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作為東亞地區的傳統大國,中國的強大不僅僅表現在領土面積上,我們的文化影響力等方方面面也都深刻影響著周圍的國家。在現如今的漢文化圈裡,東亞的幾個國家在歷史上都學習了許多的漢文化。他們不僅學習使用漢字,還學習了我國的儒家文化以及眾多的先進制度和技術。但是隨著傳統農耕時代的終結,傳統的宗藩關係也宣告結束,中國不再是任何國家的宗主國。為了告別歷史自卑情節,獲得和中國平起平坐的地位,許多匪夷所思的現象就出現了。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朝鮮半島上的韓國,在二戰之前一直是和朝鮮統一的國家。在我國的史書中,“韓國”也有著悠久的歷史淵源。比如《三國志·烏丸鮮卑東夷傳》就有記載:“桓、靈之末,韓濊強盛,郡縣不能制,民多流入韓國”。由於古代的朝鮮半島南部有三個以韓為名的政權(辰韓、馬韓和弁韓),所以朝鮮半島南部就多了一個“韓”或者“三韓”的別稱。漢武帝在位期間致力於開疆拓土,盤踞在朝鮮半島上的衛滿朝鮮隨即宣告滅亡,朝鮮半島北部也被大漢朝廷劃分為樂浪、玄菟、真番和臨屯四郡。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隨著時代的變遷和國力的此消彼長,發源於我國東北的高句麗趁著中原王朝疲弱之際迅速壯大,並擴張至朝鮮半島中部。高句麗被大唐滅亡後,朝鮮半島又先後冒出了多個政權,最終王建重新統一了朝鮮半島建立了高麗政權。1388年,高麗與大明發生衝突,決定出兵明朝遼東。領兵大將李成桂效仿趙匡胤事蹟,來了一出“黃袍加身”推翻了原來的高麗王朝自立為王。李成桂十分清楚大明的強大,定下了侍奉明朝的基本國策,並請求朱元璋賜國號和衣冠服制。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在朱元璋的拍板下,“朝鮮”成為了新的國號,並且一直沿用到了清末。朝鮮國王不僅身穿明朝的藩王服飾,還大力推崇漢字和儒家文化,甚至自太宗李芳遠之後的歷代國王登基,還要接受大明皇帝的冊封。日本的豐臣秀吉統一日本後開始侵略朝鮮,在宗主國大明的幫助下才轉危為安。明清交替之後,朝鮮也依舊是中國的藩屬國,直到甲午海戰中國的慘敗。《馬關條約》除了讓清廷割地賠款之外,日本還將朝鮮納為了自己的“保護國”,之後更是直接吞併,曇花一現的“大韓帝國”也宣告亡國。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日本殖民統治朝鮮期間,不僅大肆進行奴化教育,還在極力抹去漢文化的歷史印記。在長達36年的殖民統治後,日本天皇選擇了無條件投降,朝鮮半島也擺脫了殖民地的地位。此後朝鮮半島被蘇聯和美國以北緯38度線分區佔領,南邊的便是如今的大韓民國。在脫離日本的殖民統治和奴化教育後,韓國並沒有選擇尋回斷代不久的漢文化,而是選擇西化。比如首都漢城的新名字“首爾”就是美軍的叫法,他們拒絕沿用“漢城”這個名字是因為它的中華印記太明顯。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但即便是這樣,韓國也覺得還不夠,在上世紀60年代直接廢除了對漢字的使用,連教科書上都見不到一個漢字了。要知道,長期作為中國的藩屬國,無論是朝鮮還是韓國,他們的歷史古籍幾乎全都使用漢字記錄的。不讓民眾學習漢字,就變相地讓他們忘記了自己的歷史,而這恰巧是韓國政府所需要的。總之,在他們看來,只要能夠和中國撇清關係,即便是忘記自己的祖宗也未嘗不可。對於自己藩屬國、殖民地的歷史,韓國的自卑情結可見一斑。


為了和中國撇清關係,該國廢漢字、改首都名,現在還要改國名

值得一提的是,在1948年韓國的首都只用韓文“”,並不設中文翻譯名,直到2005年1月才正式確定中文翻譯名“首爾”,第一時間特地通知我國知曉。對於自己的首都名稱不自信,對於自己的國名,韓國也不甚滿意。韓國“聯合通訊社”曾報道,韓國的當前中文發音與韓文發音差別較大,準備使用“考瑞亞”三字作為該國的中文譯名。筆者認為,越是屈辱的歷史越應該被牢記,只有這樣才能夠不斷激勵子孫奮發圖強、一雪前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