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松、魯智深同在二龍山,到底誰當家?

讀書班


《水滸傳》“徐寧教使鉤鐮槍,宋江大破連環馬”這回書中,明確寫到:寶珠寺裡大殿上坐著三個頭領:為首是“花和尚”魯智深,第二是“青面獸”楊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因而,武松、魯智深同在二龍山,肯定是魯智深當家,武松還要排在青面獸楊志之後,就是個“三當家”的。

原著中寫得如此分明,題主為何有此一問呢?難道二龍山上也藏著什麼隱秘嗎?

二龍山上誰做主

魯智深從東京大相國寺逃出來後,來到了孟州道上的十字坡。從地圖上看,魯智深是想往西北方向逃跑。路徑所指,魯智深大概有這樣的選擇,要麼,去投延安府老種經略相公,要麼,去找趙員外,或重回五臺山。但是,途經十字坡時被孫二孃麻翻,得張青相救後,魯智深便折返朝東北方向的青州(今山東濰坊境內)二龍山而去。這其中,恐怕得到了張青的指引,魯智深去了二龍山。

花和尚為何要就聽從了張青的勸說,去投奔二龍山呢?原因很簡單,魯智深在東京大相國寺是管菜園子的,張青其實就是“菜園子”。施耐庵的意圖很有意思,十字坡竟然成了魯智深的地下交通站,張青似乎是專門負責上級轉移的交通員。

魯智深到了二龍山,一個人沒拿下鄧龍,便在青面獸楊志、操刀鬼曹正的配合下,打下了寶珠寺。按說,魯智深、楊志誰都可以做大當家的,書中也確實寫道:“魯智深並楊志做了山寨之主”。好個二龍山,兩大寨主竟然排名不分先後。

武松也是菜園子張青舉薦上二龍山的,但武二爺只是入夥而非創業者,無論如何都不能後來居上,壓住魯智深、楊志做大當家的。書中沒有交代武松上二龍山時的詳細情況,不像梁山初創時期,新來一條好漢,便讓他坐第幾把交椅,排名情況很清楚。施耐庵寫到武松在孔家莊與宋江分手時,只提醒看官留意:“武行者自來二龍山投魯智深、楊志入夥了,不在話下。”大概,武松入夥之後,二龍山三大寨主還是維持原狀,排名不分先後。

真的是這樣的嗎?故事細節可以為此作證。

且說呼延灼從慕容知府那裡借得二千兵馬,準備掃蕩桃花山,小霸王周通不知高低,與呼延灼打了六七個回合就敗走了。李忠自知無法與呼延灼抗衡,便派人去二龍山求救。二龍山細作早把這個消息傳到了山寨,於是,三大寨主召開緊急會議,商議是否出手救援桃花山。

魯智深最先發言,數落了當年桃花山李忠、周通的小家子氣,但魯寨主並沒有表態拍板,只說:“如今來求救,且看他說甚麼。”。

桃花山的小嘍囉上山後,說明了情況,此時,楊志說話了。青面獸認為,若不救桃花山,恐怕江湖好漢恥笑,壞了二龍山的名聲。呼延灼若拿下桃花山,肯定會小看二龍山。所以,楊志決定:“可留下張青、孫二孃、施恩、曹正看守寨柵,俺三個親自走一遭。”

青面獸拍板,魯智深、武松一定是贊同的,當時,二龍山便點起五百人馬,開赴桃花山。

二龍山十分的“民主”,三大寨主排名不分先後,但凡好漢勾當,誰說了都算數。這樣,武松似乎也可以過一把大當家的癮,決策山寨事務了。

武松與魯智深的排名問題

且說二龍山人馬與呼延灼對上了陣,大頭領魯智深竟然當先出馬,與呼延灼大戰了四五十個回合。這種情況在別的山頭是絕對不會出現的。最先出場的少華山,打頭陣的是二寨主跳澗虎陳達,桃花山則是二寨主小霸王周通率先迎戰呼延灼。梁山更不用說了,無論王倫、晁蓋、宋江,從來都不會自己親自上陣。晁蓋最牛逼,每次打仗都是二把手帶兵。宋江帶兵打仗,天經地義,絕非有意架空晁天王。

