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單介紹:福建東山島的墨魚骨雕工藝品



在魚類資源十分豐富的福建東山島,墨魚骨雕藝術有著悠久的歷史。明清時期,每逢傳統佳節,東山島人就用墨魚骨雕刻成吉祥的裝飾品,藉以烘托節日喜慶氣氛。



海島民間藝人善於用墨魚骨拼接抽象的珍禽瑞獸、奇花異果和人物造型,來裝飾居室美化生活,漸漸形成一種奇特的傳統工藝。



當地漁家人也頗有藝術細胞,他們漁獲的加吉魚除了作宴席上的佳餚外,還是不可多得的藝術材料。當肉盡湯竭之後,還可用所剩的骨剌巧妙地插成為“羊”的造型,“羊”的通假字就是“祥”。


東山島四圍皆海,特產墨魚。謝學文、孫齊家、黃秋來等便是在墨魚骨雕藝術方面很有建樹的當地藝術家。

1959年,東山島選送孫齊家先生雕刻的一幅《博古盆景》(畫面為插有蘭花、天竺的花瓶和瓶架)參加在北京舉辦的全國民間工藝美術展覽會,不少中外觀眾最初以為是象牙,當後來知道是用墨魚骨雕的,無不露出驚奇的目光。



此後,東山島藝人們不斷嘗試,刻意求工,佳作迭出。東山島藝人創作的《古榕仙鶴》、《孔雀牡丹》等墨魚骨雕曾被選為國禮饋贈國際友人。



1961年福建評選工藝品出國展覽,謝學文的《和平繁榮》、《水仙花籃》入選。《和平繁榮》以翔姿各異的鴿群和枝葉繁茂的花簇為畫面,表現中國人民愛好世界和平的美好願望。



從此,東山島墨魚骨雕蜚聲中外,廣受讚賞。福建省特種工藝處開始指定專人研究墨魚骨畫鬆動粘膠等關鍵工藝。


1962年,福建省工藝美術展覽會展出東山島藝人精雕細琢的《孔雀圖》(1250px×1875px),畫面上兩隻栩栩如生的孔雀並棲枝頭,並有盛放的花朵作為陪襯,技術難度很大。展出後,許多報刊相繼載文作了高度評價。



墨魚骨雕作品雖然沒有象牙雕那麼貴重,但是它潔白高雅,卻為象牙雕所不及。墨魚骨本身因有紋理,雕刻的藝術品,如花鳥蟲魚,崇山峻嶺,質感較強,惹人喜愛。



墨魚骨雕有平面浮雕,也有立體雕。作品題材廣泛,舉凡人物、動物、植物、山水等等都可入雕。墨魚骨在雕刻前,要先用淡水浸泡,待鹹腥味和黑煙全部消失後,撈起曬乾,即可雕刻。



說起這門藝術,可謂看易實難,凡中見奇。由於墨魚骨質地鬆脆,容易斷裂,所以,在下刀雕刻時要做到胸有成竹,而且特別細心。



雕刻前要先剔除一層堅硬薄殼。運用多種特製的、刀口1釐米左右的微型刀具,如匙刀、弧勺刀、小鐮刀等,小心翼翼進行雕刻。


墨魚骨質地鬆脆,雕出的作品,要經過化合處理,漂白,曬乾,再用透明膠水浸透,質地就比較堅硬了。對畫面大且繁雜的部分要作拼接組合,然後用白脂膠粘牢再鑲入玻璃框中。



色白如雪的墨魚骨紋理自然,雕刻的羽毛、花瓣等能反映出很強的質感,這是其它材料難以達到的藝術效果,真正是一幅立體的畫!也許受到墨魚骨雕的啟示,有些藝人巧妙採用其它大魚骨(刺)以形擬物,以勢造型,因材施藝,例如用一整條魚骨巧構一串鞭炮、一椏樹枝等。



墨魚骨雕一般不上色,保持自然美感,可謂名副其實的“天然去雕飾”!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