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卷(防疫版) 語 文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卷(防疫版) 語 文

命題: 東北育才學校

校對: 哈爾濱市第三中學 青島市第二中學

山西大學附屬中學 長春市第八中學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5題。

材料一:

非典中最艱苦的一場遭遇戰就發生在北京市人民醫院。從四月五號開始,陸續有222人感染,包括93名醫護人員,有將近一半的科室被汙染。門診大樓北側的急診科是當時疫情最重的地方。我不明白這家醫院怎麼會有這麼多人感染,但我知道應該跟上次拍轉運的那二十九個蓋白布的病人有關係,我得知道這是為什麼。沒人要我做這個節目,我也不知道能不能做出來,能不能播。但我不管那麼多,心裡就剩了一個念頭,我必須知道。

急診科主任朱繼紅帶我去看了留觀室改成的SARS病房。我只看到幾間普通的病房,遲疑地問他:“你們的清潔區、汙染區呢?”他指了指地上:“只能在這兒畫一根線。”我不能相信,問了一句:“那你們怎麼區分清潔區和汙染區?”朱繼紅沉默了一會兒,慢慢舉起手,在胸口指了一下:“在這兒。”

我問:“你們靠什麼防護?”

他面無表情,說:“我們靠精神防護。”

一直到四月二十二日我們來拍攝時,病人才開始轉運到有隔離條件的醫院。當時病人連輸液的地方都沒有了,只能在空地上輸。他帶著我去看,所有的椅子還在,輸液瓶掛在樹杈上,或者開車過來,掛在車的後視鏡上,椅子不夠了還有小板凳。一個衛生系統的官員在這裡感染,回家傳給了妻子兒子,想盡辦法只能找到一個醫院床位,夫婦倆讓兒子住了進去。兩口子發燒得渾身透溼,站不住,只能顫抖著坐在小板凳上輸液。再後來連板凳都坐不住了。孩子痊癒的時候,父母已經去世。這是二〇〇三年,春夏之交。

九年之後,人們還會說我“是進非典病房的記者”,我常覺羞慚。當從頭到腳蓋著白布的病人從我身邊推過的時候,還有媒體的信息是“市民可以不用戴口罩上街”。我只不過隱約感到怪異,僅此而已。我沒有接到指令,這不是我節目的任務,我覺得轉過頭很快就會忘記——然後我就忘掉了。

我做的節目播出後,有同行說:“你們在製造恐慌。”當時我身邊坐著時任《財經》雜誌主編的胡舒立,她說:“比恐慌更可怕的是輕慢。”

(摘編自新聞記者柴靜傳記集《看見》)

材料二:

非典報道經歷了從瞞報到高度透明化的歷程,這表明新聞主管部門的管理方式開始發生變化:從“如何包”轉到了“如何報”,從內容控制轉到了方向調控。在傳統機制下,一些新聞主管部門認為消極信息容易引起公眾不必要的恐慌和社會動盪,因而媒體在信息流通中實行嚴格的把關制度,側重於“包”不重“報”。中國傳媒對於危機報道的典型做法是在保守的方針下,採取低調而務實的報道模式。應該說這一傳統是在建國之初就形成的。當時中國面臨國內外的險惡局勢和政治、經濟的雙重危機,需要以正面宣傳為主,穩定社會秩序,因而實行一定程度上的信息封鎖有利於社會的穩定。但其前提是資訊手段的不發達,信息渠道的單一。

這一做法延續到今天則並不合適:一方面當前政治穩定、經濟發展,公眾的信息需求擴大,對知情權的要求日趨強烈;另一方面通訊技術不斷髮展,使公眾獲取信息的渠道大大增加。傳播學認為,流言的流傳程度=事件的重要性x證據的暖昧性。如果媒體繼續採取沉默的態度,既達不到封鎖信息的目的,又缺乏權威的消息。社會輿論主體缺位,必然縱容了流言的傳播而破壞社會穩定。從管理學上看,傳統新聞管理側重微觀的內容管理,而非方向性引導,而由於內容管理的龐雜,必然導致信息傳送的滯後,造成輿論主導真空,流言乘虛而入,反而容易引起恐慌。此次“非典”事件前期的搶購風波驗證了這一點。

(摘編自俞熙娜、沈愛國學術論文《“非典”事件對新聞改革的影響》)

材料三:

“非典”時的政府扣押信息、“媒體集體失語”等觀點,與事實不符,是站不住腳的。

我國《傳染病防治法》第23條規定,在暴發嚴重疫情時,媒體在對外通報前須徵得衛生部的同意。我們需要強調,記者應當依法報道。由此可見,所謂非典期間“媒體失語”的主要原因,在於作為第一個環節的衛生部門出現了“故障”。