施耐庵寫書很仔細,看官們也得仔細閱讀文本,別辜負了施公的一番苦心。

二龍山很特別,寨主之間沒有排名先後,議事、打仗都是平等的關係。而且,都是由著性子來幹,魯智深急躁爽直,遇到強硬的對手便一馬當先打頭陣,哪管什麼寨主不寨主的。

魯智深打完,楊志接著上,同樣沒有顧及神馬寨主身份。楊志打完四五十個回合,也自罷手,雙方退兵。很多讀者讀到此處,便對武松頗不以為然,認為武行者怯陣了。其實,武松絕不可能怯陣,武二郎是馬下戰將,馬上衝鋒陷陣,自然是魯智深、楊志的擅長。這一點,也體現了二龍山寨主不分大小,誰適合誰上。

趕走了呼延灼,桃花山便把二龍山人馬請到了山寨。這回,李忠、周通便顯得很大氣了,殺牛宰馬款待三位頭領。魯智深挽回了顏面,便不再計較,也不管山寨之事了。這回,卻是武松當家做主,引發了一件大事。

卻說白虎山的孔明、孔亮兄弟為救叔父孔賓,帶著人馬去打青州。也是合當背時,孔家兄弟遭遇了呼延灼。二十回合下來,孔明被呼延灼生擒,孔亮帶著人馬逃命,在一處林子裡遇到了行者武松。

武松問明瞭情況,勸說孔亮不要著急,說咱們二龍山人馬現在正在桃花山,我先回山,魯楊二位頭領隨後就到,“我叫他去打青州,救你叔兄如何?”於是,便將孔亮接到了二龍山。

魯智深、楊志回山後,武松便當即安排佈置作戰任務:“今日俺們可以義氣為重,聚集三山人馬,攻打青州,殺了慕容知府,擒獲呼延灼,各取府庫錢糧,以供山寨之用,如何?”

武松早就決定的事情,當然會很順利的通過。魯智深立即答應,要帶著三山人馬去打青州。此時,楊志又發言了:“若要打青州,須用大隊軍馬,方可打得。”楊志說,我們三山人馬先去打頭陣,孔亮兄弟星夜去梁山請你師父宋江帶大隊人馬前來,這樣才能打下青州,救出孔明叔侄。

楊志的話得到了頭領們的一直贊同,於是,引出了“眾虎同心歸水泊”,三山好漢全部上了梁山。

從二龍山三大寨主的議事、決策過程看,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人顯然只是按照年齡分別落座,大頭領、二頭領、三頭領不過就是個外人叫起來方便,也好識別的代號而已。這座山寨顯得十分特別,寨主之間很是平等,只要是俠義之事,誰都可以當家做主。

因而,不妨把題主的問題再擴展一下:武松、魯智深、楊志同在二龍山,到底誰當家?本回答也能肯定的作答:武松、魯智深、楊志同在二龍山,誰都可以當家。

那麼,為何二龍山如此特別,其中真的藏著與眾不同的秘密嗎?

神秘的二龍山

前面講到,魯智深、武松都是菜園子張青引導上二龍山的。綠野老道在一篇文章中,詳細解讀了張青為何兩番來到十字坡,為何要“引度”梁山兩大佛門弟子上二龍山。箇中原委不太簡單,此處只講與本回答有關的一點。

張青原本是光明寺種菜的,因為一件小事便殺了一寺院的和尚。大概是因為良心發現,重回十字坡的張青忽然立下三種人不可傷害的規矩,第一就是雲遊僧道。由此,張青變成了一個為頭最惜和尚之人。前文講到,張青被施耐庵設計成魯智深的“治下”,自然是要對和尚“情有獨鍾”的,和尚最適合去哪裡?當然是寺院了,二龍山便是一座非常特殊的寺院。

