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曹操有谋士郭嘉,刘备有谋士诸葛亮,那么孙权的谋士是谁?

大马哈鱼12


三国可能是中国历史上谋士最多的时期,名士荟萃、谋臣如云,代表了那个时代的谋略文化,每一场战役无不透露出谋略,比如三国三大战役,官渡之战开场战的白马之战,曹操用的是声东击西、出其不意的打法,这是荀攸提供的计策,还有延津之战,曹操用的诱敌之计,以财物诱惑袁绍军,再一举出击,同样是荀攸提供的计策,还有最终取胜的是偷袭粮仓之计,这是许攸提供计策。

作为三国最大势力,曹操手下的谋士自然不会少,名气最大的有五大谋士,分别是荀彧、荀攸、程昱、郭嘉、贾诩,荀彧是曹操的战略规划大师和后勤部长,提供不少战略性的谋略,比如四胜四败论。

曹操

荀攸是曹操的战术大师,负责具体战争中的战术安排,比如白马之战和延津之战,就是荀攸的计策,程昱是曹操手下文武双全的谋士,即能谋,又能打,经常是亲自上战场,郭嘉是曹操手下最神秘的谋士,号称鬼才,算无遗策,比如郭嘉准确预测孙策之死,要被是刺杀的,还在曹操准备北征乌桓时预测刘表不会攻打后方的。

还有个贾诩,也是神算,基本上没有谋错过一策,协助曹操以反间计击败马超和韩遂的联盟,即使是投靠曹操前也曾协助张绣打败过曹操,协助李傕、郭汜击败王允和吕布。

曹魏五大谋臣

这五大谋士算是曹操手下最著名的谋士,曹操手下除了这五人之外还有不少,比如刘晔、司马懿、蒋济等人,事迹就多了,各有所长。

除了曹操谋士众多外,刘备手下也有著名的三大谋士,分别是诸葛亮、庞统与法正。诸葛亮是战略之谋,谋的是未来几十年的战略规划,隆中对就是其代表作,从公元207年提出隆中对开始,到公元219年几乎达成了百分之六七十的战略,这在冷兵器时代,绝对是了不起的战略。

刘备

庞统是刘备手下的著名谋士之一,与诸葛亮齐名,但又各有所长,诸葛亮长于战略和内政,庞统长了谋略和计策,庞统算是刘备的战术大师,刘备入川,庞统就献计擒拿刘璋,可惜刘备不听,刘备与刘璋闹翻,庞统就提出取益州的上、中、下三策供刘备选择,这相当于领导有需求时,总能在适当的时候提出适当的建议,至于是否采纳,则是刘备的决策了。

法正也是刘备手下的著名谋士之一,与刘备算是志同道合,法正总是能抓住事情的重要面而劝谏刘备,刘备也最听法正的话,比如法正为了劝刘备躲避敌方的箭雨,首先把自己置身于危险之中,别人劝刘备不听,法正一劝,刘备就听了,这叫欲劝其人,先入其境,法正是高手。

诸葛亮、庞统

法正总能抓住刘备的心思,比如劝刘备娶刘璋的寡嫂,告诫刘备这是政治联姻,刘备立即就明白并接受了,再比如劝刘备重用名士许靖,告诫刘备这是给天下看的,要重用人才,刘备立即就接受了,这就是法正的能力,诸葛亮都说刘备只听法正的话。

除了曹操和刘备,三国之一的孙权也有谋士,但是终孙权一生,他最重要的谋士有两个人,一个是鲁肃,鲁肃在孙权只有19岁,刚接班的时候,就跟孙权讲天下的战略,提出了比隆中对还要早7年的榻上对,建议孙权稳定内部,向东拿下刘表,与曹操划江而治,然后再趁机统一天下,19岁的孙权听得那是热血沸腾啊,这也是8年之后的赤壁之战孙权不愿意投降的重要原因。

孙权与鲁肃

鲁肃的战略是孙权从刚接手时公元200年一直到鲁肃去世的公元217年,这17年中东吴的战略,孙权大致是按鲁肃的这个战略在进行的,包括赤壁之战拒绝曹操,联合刘备共同抵抗曹操,结成孙刘联盟,这都是鲁肃的战略,只可惜鲁肃在去世之后,孙权就开始不断地犯战略错误,比如偷袭荆州,不仅得罪了盟友,还给东吴政权带来了致命威胁,要不是陆逊打败了刘备,孙权亡国的可能都有。