事實也的確如此。“神仙打仗,凡人遭殃。”這句俚語,可以非常形象地形容2003年3月和4月中上旬中國社會的特殊狀態。在醫學界,北京的洪濤院士最先認定“非典型肺炎的病原為衣原體”,而以鍾南山為代表的南方專家卻堅持認為是冠狀病毒。雙方對SARS病原各執一詞,莫衷一是。從科學研究角度看,這是非常正常的。然而,從當時SARS迅速蔓延的緊迫形勢看,人民群眾急切地想要知道非典的病原信息。對此,當時的媒體都沒有報道。不是媒體不能報道,也不是什麼力量控制媒體不準報道,而是所有人,包括媒體和衛生部,都必須等待專家們的最終判斷。由此可見,由於SARS複雜病因引發的醫學爭論,才是造成所謂當時“媒體集體失語”的真正原因。

2003年4月16日,世界衛生組織確認冠狀病毒的一個變種是引起SARS的病原體。洪濤院士隨即也改變了原有的觀點。至此,爭論結束。4月20日,國家衛生部門開始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面對“非典”疫情。接著,新聞媒體也是以一種全新的姿態面對急切盼望信息的廣大受眾。 (摘編自尹韻公研討會主題發言稿《對非典時期新聞傳播的再反思》)

1. 下列對三則材料相關內容的梳理,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B.


C.


D.


2. 根據材料一和材料三,下列說法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記者柴靜對“媒體失語”的反思與材料三的立場有根本上的差異,柴靜更強調在突發公共衛生事件中新聞記者面向社會民眾的主體責任。

B. 柴靜調查發現,人民醫院嚴重的院內感染很可能與該院防疫設施不完善有關。而該期節目的順利播出,則從一個側面反映了非典後新聞傳播的改變。

C. 材料三認為政府和媒體在“集體失語與缺位”中始終處於被動地位,問題產生的真正原因是由SARS複雜病因所引起的醫學界異乎尋常的爭執與矛盾。

D. 世衛組織佐證了鍾南山的觀點,有力推動了政府的部署安排。但材料三為政府和媒體所作的申辯,其實並沒有全面解答柴靜在採訪中暗示的所有問題。

3. 下列說法中,可以作為論據來支撐材料二觀點的一項是(3分)

A. “要使我們黨的報刊成為全國安定團結的思想上的中心。報刊、廣播、電視都要促進安定團結。”

B. “在那沒有報紙的政府和沒有政府的報紙之間,我會毫不猶豫地選擇後者。”

C. “由於公共危機涉及到公眾自身的生命、財產安全,公眾會積極主動地通過各種途徑獲取有關公眾危機的信息。”

D. “通過制度化可以賦予媒體相應的自由並規定其合法活動的範圍,改善政府不確定、難持續、不對稱的社會控制。”

4. 比較分析材料二與材料三在論證特點上的異同。(4分)

5. 面對近期依舊嚴峻的新型冠狀肺炎防治形勢,在新聞傳播方面,我們可以從非典事件中得到哪些經驗教訓?請結合材料談談你的看法。(6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閱讀下面的小說,完成6~9題。

鼠疫(節選)① 【法】加繆

報紙在老鼠事件裡喋喋不休,對死人的事卻隻字不提。原因是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卻死在他們自己的房間裡。報紙只管街上的事。不過省政府和市政府已在開始考慮問題了。但只要每個大夫掌握的病例不超過三兩個,便沒有人想到要行動。其實,如果有誰想到把那些數字加一加就好了,因為加起來的數字是觸目驚心的。僅僅幾天工夫,致死病例已在成倍增加,而在那些關心此怪病的人眼裡,很明顯,那是真正的瘟疫。貝爾納·裡厄的一位年齡比他大得多的同行卡斯特爾,正好選在這個時刻,前來看望他。

“您自然知道那是什麼,裡厄?” 卡斯特爾說。

裡厄回答說:“我在等化驗結果。”

“我可明白,用不著化驗分析。大約二十年前我在巴黎也見過幾例這樣的病,只不過當時誰也不敢說出它的名字罷了。輿論,很神聖嘛:它說不要驚慌,千萬不要驚慌。呵呵。裡厄,您和我一樣清楚這是什麼病。”

裡厄在思忖。他從診室的窗口眺望著遠處俯瞰海灣的懸崖。天空雖然還呈蔚藍色,但亮麗的色彩已經隨著午後的逐漸消逝而暗淡下來。

“是的,卡斯特爾,”裡厄說,“這難以置信。但這很像是鼠疫。”

卡斯特爾老大夫起身朝門口走去。他邊走邊說:

“你知道人家會怎樣回答我們:‘鼠疫在溫帶國家已經絕跡多年了。’”

“絕跡,絕跡意味著什麼?”裡厄回答時聳聳肩。

“是啊,別忘了:大約二十年前,巴黎還發生過呢。”