鎮關西魯達打死鄭屠之後,是趙員外將他“引度”到五臺山文殊院的。這個趙員外很神秘,直接的說,此人隱喻的就是宋徽宗。書中有很多信息,都指向這個隱喻,其中,與二龍山相關的,就是趙員外擁有一個名叫“七寶村”的莊園。七寶,指的是佛教七寶,書中暗示,趙員外的七寶就藏在了二龍山的“寶珠寺”。

魯智深與楊志雙奪寶珠寺,意味著和尚造反,奪了“二龍”佔有的佛門珍寶。這是宋徽宗宣和時期“革佛詔”被廢止的隱喻,代表著宋徽宗“崇道抑佛”宗教政策下,佛教徒的反叛。《大宋宣和遺事》中,便有花和尚魯智深,寫到這個人物時,只有一句話:“那時有僧人魯智深反叛”。施耐庵寫魯智深的故事,其思想內涵便在於此。

既然二龍山是這樣一個去處,那麼,與其他山寨便大不一樣了。佔據這樣一個佛門藏寶之地,自然不能以寨主相稱了,若按佛門規矩,就得以方丈、首座之類的。然而,其中,又夾著一個青面獸楊志,自然又不能按照佛門規矩來排名了。何況,這三人都是反叛,不過是臨時佔據“二龍”山而已。

這樣一個特殊的山寨,頭領們的排名又沒有可以遵循的共同規則,自然不可與其他山寨一樣,頭把交椅、二把交椅那樣,依次排位了。所以,無論是魯智深,還是楊志、武松都有話語權,都可以決策山寨事務,都是當家的,原則只有一條,就是不違背俠義與忠義。

二龍山是佛家之地,又為何讓楊志摻雜其中呢?施耐庵完全可以再寫一個和尚,乾脆完全讓佛家統領,這樣豈不是更能體現和尚們的反叛?

二龍山是《水滸傳》一大伏筆

先來看看魯智深、楊志的出身,便可得出上一節提出的疑問。魯智深自不待言,施耐庵交代得十分清楚,此人曾經先後在老種經略相公手下做過關西五路廉訪使,在小種經略相公那裡做過提轄。楊志是關西人,《水滸傳》中又一個以“灑家”為第一人稱的好漢。魯智深、楊志都與關西有很深的關係。

《三朝北盟會編》、《梁溪集》(李綱著)中,都記載了“招安巨寇”楊志的徵遼、抗金事蹟。打幽州時,楊志是种師道手下的先鋒敢死隊隊長(選鋒首),抗金時,又是种師中手下的“選鋒首”。《水滸傳》中有很多神龍見首不見尾的神秘人物,種氏經略相公就是其中的兩個,施耐庵反覆提到這兄弟倆,是不會把他們輕易寫丟的,七十回書之後,應當還有他們的故事。這個故事,便與梁山好漢招安後參與攻打幽州與抗金有關。

《水滸傳》中,楊志曾經表達過去邊境殺敵立功的志向,這是在汴京城殺牛二之前的事情。宋江也曾叮囑武松,攛掇魯智深楊志招安了,然後去邊上一刀一槍搏出個功名來。可想而知,張青把武松弄到二龍山,是大有寓意的,武二郎與楊志在七十回書之後並肩作戰,也是大有可能的。

楊志、武松都參與攻遼、抗金了,魯智深便更加不用說,他本來就是楊志後來頂頭上司的手下。

宋江攻打曾頭市的時候,破例讓步軍頭領獨擋一面,魯智深、武松作為攻擊部隊頭領,負責攻打曾頭市正東大寨。此時,青面獸楊志則與九紋龍史進打正北大寨。史進也與老種經略相公有關係,他的師父王進就在此人麾下。施耐庵寫書真的是極其備細,兩個有關聯的人物攜手攻打“正北”大寨,意味著此後將在北面邊境上並肩作戰,與遼國、金國一刀一槍的搏殺。施耐庵的“正北”,也就是段景住盜馬之所,隱含著遼國、金國兩大信息。

曾頭市在梁山大舉進攻之後,立即全線崩潰,副教師蘇定倉皇從正東大寨逃竄,魯智深、武松立即展開追擊。蘇定逃跑不偏不倚,選擇的恰是楊志、史進的進攻方向,往正北跑。魯智深、武松在後面追,楊志、史進在前面堵,蘇定被亂箭射死,兩隊人馬便在正北會師——二龍山兄弟在七十回之後,估計也將如此演繹攻遼、抗金的故事。