东吴的其他人都算不上著名谋士了,周瑜是个文武双全的军事统帅,谋略是差了一些,赤壁之战取胜是黄盖提出的诈降计+火攻计,周瑜采纳了,南郡之战是甘宁提出的夺取夷陵的计策,然后吕蒙分兵救援稳定了战局。

陆逊

张昭只能算个文臣,算不上什么谋士,处理些政务张昭没问题,提供谋略张昭还是差远了,诸葛瑾比张昭还差一些,同样算不上谋士,吕蒙这样的只能说是个将军,不过白衣渡江、偷袭荆州确实是吕蒙一生最漂亮的战术之谋,不过在战略上为孙权带来了巨大的风险,这是他的短视。

孙权另一个重要谋士就是陆逊,陆逊同样是文武双全,在夷陵之战中,以缓兵之计,拉长刘备的补给线,再寻找机会打败了刘备,确实比较出色,当然了,如果不是他向孙权提供了破解刘备的方法,孙权也不会让名不见传的陆逊迎敌了。

陆逊还在石亭之战中大破魏国名将曹休,一生击败两大名将:刘备与曹休,也算是非常厉害了,东吴除了鲁肃和陆逊,其他也没啥出名的谋士了。


一国之君历史研究


在三国时期,魏蜀吴都有自己的“智囊团”,而东吴孙权的智囊团,同样有“声名显赫”的江东“二张”。

下面来介绍几个孙权时期的“智囊团”中的重要“谋士”。

一、张昭

在孙策临死时,把江东的基业交给了孙权,并且告诉孙权,关于“文”这方面,可以问张昭。而“武”可以问周瑜。这便说明张昭对于江东形势的重要性。

二、张纮

张纮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平定江东的时候,当孙策亲自登门拜请张纮,张纮才出来愿意当官。之后张纮去许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当了侍御史,直到孙权上任之后,张纮才回到江东任长史。

三、顾雍

在孙权年幼的时候拜蔡邕为师,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蔡邕赠之以名。这个人很有才干,当过左司马和尚书令,一直政绩不错。不断升迁,官至吴国丞相。

四、孙邵

孙邵字长绪,孔融称他是“廊庙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职的人)。孙权称吴王,孙邵为首任丞相,深受孙权信任。

五、步骘

步骘字子山,当过鄱阳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平定交州因为功劳显著,被加封为平戎将军。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后来接替陆逊为丞相。


草竹道人


江东的谋士很多吧,最有名的我想莫过于有着美洲狼,啊不对,美周郎之称的周瑜周公瑾了。

江东家业的奠基人,和江东小王....霸王孙策两人打下来江东家业,赤壁之战的主要谋划者。伯符死前还嘱咐渣权:内事不决问张昭,外事不决问周瑜。(赤壁之战,张昭:不如我们投降吧)所以还有张昭张纮。

江东大都督团队:周瑜,鲁肃,吕蒙,还有陆逊

江东纵火团除了周瑜当然也要算陆逊一个。夷陵之战,火烧连营七百里,大败刘备,一把火烧光了蜀国的家业。

还有诸葛丞相他家亲戚诸葛瑾

你说我为什么说这么多谋士?主要是孙权太能活了。


南黎23333


孙权的谋士是鲁肃。

鲁肃(172年-217年),字子敬,汉族,临淮郡东城县(今安徽定远)人,东汉末年杰出战略家、外交家。
出生于一士族家庭。幼年丧父,由祖母抚养长大。他体貌魁伟,性格豪爽,喜读书、好骑射。东汉末年,他眼见朝廷昏庸,官吏腐败,社会动荡,常召集乡里青少年练兵习武。他还仗义疏财,深得乡人敬慕。当时,周瑜为居巢长,因缺粮向鲁肃求助,鲁肃将一仓三千斛粮食慷慨赠给周瑜。从此,二人结为好友,共谋大事。
建安五年(200年),鲁肃率领部属投奔孙权,为其提出鼎足江东的战略规划,因此得到孙权的赏识。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大军南下。孙权部下多主降,而鲁肃与周瑜力排众议,坚决主战。结果,孙刘联军大败曹军于赤壁,从此,奠定了三国鼎立格局。
赤壁大战后,鲁肃常被孙权比作东汉开国元勋之首——邓禹。孙权专门为鲁肃而设立赞军校尉一职。周瑜逝世后,孙权采纳周瑜生前建议,令鲁肃代周瑜职务领兵四千人,因鲁肃治军有方,军队很快发展到万余人。孙权根据当时政治军事形势需要,又任命鲁肃为汉昌太守,授偏将军;鲁肃随从孙权破皖城后,被授为横江将军,守陆口。此后,东吴夺取了荆州三郡,鲁肃率兵抵御关羽,并邀荆州守将关羽相见,而关羽不敢相逼。
建安二十二年(217年),鲁肃去世,终年46岁,孙权亲自为鲁肃发丧,诸葛亮亦为其发哀。