“好吧,但願這次不比當年嚴重。不過這真難以置信。”裡厄說完,便沉默下來。

疫情發展到現在,適才是裡厄醫生第一次承認“鼠疫”這個詞。故事講到這裡,我們暫且把貝爾納·裡厄留在窗前,讓筆者對大丈夫心裡的猶豫和驚異作些解釋。天災人禍本是常見之事。然而當災禍落在大家頭上時,誰都難以相信那會是災禍。人世間經歷過多少鼠疫和戰爭,兩者的次數不分軒輊,然而無論面對鼠疫還是面對戰爭,人們都同樣措手不及。裡厄大夫與我們的同胞一樣措手不及,因此我們必須理解他為什麼會焦慮不安而同時又充滿信心。就如同一場戰爭爆發時,人們會說:“這仗打不長,因為那太愚蠢了。”人們總是過高的看待自己,他們認為天災只是一場噩夢,很快就會過去。他們繼續做買賣、準備旅行、發表議論。他們如何能想到會有鼠疫來毀掉他們的前程、取消他們的出行、阻止他們的議論?他們自以為無拘無束,但只要大難臨頭,誰都不可能無拘無束。

裡厄大夫在憑窗眺望這座尚未起變化的城市時,面對所謂“前景堪憂”的鼠疫,他幾乎感覺不出在他心裡已產生了輕微的沮喪之情。他竭力回想著自己對此病所知道的一切。一些數字在他腦海裡浮現出來,他想,在歷史上大約發生過三十次大規模的鼠疫,大約造成一億人死亡。但死一億人算什麼?人只有在打過仗時才知道死人是怎麼回事。既然人在死亡時只有被別人看見才受重視,分散在歷史長河中的一億屍體也無非是想象中的一縷青煙而已……

大夫不耐煩了。他這是在聽任自己遐想,不應該這樣。幾個病例算不得瘟疫,採取一些預防措施就行了。不過必須抓住已知的情況不放:昏迷、虛脫、眼睛發紅、口腔骯髒、淋巴結炎、極度口渴、譫語、身上出現斑點、體內有撕裂般的疼痛,而出現這一切之後……這一切之後,裡厄大夫想起了一句話,這句話正好成了他在手冊裡列舉症狀後寫下的結束語:“脈搏變得極為細弱,稍一動彈就驟然死亡。”是的,那一切症狀之後,病人危在旦夕,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這是準確數字——都按捺不住去做這個難以覺察的動作,加速他們的死亡。

大夫仍在憑窗眺望。窗玻璃那面,天高雲淡,春意盎然;這面卻還能聽見“鼠疫”這個詞在屋裡迴盪。這個詞不僅有科學賦予的內涵,而且有一長串與這個平靜祥和、與世無爭的城市很不協調的圖景:瘟疫肆虐的雅典連鳥兒都棄它而飛;中國的許多城市滿街躺著默默等死的病人;君士坦丁堡醫院裡硬土地上潮溼黴臭的病床、堆放在米蘭的一片片墓地裡的還活著的人、驚恐萬狀的倫敦城裡那些運死人的大車,還有日日夜夜到處都能聽見的人們無休無止的呼號。

就在這時,窗外突然傳來一陣電車鈴聲,剎那間趕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惟有那鱗次櫛比的灰暗屋群后邊湧動的大海才能證明,這世界上還有令人憂慮和永無安寧的東西存在。裡厄大夫凝視著海灣,不錯,“鼠疫”這個詞是說出來了;不錯,就在那一刻,疫病已使一兩個人罹難。但那沒關係,有辦法可以阻止疫病蔓延。目前應當做的,是明確承認必須承認的事實,消除無益的疑心,並採取適當的措施。隨後,假如鼠疫停止了——這最有可能——一切都會一帆風順。假如情況並非如此,大家也可以知道什麼是瘟疫,知道是否有辦法先處理它,後製服它。

大夫打開窗戶,街市的喧鬧聲驟然增大了。一臺機鋸千篇一律而又短促的噝噝聲從隔壁的車間傳了進來。裡厄振作精神。堅定的信心就在那裡,在日常的勞動中。其餘的一切如系遊絲,都由一些毫無可取之處的意念左右,可不能停留在那裡面。最重要的是做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裡厄醫生想到這裡,大步流星地走出門去。他要向省政府提出一個也許會被認為不得體的諫言與要求。

【注】①長篇小說《鼠疫》首版發行於1947年,選文劉方譯,有刪改。

6. 下列對小說思想內容的分析與概括,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老鼠死在大街上,而人卻死在他們自己的房間裡。報紙只管街上的事。”一句中作者用煞有介事的口吻,犀利諷刺了媒體有意掩蓋疫情的行為。