這其中,還涉及到一個重要隱喻,二龍山的“二龍”指的就是宋徽宗、宋欽宗父子。綠野老道在很多文章中解讀過這個重要隱喻,此處重複一點。這件事情與九紋龍有關,史進身上的九條龍,隱寫的就是北宋九代君主,梁山好漢故事所處的時代,就是宋徽宗、宋欽宗做皇帝的時代。二龍山——寶珠寺,魯智深與趙員外的關係原來如此。

七十回後的故事,施耐庵極有可能以“招安巨寇”楊志為線索,寫梁山好漢徵遼、抗金的事蹟。既然是後來故事的主線,所以,楊志便在二龍山上顯得很突出,重要決策都是他提出來的。上文所講的出兵救桃花山,去梁山搬取大隊人馬打青州,都體現了楊志當拍板決策的當家地位。

二龍山顯得很特殊,並非他們有“民主”意識,而是隱喻了很多玄機,是《水滸傳》故事的重大伏筆。所以,三大寨主排名不分先後,武松當然也可以當家了。


綠野萍蹤01


導語 《水滸傳》中對二龍山上聚義的魯智深、楊志、武松三位頭領,並沒有如同別處山寨那樣直接明瞭的安排了座次,而通過書中的幾處描寫來看應該是分了長幼順序但地位平等。

首先 在第十七回“花和尚單打二龍山 青面獸雙奪寶珠寺”中楊志助魯智深智奪寶珠寺,殺死了鄧龍後,“魯智深並楊志做了山寨之主”,這裡字其實有平等的意思。

第二 在書中第五十七回 “徐寧教使鉤鐮槍 宋江大破連環馬”裡寫道呼延灼被梁山大破了連環馬,逃到了青州,為將功折罪替慕容知府攻打桃花山,打虎將李忠小霸王周通不敵,於是向二龍山求救!

在這裡描寫到“大殿上坐著三個頭領:為首是花和尚魯智深,第二是青面獸楊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這裡粗看是排了座次,但是隨後魯智深先表明與李忠周通有點情分,讓小嘍囉來敘說,剛剛說完,楊志便直接做主三大頭領帶兵去救援!

按正常來說,如果魯智深是大頭領,楊志排第二,那麼出兵這樣的大事,應該由魯智深定奪,最起碼應請示一下。楊志直接就拍板了,而魯智深和武松都沒異議,這就說明他們地位相同。

而後 呼延灼打不過二龍山,回去正碰上了攻打青州的白虎山孔明孔亮兄弟,毛頭星孔明武藝低微,被呼延灼走馬活捉了,孔亮見形勢不好,掉頭就跑,路上遇到行者武松,武松說道“我有六七個弟兄在二龍山聚義……魯楊二位頭領隨後就到,我叫他去打青州,救你叔兄如何?”。

在這裡武松對魯智深與楊志的稱呼很平等,而且也直接可以做主出兵!說明地位和魯智深楊志是平等的!

其實在水滸傳中這三位都是重情重義之人,而且也不是心機深重之輩,所以可以長幼有序,但不分尊卑,一個人的事,就是三個人的事!三個人都當家!


小院雜談


有人問,二龍山作為梁山最大的山頭,魯智深楊志和武松實力都很強,為何非得要加盟梁山,他們在二龍山繼續待著,然後把二龍山做大做強難道不更好嗎?他們三個人,如果按照綜合實力來計算,到底誰更厲害。

先回答第一個問題,首先必須要承認二龍山有較強的實力,水滸中曾描述道:寶珠寺裡大殿上坐著三個頭領,為首是花和尚魯智深,第二是青面獸楊志,第三是行者二郎武松;前面山門下坐著四個小頭領,分別是施恩、曹正、張青、孫二孃。由此可見,二龍山上除了魯智深等三人之外,還有施恩曹正等小頭領,他們手下肯定還有不少小嘍羅,這樣算下來,二龍山起碼在規模上已經算得上是一個比較大的組織了。