高琅琊


曹操的谋士是郭嘉,而郭嘉不过是曹操的谋士之一!荀彧、荀攸、程煜、戏志才、董昭、刘晔、司马懿……呢,都不是曹操的谋士?

同样,庞统、陈群、孙乾、法正、徐庶……也都是刘备的谋士。(孙权)

唯独孙权!由于他身体健康,寿命超长,谋士们熬不过他!他的谋士要比曹操、刘备多的多……。分时期介绍几个:

孙策早在26岁就死掉了,托孤大臣是张昭,孙权初期的最重要的股肱就是张昭;

张昭也活到了80多岁!孙权中期的股肱大臣是陆逊,丞相!后来被孙权逼死了。

晚期,还有一个人,可以说是孙权的股肱大臣,同时又是托孤大臣!我要重点的介绍一下他,先说一段对话:孙权问

“你的爸爸(诸葛瑾)和你的叔叔(诸葛)谁更优秀?”

“我爸爸更优秀”!孙权:“为什么?”

“我的爸爸知道应该服侍谁,而叔叔不知,所以我的爸爸更优秀。”孙权:😂😂😂……

后来蜀国有使者到来,群臣集会。孙权对蜀国使者说:“这个诸葛恪很喜欢骑马,回去告诉诸葛丞相,为他的侄子选一匹好马送来。”

噗咚!诸葛恪当即跪在孙权面前拜谢,孙权:

“马还没有到,为何就当面称谢呢?”

“蜀国就好像陛下在外面的马厩。如今有了旨意,好马就一定能送到,我如何敢不谢呢?”😂😂😂……

敢把他叔叔诸葛当成给他养马的牧马人?孙权当然高兴了!这类展现诸葛恪才思敏捷、善于应对的事太多了……(太傅诸葛恪)

赤乌八年(245年),丞相陆逊去世,诸葛恪升为大将军,假节,驻武昌,并代替陆逊领荆州事。

赤乌十四年(251年)孙权将诸葛恪引进卧室内,诸葛恪就在床下受诏,孙权下诏道:“吾病情沉重,恐怕没有再见的机会了,所有事情都托付给你。”诸葛恪悲泣道:“我们都深受皇恩,会以死遵从诏书,希望陛下不要担心外面的事。”孙权便命令诸葛恪兼任太子太傅,中书令孙弘兼任太子少傅。将除了杀生大权以外的所有事情都托付给诸葛恪。


中行偃1


孙权有五大谋士:

第一名:张昭

孙策死的时候把江东大业交给了孙权,告诉孙权,关于“文”这一块,可以问张昭,他都知道。“武”这一块呢,可以问周瑜。可以说明张昭对于江东的重要性。

之后张昭率群僚辅立孙权,并安抚百姓、讨伐叛军,帮助孙权稳定局势起到了一些重要性。但在赤壁之战,他却是主降派,之后孙权对他明升暗降,一直没有重用。

第二名:张纮

张纮和张昭一起合称“二张”。平定江东的时候,孙策亲自登门邀请张纮,张纮才出来愿意当官。之后张纮去许昌送奏章,被曹操留下当了侍御史,直到孙权上任之后,张纮才回到江东任长史。

