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孔子適衛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孔子,姓孔,名丘,字仲尼,春秋時期魯國陬邑(今山東曲阜)人。是春秋時期思想家、教育家,儒家學派的創始人。相傳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居衛十年。其中大部分時間在楚丘、帝丘, 最後一次適衛長達六年半之久。今滑縣孔村仍流傳有孔子適衛三宿其村的傳說。後人寫詩讚孔子:周遊天下思明君,上悲天命下憫人,歸過此地三留宿, 木鐸為教覺愚民。“衛多君子”,衛地為君子之邦,繼孔子之後,莊子、惠 子等先秦諸子多在衛地留下足跡。

漢武帝劉徹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漢武帝劉徹 ( 前 156~ 前 87),西漢第七位皇帝,傑出的政治家、戰略家、 詩人。公元前 109 年,漢武帝到泰山封禪,迴歸途中路過滑地,親臨瓠子堤堵決現場巡察。“沉白馬玉璧於河”,然後與臣民同心協力將瓠子決口堵塞, 並作《瓠子歌》兩首,之後被世人傳唱。堵決後,漢武帝命人在瓠子堤上築 宣房宮以示紀念,成為滑縣勝景。滑縣城關苗固村有瓠子堤和宣房宮遺址。

王 尊

王尊,字子贛,生卒年月不詳。西漢末年著名大臣,涿郡高陽(今河北 高陽縣)人。其出身貧寒,命運多舛,一生靠個人奮鬥博取上進。他任東郡太守期間,時逢雨季黃河氾濫,王尊率吏民保護瓠子金堤。在洪水猛漲、大堤行將崩潰之時,眾人逃散,他卻臨危不懼、巋然不動,誓與金堤共存亡, 最後感動得逃離的吏民復歸大堤搶護,終於加固保全了大堤,避免了黃河大決口,保全了數十郡縣和數百萬黎民的生命財產安全,受到朝廷嘉獎和萬民 稱頌,名垂青史。

李 邕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李邕 (678~747),字泰和,廣陵江都(今 江蘇省揚州市)人,唐代著名文學家、書法家。李邕少年即成名,後召為左拾遺,他歷仕正宗、中宗、睿宗、玄宗四朝。因獻辭賦獲玄宗賞識,為人剛強激烈,累忤權貴,以致多次遭貶,屢經挫折,官至北海郡太守,人稱“李 北海”,其出任滑州刺史時,唐玄宗曾親自為他作送別詩《送李邕之任滑臺》以贈。

李邕能詩善文,尤長碑頌,書法亦聞名於世。其傳世作品有《端州石室記》《麓山 寺碑》《法華寺碑》《雲麾將軍李思訓碑》等。著作有《狄仁傑傳》《金谷園記》《李邕集》。

李 勉

李勉 (717~788),字玄卿,唐朝中期宰相。曾任滑亳永平軍節度使, 後任宰相時依然兼任汴宋滑亳河陽等道都統。李勉坐鎮滑州八年,政績卓著,於大曆九年 (774) 重建滑臺新驛,撰寫有《滑臺新驛記》,刻石立於驛館之內。該碑文由李斯之後“千古一人”的唐代著名篆書家李陽冰篆書。這通碑刻是李陽冰篆書中流傳不多的名跡之一,今存宋代拓本被文化部列入《第一批國家珍貴古籍名錄》。

歐陽修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歐陽修(1007~1072),字永叔,號醉翁、六一居士,吉州永豐(今 江西永豐)人,北宋政治家、文學家,唐宋八大家之一。歐陽修一生兩度來滑州做官。第一次是康定元年(1040)六月,任滑州節判。第二次是慶曆二年(1042)九月,任滑州通判。他居滑期間修畫舫齋並作《畫舫齋 記》;修歸雁亭並作《歸雁亭》詩;建公署“冰堂”並親釀“冰堂春”酒;獻捕蝗良策;訪謁五代後梁名將王彥章遺蹟並寫《王太師畫像記》一文;寫了多篇詠滑、記滑詩文。歐陽修去世後,其孫歐陽憲於元祐六年(1091) 來滑做滑州韋城縣主簿,使歐陽修與滑縣的情誼得以延續。

梅 摯

梅摯(994~1059),字公儀,宋仁宗天聖五年 (1027)進士,授龍圖閣學士,北宋著名循吏。在 滑州任知州時,鑑於每年治河工程浩大,便抽調駐守滑州的兵丁代替百姓治河。由於他治河有功,防止了水患,減少了百姓勞役,宋仁宗下詔嘉獎他的功績,並予擢升。梅摯對其前任歐陽修十分敬重, 二人經常詩詞唱和。梅摯在滑期間,重建了歐陽修歸雁亭,將歐陽修的部分詩作刻石立碑,還把歐陽修的冰堂春繼承下來,廣為傳揚。他還在滑州創建園林“西溪園”,邀眾多時賢題詠。梅摯的詠滑詩作很多,但大都失傳,如今存世僅有《題滑州明福寺》 《歸雁亭》《偶書小詩寄永叔內翰》《馴雉賦》等。

司馬光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司馬光(1019~1086),字君實,號迂叟,陝州夏縣(今山西夏縣)涑水鄉人,北宋史學家、文 學家。主持編纂中國歷史上第一部編年體通史《資 治通鑑》。宋仁宗慶曆四年(1044),司馬光來滑州就任武成軍判官,第二年又“權知滑州韋城縣事”, 也就是代理韋城縣知縣。他在居滑的兩年期間,共寫了二十七篇(首)與滑州有關的詩文,是歷史名人中所作與滑州有關的詩文最多的一位。

張佳胤

河南滑縣:蒞滑名人(一)

張佳胤 (1526~1588),重慶銅梁人,明朝大臣、文學家。嘉靖二十九年 (1550),張佳胤登進士第,授滑縣令。在其任內,大盜高章假扮緹騎入縣署,脅迫張佳胤支付公款。張佳胤,處亂不驚,當場智擒大盜,由此名聲大振。其在滑期間,夙興夜寐,開創先河, 編修了第一部《滑縣誌》。還曾參與解救浚縣才子盧楠。大災之年,捐資施藥放糧救災, 並號召全縣民眾同舟共濟,互幫互助,以使更多人能夠度過水、蝗、疫之災。他的德政讓外出逃荒的人陸續返鄉,全縣生業得以重新恢復。張佳胤在滑縣政績卓然,脫穎而出, 之後在政壇上一帆風順,直到官至兵部尚書, 著述甚豐,成為“嘉靖後五子”之一。錢謙 益《列朝詩集小傳》稱他“高才貴仕,兼而 得之,近代所罕見也”。

摘寫王鑫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