但是大家要弄清楚一個事實,那就是朝廷當時下了決心要剿匪,二龍山周圍的什麼桃花扇和白虎山都被朝廷幹掉了,接下來他們就可以調轉槍口對準二龍山,以朝廷的實力來攻打二龍山,即便是魯智深和武松等人戰鬥力再強,但是他們能抵擋住朝廷的火力攻擊嗎?除了本身實力不夠之外,在地形上也不如梁山三面環水易守難攻,所以當時他們加盟梁山既是被迫之舉,也是高明之舉。

那麼在魯智深楊志和武松這三個人中,論綜合實力到底誰更勝一籌呢?我們不妨用排除法。

在這三個人中,武松和他們兩人都沒有直接交手,而魯智深和楊志當時在落草二龍山之前兩人有過直接過招,當時楊志還是很有禮貌地問魯智深從哪裡來,到哪裡去。但是魯智深這個人脾氣很大,話不多說,直接拿起禪杖就往楊志身上殺過去,水滸中說,兩個就林子裡一來一往,一上一下,兩個放對。鬥到四五十合,不分勝敗。

雖說是不分勝負,但是書上另外一句話十分有意思,當和魯智深交手完之後,楊志卻說,好厲害的大和尚,我只是剛剛抵擋的住。雖然這有可能是一種謙虛的話,但是另一種更大的可能就是楊志用盡全力才堪堪抵住魯智深,由此可以判斷,楊志的武功要稍微比魯智深差。

排除了楊志,我們再看武松和魯智深,他們梁山在整個水滸中的戰績都不太好,但是他們又都是屬於那種特別強大有本事的人。

首先在力量上,兩人算是旗鼓相當,一人可以倒拔垂楊柳,一人可以把五百斤的石頭扔到空中並接住。武松有飛雲浦的驚天舉動,而魯智深在和鄧元覺交手的時候,也被高手石寶認為刀法不在自己之下。

魯智深和武松走的武功路子也不一樣,魯智深算是科班出身,一直行伍,而武松是江湖出身,所有的功夫都是來自實戰,出手就是殺招,所以很少看到武松交手多少個回合的,一般都是秒殺。

在兩人力量相仿,武功差不多的情況下,武松在戰鬥意志和韌性上卻要強過魯智深。為什麼這麼說,魯智深在瓦罐式被生鐵佛和飛天夜叉追著打,而武松在身上戴著枷鎖的情況下還能秒殺四個殺手,由此可見一斑。

所以,綜合來看,二龍山三個人,楊志的武功最差,其次是魯智深,綜合實力最強的是武松。


農村孫哥


魯智深的心胸寬廣,非常仗義。武松十分欣賞魯智深,認為大哥,甘願當個小弟,魯智深在二龍山服眾,當大當家的。

武松與魯智深有很多相似之處,兩人綽號相似,“和尚”“行者”同為佛門稱呼;其次兩人出身相似,魯達先為提轄,武松曾做過都頭;最後,兩人性格上也都較粗魯,但都極重義氣:兩人結局也頗相似,魯達萬念俱灰,在浙江隨潮坐化,武松看破塵世,在六和出家清修,遠離紅塵。

武松、魯達兩人身上都集中體現了英勇、豪爽、崇尚正義、嫉惡如仇、愛打抱不平、行俠仗義等性格特點。魯智深聽說惡霸鎮關西鄭屠欺負賣唱的金氏父女,一出手就贈銀十五兩與金氏父女,當即就要去找鄭屠算帳,被史進、李忠勸住以後,第二天又趕到鄭屠的肉店裡,只三拳便打死了這個惡霸。

為了忠義和對英雄的惺惺相惜,魯智深歷盡千辛萬苦、千里迢迢趕往野豬林搭救林沖,弄得他連和尚也做不成,不得已“一把火燒了那菜園裡的席宇”,亡命途中,還主動幫助被小霸王周通逼婚的劉太公女兒。魯智深所做的每件事幾乎都是與自己利益無關,一切只因他不忍看人欺壓。