孙权对群臣大多直接称呼其字,唯独称呼张昭为张公,称张纮为东部,可见孙权对二人的器重。张纮后来建议孙权迁都秣陵,孙权正在准备时张纮病逝,其年六十岁。孙权为之流涕。

第三名:顾雍

孙权年幼的时候拜蔡邕为师,才思敏捷,心静专一,艺业日进,深受蔡邕喜爱。蔡邕赠之以名。这个人很有才干,当过左司马和尚书令,一直政绩不错。不断升迁,官至吴国丞相。

第四名:孙邵

孙邵字长绪,孔融称他是“廊庙才”(指才能可任朝廷要职的人)。孙权称吴王,孙邵为首任丞相,深受孙权信任。

第五名:步骘

步骘字子山,当过鄱阳太守、交州刺史、立武中郎将,平定交州因为功劳显著,被加封为平戎将军。他性情宽弘,很得人心,喜怒不形与声色,无论对内还是对外总是表现得十分恭敬。246年代陆逊为丞相。



历史的真相l


为什么曹操有谋士郭嘉,刘备谋士有诸葛亮,那么孙权谋士是谁呢?我觉得是鲁肃,来说说各国谋士功绩。

曹操谋士郭嘉,原为袁绍部下,袁绍办事犹豫,重大事难以决策。后转投曹操,为曹操统一北方立下了功勋。

  • 刘备谋士诸葛亮,被刘备三顾茅庐请出诸葛亮。为刘备策划了,联孙抗曹,赤壁之战,攻取益州,夺得汉中,形成三国顶足之贽。

孙权谋士鲁肃,鲁肃是周瑜向孙权推荐。鲁肃见了孙权,向孙权明确提出了与曹操.袁绍三分天下想法。也就是著名的【踏上论

以上是个人了解的。


木子李225438788


一直以来,大家都在为三国武将和谋士的能力以及排名争论不休,各有各的意见和想法!但是孙权手下的文臣武将,却难住了大家!因为无论是按谋士划分,还是武将划分。孙权手下的几位能人基本都是雄才伟略之人,归类于谋士有理,归类于武将同样有理!一代枭雄孙权,不得不说手下的英雄几乎全是文武双全之人,尤其是手下的四位都督陆逊,吕蒙,周瑜,鲁肃可以说孙权在三国的所有成就,都不开四位伟大的谋士。

孙权手下的鲁肃可不单单只是谋士那么简单,面对武将照样可以一统三军,并且在历史上面大有成就。单刀赴会关羽,打败刘备的军马,迫使刘备与孙权将荆州重新以湘水为界,获得荆州利益。这些历史战绩,均被后人传为佳话!

周瑜的计策谋略在三国时期可是和诸葛亮有的一比,当初赤壁之战,曹操手下的全部大将居然不敌孙权手下的一个周瑜?这场战役曹操在周瑜面前简直不堪一击,无论是军事指挥还是谋划都低于周瑜一等。赤壁之战曹操可谓是吃了一个哑巴亏有苦说不出!

吕蒙本是一介武将,但是被鲁肃推荐成为大都督后,同样展现出了自己高超的谋略,不但打败了刘备在荆州的根据地,而且一举缴获了当时三国风头正盛的关羽!正所谓是一战成名,帮助孙权夺回了整个荆州。吕蒙不仅能武还能文,可谓是孙权的得力助手。

陆逊的才华并不逊色于前面三位,可以说甚至要比前三位的能力还要胜出一筹!陆逊在夷陵战役中仅用了一招便就击败了刘备,消灭了刘备的10万大军。最终打的刘备只能慌忙而逃,而且最后气死在白帝城!

孙权手下有了这些谋士,也就相当于得到了整个天下!不然仅凭借自己的一人之力,不可能在当时的三国之中有着那么大的成就!虽然手下四大都督文武双全,但奈何孙权自身的实力太弱,不足以支撑整个东吴,面对于陆逊战死以后,东吴也就到了灭亡的时刻!


不喝酒的李白


三国历史,是谋士辈出的年代,在这个乱世中,谋士畅酣畅淋漓地表演着各自的才华。算无遗策的郭嘉,鞠躬尽瘁的诸葛亮,讴心沥血的荀彧,神鬼莫测的贾诩。这些都是曹操和刘备阵营中的人物,那么,孙权阵营中的谋士有谁呢?