B. 在與卡斯特爾的討論中,裡厄醫生兩次“難以置信”的言語和“聳聳肩”這一細節描寫,都暗示了他此時和多數人一樣,對可能發生的鼠疫感到驚異。

C. 小說細膩描摹了裡厄醫生面對疫情從焦慮又樂觀,到沮喪不安,再到迴歸理智、下定決心面對災難的心理變化過程,表現了強烈的抗爭精神。

D. “人們總是過高的看待自己”、“無非是想象中的一縷青煙”等表述一方面提醒著讀者應該及時審視自我,另一方面也點破了生命的虛無感。

7. 下列與小說藝術特點有關的理解與鑑賞,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在其他譯本中,畫波浪線句也被譯為“輿論不可驚動:不能慌亂,切不能慌亂”,這種翻譯雖然簡潔有力,但兩者相比,選文更生動,也更符合情境。

B. 小說擅長營造反差。敘說口吻與故事的反差、人們的預期與即將到來的鼠疫的反差、慘烈圖景與平靜小城的反差都使小說在短小篇幅中迸發巨大張力。

C. 選文建構多層象徵,如“經歷過多少鼠疫和戰爭”、“人只有在打過仗時”都在暗示殘酷的戰爭與鼠疫的對應關係,而這恰好契合了小說的創作背景。

D. 雖然作者是以裡厄醫生關於“鼠疫”的聯想為單一線索來展開敘事的,但他卻能旁徵博引,借史詩般的悲壯話語,勾勒出跨越時空的人類苦難圖景。

8. 本文節選自加繆的同名長篇小說。在之後的情節發展中,裡厄醫生終於承認,他就是故事的敘述者。作者這樣安排對選文有什麼好處?請簡要分析。(6分)

9. “而四成有三成的病人——這是準確數字——都按捺不住去做這個難以覺察的動作,加速他們的死亡。”這句話包含著哪些含意?請簡要分析。(4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閱讀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題。

《溫疫論》原序(節選) 吳有性

昔仲景立《傷寒論》,蓋為傷寒設也。嗣後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之證甚略是以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犢俱系傷寒迨夫臨症所見悉見溫疫求其所謂傷寒者,百無一二。予即按諸書,鹹以為春、夏、秋所發,皆屬溫病,而傷寒必在冬時。則歷年較之,溫疫四時皆有,而真傷寒,每在嚴寒。雖有頭疼、身痛、惡寒、無汗、發熱之症,每用發散之劑,一汗即解。間有不藥亦自愈者,並未常因失汗,以致發黃、譫語、狂亂等症。此皆感冒膚淺之病,非真傷寒也。傷寒、感冒均系風寒,竟感冒俱多,傷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今鹿馬攸分,益見傷寒世所絕少。仲景以傷寒為急病,倉卒失治,多致傷生,因立論以濟天下萬世,用心可謂仁矣。然傷寒與溫疫皆急病也,以病之少者,尚諄諄以告世,況溫疫多於傷寒百倍,安忍置之勿論? 或謂溫疫一證,仲景原別有方論,歷年既久,兵火湮沒,即《傷寒論》稱散亡之餘,王叔和補方造論,輯成全書。則溫疫之論,未必不由散亡也明矣。崇禎辛巳,疫氣流行,感者甚多,於五六月益甚,或合門傳染。其於始發之時,每見時師誤以傷寒法治之,未有不殆者。或病家誤聽七日當自愈,不爾,十四日必瘳,因而失治。或遇醫家見解不到,以急病用緩藥,雖不即受其害,究遷延而致死,比比皆是。感邪之輕者,有獲僥倖;感邪之重者,而加以失治,枉死不可勝計。嗟乎!

守古法則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別搜古書,斯投劑不效,病者日篤。病癒急,投醫愈亂。不死於病,乃死於醫;不死於醫,乃死於古冊之遺忘也。千載以來,何生民之不幸如此?餘雖孤陋,靜心窮理,格其所感之氣、所入之門、所抵之處,與夫傳變之體,並平日所用歷應驗方法,詳述於下,以俟高明者正之。

10. 下列對文中畫波浪線部分的斷句,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嗣後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之證甚略/是以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犢/俱系傷寒/迨夫臨症所見/悉見溫疫

B. 嗣後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之證甚略/是以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犢/俱系傷寒/迨夫臨症所見/悉見溫疫

C. 嗣後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之證/甚略/是以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犢/俱系傷寒/迨夫臨症/所見悉見溫疫

D. 嗣後論者紛紛/皆以傷寒為辭/其於溫疫之證甚略/是以醫者/所記所誦/連篇累犢/俱系傷寒/迨夫臨症/所見悉見溫疫

11. 一名考生在居家隔離期間,翻閱古籍,瞭解中醫文化,對文中加點詞語做了如下筆記,其中有誤的一項是(3分)