淮畔春陽


當然是魯智深當家。

二龍山是魯智深和楊志共同打下來的,魯智深為大頭領,楊志為二頭領,武松後來入夥,排第三位。

魯智深豁達隨性,有事跟楊志商量著辦。魯智深和楊志都是朝廷軍官出身,眼界、謀略都在武松之上,武松呢,更像是江湖豪俠,又不愛多管閒事,能有容身之地已是萬幸,更有意氣相投的兄弟為伴。

武松愛憎分明,必定對魯智深心存感激,也甘心做個小老弟,反正沒人敢給他氣受——這一點很關鍵。


上頭派掌門


說到這個問題,不得不提到論資排輩的問題。

在傳統觀念中,論資排輩基本上貫穿了整個人類歷史,延續至今,還能看到它存在的身影。

論資排輩,顧名思義,就是在某一團體內部,以進入團體先後、影響力、出身等資歷決定其在該團體內部的地位。

書歸正傳。在按資排輩的傳統觀念影響下,二龍山的排位不說而自明瞭,魯智深較武松上山早,自然在二龍山的地位要高於武松了。武松受世俗影響,也不敢亂了規矩,不論如何也要屈居魯智深之下。

話說回來了,如魯智深、武松這樣的漢子,都把義氣看的比生命還重,自不會為了虛名而起內訌。

論資排輩是規矩,但不是處處皆如此,也不能一概而全,當然也有例外。當後來者的能力遠遠高於先到者,且先到者倒行逆施,群眾基礎薄弱的情況下,那就會出現另一種現象,就是後來者吃掉先到者,取而代之,梁山泊火拼王倫就是一個鮮明的例子。

尤其在當下,競爭日益激烈,為了效益最大化,論資排輩慢慢地被論“能”排位所取代。


倚夕陽笑黃昏


很高興為您解答問題。

武松和魯智深都屬於直脾氣的人,做事風格差不多,至於他們兩個誰才是二龍山的老大,依我看有以下幾點。

首先呢,二龍山是魯智深先在那裡聚義的,性格直率的他當初為了為民除害,三拳打死了鎮關西,這才匆匆當了和尚,後來又遇見同門師兄弟林沖,不料林沖被陷害,被髮配滄州,又為了林沖惹了很多麻煩,和楊志去了二龍山,所以說這位置是屬於魯智深的。

武松呢,先是去尋自己的哥哥,喝醉酒打死了老虎,被奉為打虎英雄,後來的遭遇因為自己的嫂嫂和西門慶的事洩露了,把哥哥毒死,一怒之下把嫂嫂和西門慶殺了,開始了逃亡之路,去往二龍山投奔了魯智深,這一點也說明二龍山的頭把交椅也該是魯智深的。

舉個例子吧,他們就像天龍八部中的三兄弟一樣,都是大俠,都是善良之人,忠義兩全,才會走到一起共建大事。

有粉必互,有贊必回,有回必應!!!


我也會唱小星星哦


水滸中武松,魯智深,楊志是小編最喜歡的三位好漢,而其中關於他們誰的武力值最高這事是當前爭議最大的,那麼小編就來說說這三人到底誰的武力值最高

我們先看大當家的魯智深,魯智深我們是很熟悉的。他們事蹟大家也都瞭解三拳打死鄭屠懲惡揚善,小編當時看的也是熱血沸騰,可以說魯智深失手打死了鄭屠,就這件事是改變了他今後的命運。

那麼魯智深除了這件事他還與周通交過手,當然輕輕鬆鬆的就贏了,後面還有徒手拔起一顆楊柳樹,這件事可是直接說明魯智深的實力的,放眼當時整個大宋朝恐怕找不出第二人有如此神力。

後來魯智深上了梁山後也是立下了不少戰功,與鄧元覺等大將都交過手,不過倒是沒分輸贏,而魯智深與林沖也交過手,兩人大戰幾十個回合也沒分輸贏,最終以平局收場,這二人的武力值在水滸都是數一數二的。魯智深是水滸中少數真正稱得上好漢的人物,魯智深的一生如同傳奇一樣,就算最後詔安了,也並沒有像李逵那般濫殺無辜,他知道朝廷的昏庸,當然也非常瞭解百姓身處水深火熱之中。