所谓谋士,就是在君主遇到难题时,为君主出谋划策,解决问题的人,也就是君主的智囊团。如曹操手下的荀彧,荀攸,贾诩,程,郭嘉等人,号称曹营五大谋士。虽然,他们都有职务,但是,他们更多的时候,是跟随曹操在战争的前沿,随时为曹操提出建议。他们并不领兵打仗。



基于这个个意义,刘备和孙权手下并无此类人物。

刘备阵营中类似这样的人物只有法正一人,庞统不是一个纯粹的谋士,他能出谋化策,同样一能领军作战,诸葛亮更非如此,称他为谋士,其实小看了他,对诸葛亮的定位,应该是政治家和军事家。

那么,以此来推断,江东孙权阵营中也没有单纯的出类拔翠的谋士。周瑜,鲁肃,陆逊,张昭都不能称为谋士。


周瑜,面临曹操大军压境,力排众议,坚持出战,并且,在赤壁之战中指挥若定,让曹操统一的步伐止步长江。另,周瑜身兼大都督一职,长年领兵在外,为东吴开彊扩土。所以,周瑜可算是一个军事家。

鲁肃,在孙权的阵营中,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在乱世中,他有着高瞻远瞩的目光和高层次的大局观。孙权是一个英明的君主,但是,孙权却有别于曹操和刘备,他的目的仅仅是自保江东,无意全国。鲁肃敏锐地指出,曹操势大不可与之争锋,孙权应该结盟刘表,后形势变化改为结盟刘备,共抗曹操。割剧江东进尔称帝。


赤壁之战后,鲁肃力主借荆州一部分地盘给刘备,增强刘备势力以达共抗曹操的目的,这是一个极具政治家眼光的大手笔。曹操听闻此消息,一时失神,以致于把手中的毛笔都掉落于地,可见此举对曹操的震摄力有多大。但是,孙权却因此一直诟笔鲁肃,以致于,在鲁肃死后还念念不忘对他的指责。

周瑜死后,鲁肃是东吴的大都督,常年领兵在外。

所以,鲁肃应该定位为政冶家。



张昭的职责类似于丞相,他的责任是政务的管理。陆逊则是以一个军事家的面目出现在众人视觉中。所以,他俩人也不能算纯谋士。

孙权阵营中,这几个人物是全才多面式的人物,有时,他们也以谋士的身份出场,但更多情况下是以别的身份出现,但并不影响他们在乱世舞台上的戏份和影响力度。


一叶小舟168521774


兵者,诡道也!

人主之辅佐者,无非两类人:文臣武将!

文臣武将中能谋全局者,能谋万世者,运筹于维幄之间,决胜于千里之外,方可名之为谋士!

历朝能称为谋士者,周有子牙,齐有孙膑,汉有子房。三国孔明,郭嘉,明代伯温等,均有经天纬地之才,神鬼不测之机,能领兵临阵而手不自握刃者,是誉满天下,妇孺公认的战略家,一级谋士!

其他的,象春秋战国的孙武,田单,秦之吴起,汉之韩信,三国曹操,司马懿,周公瑾,吕蒙等人,有谋有勇,能临阵斗兵,能倾人之国,能伸战守之策者,为帅为将,一般不以谋士称之!

至于苏秦、张仪之流,能折冲樽俎,巧舌如簧,合纵连横,能说得君王从其一术者,也为不世之士!

三国东吴孙权,承父兄基业,保有江东之地,与魏蜀鼎足而立者,其自身雄才大略外,也得之于一般谋臣武将。先之周瑜,是东吴将帅之才,赤壁之战成就一世之名。

鲁肃知连横之术,战守之策,知天下大势,是周瑜后的辅国之士,勉强可视为谋臣!

鲁肃之后,吕蒙、陆逊以夷陵之战及计破荆州,用一时之谋而呈一时之勇,于国家社稷有功者,也是君王良弼辅臣,非通天之才,稍有良谋而已!

其他人,如张昭,诸葛瑾等人,和混无光,唯裁度农经蚕桑之事者,与谋士去之又远矣!

总之,东吴之谋,为一域之谋,均用于保境而安民,不足以为君王争天下!

蜀汉孔明、姜维之谋,虽足以与天下相争,然偏安于西南一隅,不得地利,歧山好出,渭水难渡,终不成大业!

曹魏阵营,谋臣武将云集,又占有广大领土,兵源战资充盈,此诚不可与之争锋也!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