都監陷害三個事件中有相同點:怕失去面子,便硬著頭皮不退;面上有光,便不假思索,起主導因素的,總是武松的虛榮心。

當然,武松也有忠厚仁德的特點,不貪財,打虎得到的賞錢,一文不拿,分給了眾人,這是他的優點。

知縣就廳上賜了幾杯酒,將出上戶湊的賞賜錢一千貫給與武松,武松稟道:“小人托賴相公的福廕,偶然僥倖打死了這個大蟲,非小人之能,如何敢受賞賜。小人聞知這眾獵戶因這個大蟲受了相公的責罰,何不就把這一千貫給散與眾人去用?”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然而,武松的行為稱得上英雄嗎?什麼是英雄?

魏明帝時期的劉邵在其著作《人物誌》第八篇《英雄》中寫道:“聰明秀出,謂之英;膽力過人,謂之雄。”如張良是“英而不雄”,而韓信則為“雄而不英”。兼有英雄,則能長世;漢高祖、項羽是也。後來,英雄的概念發生了改變。在日常生活中,人們把體現出英勇頑強、捨己為人、見義勇為等英雄品質的軍人、警察、消防員、救護員乃至普通人稱為英雄;人們把領導獨立戰爭成功或提出愛國主義、民族主義或民主法治理念的革命家、思想家、哲學家、法學家、詩人奉為英雄;人們把為拯救國家民族的命運挺身而出、英勇抗擊外來侵略者的軍事將領稱為民族英雄,例如南宋抗金名將岳飛、明末抗清名將史可法。以榮格為代表的分析心理學所指的“英雄”是符合大眾潛意識及普遍心理的需求而受到大眾信賴的領導者。

對照這些定義,可以看出,所謂英雄,最大的特點是捨己為人和利國利民。

武松雖是打虎的壯士,但只是途中偶遇,隨手除之,並不是專為老虎而來,也不是特意為民除害;之後他殺死西門慶,雖然為當地除了一霸,也只是為報私仇,而不是為了伸張正義。既然如此,如何能當作急公好義的英雄?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武松和疾惡如仇的魯提轄對比,簡直如螢火之光與日月爭輝。為素不相識之人打抱不平,魯提轄拳打鎮關西,不惜拋棄前程,這才是真正的英雄。

而且,從武松的主要故事來看,作者在塑造角色時,只想著創造一個血性男兒,一個快意恩仇、行事酣暢淋漓的好漢,並沒有想到要樹立一個高大的英雄形象,也沒有特意的表現武松的狹義精神,如果有心,大可以選幾件光輝事蹟來寫。

所以,作者的意圖已經非常明顯,錯把武松當作英雄,反而是誤解。


〈完〉


他是響噹噹的一條好漢,卻不能算是英雄

—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刻刪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