再來看楊志,楊志這個人很多人並不瞭解,他不像其他兩位有著極高的人氣,但是其本身的實力是很強的,楊志本是楊家將的後代,也算是繼承了祖輩的意志,擁有一個顆精忠報國的心,只可惜生在亂世,最終沒能為朝廷效力,說楊志當時運送一批東西結果渡河時全部沉了,這下楊志回去可交不了差,所以後來有了楊志賣刀的故事。在賣刀途中遇到破皮無賴,一氣之下殺了那無賴,最後自首官府,後來以戴罪立功之神押送生成只可惜丟了生辰綱本是戴罪立功的他無法交差,乾脆上了二龍山落草。

書中寫到過楊志這個人曾參加過武舉,而且輕輕鬆鬆就過關了,楊志可謂是十八般武藝啥都會,從這裡就可以看出楊志這個人武藝方面肯定沒有太大問題的,後又與林沖交過手結果也是打了幾十個回合未分輸贏,與魯智深有有過正面的交手最終也是以平局收手。後上了梁山後也有著不錯的戰績,與呼延灼大戰四十回合也是不分輸贏,並且一槍秒殺了秦英。

再來看武松,武松的事蹟我們是在熟悉不過了,名聞天下的打虎英雄,就是武松身上的第一個標籤,武松自一出場就展現著不俗的戰鬥力,後來大鬧飛雲浦全身手腳皆被束縛,還反殺了要殺他的幾人,這一站是將武松的一身是武藝展露無遺。後來去鴛鴦府殺了蔣門神及張督簡幾人後去了二龍山。

那麼迴歸主題,這三個人究竟誰的武力值最高,很多人會說,第一不就是魯智深嘛,第二楊志,第三武松嘛,這可就錯了,這並不是他們靠他們武力值來決定的順序,武松是二龍山三當家純粹是上山時間較晚。而這三個人中魯智深與楊志是交過手的,這兩個人又都和林沖打過架,不過都是以平局收尾,這一點看不出什麼,那咱們就看他們兩正面交手的情況,說著二人大戰了四五十個回合也沒分輸贏,雖說是以平局收尾,但是這二人打完之後,楊志就說了,楊志說他是用盡全力才擋下魯智深的攻擊,這也不排除是謙虛才這麼說,但是這二人在水滸中都是一等一的高手,要說他們對上了,謙虛就是一種根本沒有任何意義的行為,這麼這句話也就表示楊志自身已經覺得自己不如魯智深了,那麼從這裡看就得出魯智深的武力值是略高於楊志的。

那麼再看武松,武松這個人雖然與他們二人都沒交過手,但是在前期作者也是很多次刻畫武松的武藝,先說魯智深有倒拔垂楊柳這件事,表面魯智深天生神力,但是武松也不差,武松可是能把一個重打五百件的大石頭仍天上,然後在下來,如此看來這人力氣方面都絲毫不遜色與對方。那麼這二人只比力量的話很難分出誰勝誰負,要說戰鬥經驗呢這二人也都差不多,只是魯智深之前是一個提轄,而武松卻是一直在絕境中歷練,而這也就有對比了,如果和武松對陣,他是不會和你鬧著玩的,一出手便是殺招,從這一點來看魯智深好像是不如武松的。


電影快車推送


這個問題我覺得是非常明確的,在二龍山魯智深是無可爭議的老大,老二是跟魯智深一同打下二龍山的青面獸楊志,老三才是後來上山的打虎英雄武松。這個排序,哥仨是沒有任何爭議的,不像水泊梁山為了爭奪領導權,晁蓋跟宋江明爭暗鬥。在二龍山沒有這麼複雜,三個人都是義薄雲天的豪傑,關係都非常和睦,不會為了什麼排名而鬧的不可開交。感覺一貫性情暴烈的武松在魯智深面前更像是一個乖乖的小弟,這充分說明武松對魯智深的本事和品行是服氣的。