A.《傷寒論》為東漢張仲景所著醫學經典,是一部闡述外感病治療規律的專著。

B. 按,小篆字形,形聲兼會意字,本意為用手向下壓。成語“按圖索驥”和《鴻門宴》“項王按劍而跽”中的“按”字與文中意思相同。

C. 崇禎辛巳,是年號干支兼用紀年法。其中,“辛巳”是干支紀年。古人將十天干和十二地支依次相配,組成六十個基本單位,作為序號。

D. 格,文中為“推究”之意,古文中可表達相似意思的字詞還有“稽、原”等。

12. 下列對原文有關內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仲景所著《傷寒論》主要是針對傷寒之病,後世從醫者卻往往將傷寒與其他病症相互混淆,容易導致患者病情的延誤。

B. 吳又可從臨床症狀、病情的急緩、病例的多寡等方面比較了感冒、傷寒、溫疫三種疾病的異同,凸顯了研究溫病的緊迫性。

C. 崇禎辛巳年間,瘟疫流行,感染者眾多。到了五六月份,疫病越來越嚴重,有的緊閉門戶的人家,依舊被傳染上了瘟疫。

D. 吳又可為人謙遜務實。他潛心梳理了數年來的行醫經驗,研究了疫氣從哪裡產生,又是如何傳染到人的身上,立言救世。

13. 把文中畫橫線的句子翻譯成現代漢語。(8分)

(1) 傷寒、感冒均系風寒,竟感冒俱多,傷寒希有,感受有霄壤之隔。

(2) 守古法則不合今病,舍今病而別搜古書,斯投劑不效,病者日篤。

14. 吳又可為什麼認為溫疫患者“乃死於古冊之遺忘”,結合文本簡要分析。(3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閱讀下面這首唐詩,完成15~16題

譴瘧鬼

韓愈

屑屑①水帝魂,謝謝②無餘輝。

如何不肖子,尚奮瘧鬼威。

乘秋作寒熱,翁嫗所罵譏。

求食歐洩間,不知臭穢非。

豈不忝厥祖,靦③然不知歸。

湛湛江水清,歸居安汝妃。

降集隨九歌,飲芳而食菲。

贈汝以好辭,咄汝去莫違。

【注】①屑屑:不安;②謝謝:辭別;③靦(miǎn):面紅

15. 下列對這首詩的賞析,不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全詩氣盛言宜,把瘧疾比作瘧鬼,斥其辱沒家門,表達誓要斬草除根的決心。

B. 瘧鬼是水帝不肖之子,喜歡耀武揚威,趁秋季到來,為害人間,被百姓咒罵。

C. 寫瘧鬼恬不知恥,在病人嘔吐物中求食,不避汙穢,側面描寫瘧疾病症之重。

D. 詩人勸瘧鬼回家陪伴家人,在想象神明之境的時候借鑑了楚辭中的豐富意象。

16. 請從手法的角度簡要賞析本詩的標題。(6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依次補寫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代詩文中經常會有表達激盪情感的反詰句。比如在司馬遷《報任安書》中,便有“則僕償前辱之責,!”這樣的句子;《擬行路難(其四》中鮑照也借用“ ”來表達心中難言的悲慨;而在新冠肺炎疫情爆發之後,日本友人在送給中國的醫療保障物資外,同樣附上了《詩經·無衣》中“ ”的優美詩句,藉此傳遞了願與我們一道修整裝備,攜手奔赴抗疫第一線的心聲。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閱讀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題。

對於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漢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這長江中一樣,可謂雪泥鴻爪。但對於我來說,它就幾乎塑造了我的生命。我常常會想,這座城市有如一本攤開著的書,長江是它的書脊。南北兩岸是它攤開的扉頁。而行走的我,穿行在它的街巷中,就彷彿。我曾經想要努力地去讀懂它的每一行文字的內容,努力去參透沉澱在這些文字深處的寓意,努力去看清落在這些字後的陰影,。我在這樣無數次的穿行中成長。成長起來的我深深地明白:有些東西你是無法讀懂無法參透無法看清也無法獲悉的。你知道的永遠只是表面,而隱藏在深處的東西,尤其與人的命運相關的故事,它們多半就終身地隱藏了,隱藏在歷史的塵土之下,時光一層層地覆蓋著它們,今生今世也無人知曉。

所以,如果你問我為什麼喜歡武漢這座城市?與其他無關,也許只是因為這一次次的探尋,讓它成為我最熟悉的面孔。古詩云,相看兩不厭,唯有敬亭山。

18. 文中畫波浪線的句子有語病,下列修改正確的一項是(3分)

A. 對武漢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這長江中一樣,可謂雪泥鴻爪。

B. 對於武漢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這長江中一樣,可謂蚍蜉撼樹。

C. 對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武漢這座巨大的城市,只如一滴水掉入這長江中一樣,可謂九牛一毛。

D. 對於武漢這座巨大的城市,我在一九五七年的加盟,只如一滴水掉入這長江中一樣,可謂滄海一粟。

19. 文中畫雙下劃線的句子可改寫成:“你讀不懂、參不透、看不清、獲悉不了某些東西”,從語義上看與原文基本相同,但原文表達效果更好,為什麼?(6分)

20. 請在文中畫橫線處補寫恰當的語句,使整段文字語意完整連貫,內容貼切,邏輯嚴密,每處不超過15個字。(6分)

① ② ③


21. 在《紅樓夢》第二十一回中,“大姐兒”生了痘疹後,書中有這樣一段文字:

“一面打掃房屋供奉痘疹娘娘,一面傳與家人忌煎炒等物,一面命平兒打點鋪蓋衣服與賈璉隔房,一面又拿大紅尺頭與奶子丫頭親近人等裁衣。外面又打掃淨室,款留兩個醫生,輪流斟酌診脈下藥,十二日不放家去。”


(1)這段話是小說中哪個人物安排的?(2分)


(2) 在這些處置措施中,哪些地方恰好符合了現代科學防疫知識?請簡要分析(3分)

四、寫作(60分)

22.閱讀下面的材料,根據要求寫作。(60分)

材料一:

仰望天空 陳衍強(雲南)

為防止武漢的疫情蔓延.

我在雲南彝良

不僅以駐村扶貧的理由

阻止了一個地上的湖北佬

來我家過年的想法

還像伊朗擔心無人機一樣

隨時仰望天空

看是否有九頭鳥飛過

​​​​ 2020.01.22

材料二:

新冠肺炎疫情發生後,日本某學校給學生家長髮去這樣的校園通知:


“隨著信息在新聞和網絡上不斷擴散,大家不要對中國以及在武漢生活的人產


生言論上的不平等對待,請各位家長和孩子說起這事時要從培養孩子的正確人權意識出發,注意言行!”

寫作任務三選一:

①、 詩作《仰望天空》發表後在網絡上引起巨大爭議,有人認為這不是詩,也有人認為這首詩挑戰了“中國人的底線”,還有人認為詩人有創作的自由,而作者自己則辯稱只是想用一種反諷的手法,提醒人們減少走動,防止疫情擴散。對這首詩,你怎麼看?請結合材料一,寫一篇800字的文學評論,闡述你的觀點,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

②、 生於非典、考於肺炎的你在這個全民防疫、宅居在家的特殊春節,一定與家人有不少溫情故事。請給材料二中日本學校的學生寫一封信,讓他們瞭解你近期在中國的生活,講述你的春節故事,落款為“來自中國的一名考生”。要求以記敘為主,不要套作,不得透露個人信息,不少於800字。

③、 綜合材料一和材料二的內容和含意,自選角度,寫一篇議論文,自擬標題,不要套作,不得抄襲;不少於800字。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卷(防疫版) 語 文

語文試題答案及評分參考

一、現代文閱讀(35分)

(一)現代文閱讀Ⅰ(本題共5小題,19分)

1. C

【解析】A選項,採訪朱繼紅的節目是在九年前播放的;B選項,第一個框圖內應為消極消息;D選項,群眾對疫情產生的強烈信息渴望與“媒體集體失語”之間沒有關係。C選項,原文有“我們需要強調,記者應當依法報道”一句,因而說“必然導致受到限制”是正確的。

2. C

【解析】C選項中的“始終處於被動地位”錯,在世衛組織明確病原之後,政府與媒體迅速行動起來,化被動為主動;“異乎尋常”與原文中“從科學研究角度看,這是非常正常的”不符。

3. D

【解析】明確材料二的核心觀點是“政府新聞管理部門應不斷適應新的時代形勢,調整管理方式,從內容控制向方向調控轉變”。材料二並不反對政府對新聞媒體的調控,也不單純只強調新聞自由的重要性,排除選項B;也不單單強調政府對新聞媒體內容管控的社會責任,排除選項A;材料二主要針對的主體是政府,而選項C討論的是公眾在公共危機中獲取信息的主動性,與材料二中強調的政府對公民知情權的保障與新媒體的技術特性無關,所以排除選項C。

4.(4分)

相同點:①都運用了引證法,並都從事實中尋找論據;②都採用總分的論證結構

不同點:③亮明觀點之後,材料二先立後駁,材料三先駁後立;

④材料二偏重理論性,而材料三更通俗化。

評分參考:

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2分,答出三點即可給4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5.(6分)

①及時發佈疫情預警信息;②提升記者面向社會的責任擔當;③新聞主管部門應占據社會輿論主導地位,加強方向調控;④記者應依法報道。


評分參考:

每答出一點給2分,答滿三點即得滿分,意思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酌情給分。


(二)現代文閱讀Ⅱ(本題共4小題,16分)

6. B

【解析】“聳聳肩”表現的是裡厄醫生的不以為然,他並不認同“鼠疫已經絕跡”這個觀點。

7. D

【解析】並非單一線索,小說中明顯還有一條線索,即窗外的景色。景色的變化與裡厄醫生的心緒變化相協,與小說的敘事節奏一致。如:“天空雖然還呈蔚藍色,但亮麗的色彩已經隨著午後的逐漸消逝而暗淡下來”;“裡厄大夫在憑窗眺望這座尚未起變化的城市”;“窗玻璃那面,天高雲淡,春意盎然”;“在窗玻璃那邊突然傳來一陣電車鈴聲,剎那間趕走了那些痛苦的景象”;“大夫打開窗戶,街市的喧鬧聲驟然增大了。”

8.(6分)

①在後文說明敘事者就是裡厄醫生,可以給選文這樣的大段心理描寫提供合理性,使小說更加真實可信;②避免直接使用第一人稱,使敘事口吻冷靜客觀,形成一種史詩的氣魄。③豐富小說的主題,使選文變成了帶有反思人性意味的心靈獨白。正是通過真誠的反省,裡厄醫生找到了人性的弱點與光輝,實現自我救贖。正如選文中所言“筆者對大丈夫心裡的猶豫和驚異作些解釋”。

評分參考:

每點2分,答滿三點即得滿分,意思答對即可。如從情節的波折性或人物形象的豐富性上進行闡釋的,也可酌情給分。

9.(4分)

①多數病人都會在鼠疫病痛的折磨下,脈搏變得虛弱,驟然死亡;②“這是準確數字”是對前文政府和媒體刻意隱瞞的無聲反駁,頗具諷刺意味;③用冷靜、平淡的語氣描摹出鼠疫的兇險。

評分參考:

答出一點給1分,答出兩點給2分,答出三點即可給4分。

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古代詩文閱讀(35分)

(一)文言文閱讀(本題共5小題,20分)


10. B

11. B

【解析】“項王按劍而跽”中的“按”字是“撫摸、抓住”的意思;“按圖索驥”的“按”字是“依照、依據”之意;而文中的“按”是“查驗”的意思,與前兩者意思不同。

12. C

【解析】“合門傳染”是“全家都被傳染上瘟疫”的意思。

13. (8分)

(1)(4分)傷寒、感冒都是風寒病,終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傷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別。

評分參考:

譯出大意給2分,“竟”“霄壤之隔”每處1分

(2)(4分)遵守古法就會不契合現在的病情,丟下現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尋古籍,這樣用藥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

評分參考:

譯出大意給2分,“別”“篤”每處1分

14. (3分)

因為據吳又可所知,張仲景的《傷寒論》尚有一部分書稿因戰火而散佚。他推測,有關“溫疫”的解決之道,可能早就存在於這部分散佚的書稿當中。

評分參考:

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可酌情給分。


(二)古代詩歌閱讀(本題共2小題,9分)

15. A

【解析】“表達誓要斬草除根的決心”錯,韓愈並沒有表達將瘧鬼消滅殆盡的意圖,只是將其遣送歸家,讓其過上正常的神的生活,不要來禍害人間,表達了人神和諧共處的意願。

16.(6分)

①直接點名詩歌內容,開門見山,概括性強;②直抒胸臆,表達對病疾的強烈情感;③“譴”字一語雙關,既包含對瘧鬼的嚴厲譴責,又有要將其遣送回家的意思,含蓄蘊藉。

評分參考:

每點2分,答滿三點即得滿分,意思答對即可。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三)名篇名句默寫(本題共1小題,6分)

17. 雖萬被戮 豈有悔哉

心非木石豈無感 吞聲躑躅不敢言

豈曰無衣 與子同裳


三、語言文字運用(20分)

18. D

【解析】C選項,主客顛倒;A選項,雪泥鴻爪的意思是鴻雁在雪泥上踏過留下的痕跡,比喻往事遺留下的痕跡,這裡強調的是在巨大的武漢的掩映下,“我”個人的渺小;B選項,蚍蜉撼樹,比喻力量很小而想動搖強大的事物,不自量力,不合語境;D選項,滄海一粟,大海里的一顆穀粒,形容非常渺小。原句“對於”無誤,不用修改。

19. (6分)

①原文句式綿長,沒有標點,符合探求過程中意識的流動性和含混性;②使語氣更加急促,增強語言的感染力;③“有些東西”前置,起到強調作用。

評分參考:

每點二分,答滿三點即得六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20.(6分)

① 走在它的字裡行間一樣;

② 努力去獲悉在這些字後的故事;

③ 武漢就是我的敬亭山。

評分參考:

每點二分,答滿三點即得六分,如有其他答案,只要言之成理,酌情給分。


21.(5分)

(1)王熙鳳(2分)

(2)“十二日不放家去”,及時採取必要的隔離手段,避免交叉感染;“外面打掃淨室”,保持公共衛生;對密切接觸者的衣物進行更換;及時就醫。

評分參考:

每點一分,答滿三點即得三分,意思答對即可。


四、寫作(60分)

22. (60分)

作文等級評分標準


一等

(20~16分)

二等

(15~11分)

三等

(10~6分)

四等

(5~0分)

基礎等級

內容

20分

符合題意

中心突出

內容充實

思想健康

感情真摯

符合題意

主題明確

內容較充實

思想健康

感情真實

基本符合題意

中心基本明確

內容單薄

思想基本健康

感情基本真實

偏離題意

中心不明確

內容不當

思想不健康

感情虛假

表達

20分

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嚴謹

語言流暢

字跡工整

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完整

語言通順

字跡清楚

基本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基本完整

語言基本通順

字跡基本清楚

不符合文體要求

結構混亂

語言不通順語病多

字跡潦草難辨

發展等級

特徵

20分

深刻

豐富

有文采

有創意

較深刻

較豐富

較有文采

較有創意

略顯深刻

略顯豐富

略顯文采

略顯創意

個別語句有深意

個別例子較好

個別語句較精彩

個別地方有深意


文言文譯文參考:

《溫疫論》原序(節選) 吳又可

過去張仲景創作《傷寒論》,大概是為了傷寒病而設立的。以後談論的人很多,都用傷寒作為說辭,這本書對於溫疫的病症論述得很簡略。因此醫生,記錄的東西,背誦的內容,又多又長,都是傷寒。等面對患者,看到的病症,都表現為溫疫,探求其中所說的傷寒患者,一百個裡面也沒有一兩個。我就查驗各本古籍,都認為春季、夏季、秋季發病的,都屬於溫病,而傷寒一定發生在冬天。然而依次列出年份比對病例,溫疫患者四季都有,而真正的傷寒患者,總是病發在深冬嚴寒之際。雖然有頭疼、渾身痠痛、畏寒、無汗、發燒等症狀,每次使用驅除邪氣的藥劑,流一下汗也就痊癒了。偶爾有不服藥也能自己康復的患者,並沒有因為經常失汗,導致出現黃疸、胡言亂語、神志不清等症狀。這都是感冒這樣的小病,不是真正的傷寒病。傷寒、感冒都是風寒病,終究得感冒的人很多,得傷寒的人少有,病症有很大差別。現在鹿和馬分得很清楚了,更能看出傷寒是世人很少得的一種病。張仲景認為傷害是一種急症,亂世當中失去醫治的機會,大多導致損傷生命,於是寫下論著來挽救天下蒼生,用意可以稱得上仁德。然而傷寒與溫疫都是急症,因為少見的疾病,尚且懇切地告誡世人,何況溫疫患者比傷害患者多出百倍,怎會忍心擱置病症不去論述?有的人說瘟疫這一疾病,張仲景原本另外有論著,經歷的年代已經很久了,論著埋沒在戰火之中,也就是《傷寒論》這本書中聲稱的那樣,散佚丟失後的遺稿,經過王叔和補充藥方完成論述,編輯成完整版本。那麼溫疫的論述未必不會從散佚的那部分書稿中得以明晰。崇禎辛巳年間,瘟疫盛行,感染的人很多,到了五六月份更加嚴重,有的全家被傳染。疫情在剛剛發生的時候,每次看到當時的醫生錯誤地用傷寒之法來醫治患者,沒有不危及生命的。有的病人家屬錯誤地聽信了醫生“七天之內將會自己痊癒。不這樣,十四日內一定痊癒”的話,因而失去醫治的機會。有的人遇到醫生見識淺薄,用緩藥來救急症,即使不立刻受到藥物的損害,終究延誤病情而導致死亡,這樣的例子到處都是。感染邪氣較輕的人有的僥倖得救;感染邪氣比較重的人,又加上得不到有效醫治,白白死去的人數也數不完。啊呀!遵守古法就會不契合現在的病情,丟下現在的病情而另外搜尋古籍,這樣用藥不奏效,病人的病情一天比一天重。病症越急切,投奔醫生越混亂。不是死於病痛,是死於醫生之手;不是死於醫生之手,是死於對古籍的散佚遺忘。一千年以來,為什麼百姓這樣不幸?我雖然鄙陋,沉靜心性,窮盡病理,推究患者感染的邪氣、邪氣進入的途徑、邪氣在體內到達的地方和它傳染的規律,歸納平時多次使用的有效方法,詳細地敘述在下面,來等待有學識的人指正它。


普通高等學校招生全國統一考試模擬卷(防疫版) 語 文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