關於二龍山的奪取經過,是由魯智深和楊志聯合奪取的,當時兩個人境遇都很差,都是被官府追得東躲西藏的落難之人。楊志是因為丟失了生辰綱,魯智深是因為在野豬林搭救林沖得罪了高俅,被高俅下令四處捉拿。這哥倆走投無路同時盯上了二龍山,想把二龍山作為自己的落腳之地。

楊志與魯智深在二龍山下的樹林子裡邂逅,為此倆人還打了四五十回合,未分勝負。因為倆人口音一樣都是“灑家灑家”的,所以二人住手談論起來,兩個人確實都是關西老鄉。各自報過名號,彼此敬仰於是決定聯手奪取二龍山。在林沖徒弟曹正的幫助下魯智深與楊志殺死了二龍山原寨主金眼虎鄧龍,從此在二龍山哥倆算是正式落草佔山為王了,魯智深當了一把手,楊志當了二把手,哥倆逍遙自在。此時的武松還未在《水滸傳》中登場亮相呢!

武松之所以上二龍山去,也是被逼的,當時他大鬧飛雲浦,血濺鴛鴦樓之後亡命天涯,後來菜園子張青引薦他去投奔花和尚魯智深。武松是以落難者的身份去的,魯智深與楊志能接納他給他口飯吃,武松就已經感恩戴德了,更何況還讓他當了三把手。武松是有情有義的漢子,在自己危難之際魯智深能收留自己,自己肯定對二位哥哥敬重有加。因此,至少在二龍山或者跟魯智深在一起的時候武松是收斂鋒芒,甘心做小弟的。

比如魯智深跟武松一起去少華山請史進入夥梁山,當時武松應道:“我和師父去。”從語氣中就可以看出他對魯智深的敬重來。兩個人在路上魯智深只做禪和子打扮;武松妝做隨侍行者。武松的身份是隨侍行者,也就是說魯智深是主他為僕。

二人來到少華山,武松也是盡力承擔著隨從的職責:

再說魯智深、武松兩個來到少華山下,伏路小嘍囉出來攔住,問道:“你兩個出家人那裡來?”武松武松便答道:“這山上有史大官人麼?”小嘍囉說道:“既是要尋史大王的,且在這裡少等。我上山報知頭領,便下來迎接。”武松道:“你只說魯智深到來相探。”

武松可以說是在隨從的位置上得心應手。武松一向心高氣傲,藝高人膽大,從他對魯智深態度來看,確實是非常敬服這位大和尚。

從魯智深對武松的言語來看的話,魯智深也是一副大哥對小弟的氣勢和派頭。比如二人到了桃花山以後沒見到史進,一打聽原來是史進因為行俠仗義得罪了當地太守,被官府抓進監獄去了。魯智深一聽就急了,馬上就要去救史進,武松苦勸就是聽不進去,最後魯智深急了,對武松發起了脾氣:

魯智深焦躁起來,便道:“都是你這般慢性的人,以此送了俺史家兄弟!你也休去梁山泊報知,看灑家去如何!”


魯智深此時的態度完全就是大哥在批評小弟而且不留情面。武松面對暴躁的大哥也是絲毫沒脾氣,只是無奈的說:“不聽我說,此去必然有失。”朱武隨即差兩個精細的小嘍囉前去打聽消息。

結語:通過魯智深與武松這些方方面面的細節我們可以得出結論,在二龍山魯智深是絕對的大哥和權威,他和武松之間既是上下級關係更是知己知彼、出生入死的好兄弟!


鄭非夢妙文


魯智深和武松在二龍山落草為寇,以他二人的性格,光明磊落,俠義豪爽,從無功名利祿,當官發財的念頭,如魯智深身為軍官,為打抱不平,棄官流落江湖,武松也是為兄復仇,棄縣衙都頭而流亡江湖,所以二龍山誰當事可能兩人根本沒考慮,只是以兄弟相待,共同生存,不過魯智深先上的山,自然有先到者為王,武松也不會喧賓奪主,自然是配合魯智深共同管理山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