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薰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匡衡抗疏功名薄, 劉向傳經心事違。—杜甫

我們在小時候就從老師那明白一個道理,好好讀書將來一定會有所成就,然後老師還會給我們舉幾個例子,比如范仲淹劃粥割齏、匡衡鑿壁偷光等典故。其中匡衡的鑿壁偷光應該最為大家熟知,他更是我們努力學習的榜樣,但是老師好像從未講過匡衡長大後的事,那麼匡衡鑿壁偷光的後續究竟是怎樣的呢?

鑿壁偷光的好學郎

匡衡和大多數讀書人一樣,家境十分的貧寒,他出生在西漢時期一位農民家裡,祖上也都是世代為農。窮歸窮,但是匡衡從小就有理想,要考取功名在自己這代徹底擺脫貧窮。

不過在當時朝廷大肆苛刻收稅,天氣大旱收成也差,所以匡衡時常吃了上頓沒下頓,更談不上有多餘的錢去上私塾讀書。所以匡衡只好給地主家做做零碎的瑣事,積蓄點錢給自己買書,等存了好久終於夠,就興高采烈的都拿去買了一本

《詩經》,全然不顧自己早已經飢腸轆轆。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有了書後,匡衡就徹夜的學習研究《詩經》的典故和內容。因為匡衡家裡沒有燈,於是就鑿開隔壁的牆壁借用光線來讀書,就有了後來鑿壁偷光的典故。匡衡有了不會的地方就跑去請教當地有名的學者,學者一開始不耐煩,畢竟沒上過學的孩子能提出啥問題。但是慢慢的他還是被匡衡的勤奮努力所打動,於是免費把自己所會的東西教給了匡衡,從未收過他一文錢。

九次考取功名,終於擠進了官場

可能匡衡從小就沒接觸過系統的學習,對於知識的理解異於大眾,匡衡的功名之路一直不順利,一直考了九次都沒能考上狀元,最後勉強及格達標獲得了一個小小官職,成為太學卒使。太學卒使每天的工作也就是幫其他官員整理整理書籍,毫無實權,不過匡衡是樂在其中。因為他每天整理書籍時都可以翻翻其他的書,學習裡面的知識。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原本匡衡覺得自己的仕途毫無希望,沒想到自己閒暇時與同僚聊到關於《詩經》的言論竟然火了起來。原來匡衡看到自己同僚們在談論《詩經》正吵著不可開交,於是忍不住提出自己的看法,同僚們仔細一聽竟然發現匡衡的觀點另闢蹊徑,打開了《詩經》的新天地,於是對匡衡讚不絕口。旁人將事情記錄下來與他人分享,都覺得匡衡有大家風範,漸漸匡衡的名氣也大了起來。

正巧當時太子廣招天下奇才為自己所用,也對匡衡之事有所耳聞。於是太子忍不住好奇就微服出宮找到了匡衡,在詢問的過程中太子發現匡衡的確如傳聞的那般有著經綸之才,所言生動趣味非傳統先生所言之枯燥。於是起了愛才之心,時常邀請匡衡來府上做客。

匡衡與太子兩人時常在府上討論學識,相談甚歡。太子不懂的問題都能在匡衡這有所解決。長時間的交流下太子也對匡衡的人品有所瞭解,也覺得他是可用之人。等到太子繼位後,急需要在朝中建立自己的勢力,於是破例重用匡衡

,對他賦予重權來輔佐自己。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平步踏青雲,步步高昇

匡衡看到自己終於成一名無名小卒榮升為朝中大臣,心情自然喜樂交加。匡衡也沒有辜負皇帝對自己的厚望,他在朝中堅決擁立新帝的威嚴,交代給他的事匡衡從沒有含糊。每當朝中有大事需要群臣商議時,匡衡都會直言進諫,將自己所會知識靈活運用,在皇帝面前

引經據典。皇帝也很樂意接受匡衡的建議,多次在文武百官面前對匡衡百般稱讚。

其它大臣心裡也不是滋味了,這匡衡在之前就是個無名小卒,現在憑啥能壓在自己的頭上。於是朝中也學起了匡衡的學問,研究儒家智慧。人家學著學著對匡衡也服氣了,也明白人家的成功並不是偶然。

後來國內發生了多起自然災害,百姓們都是人心惶惶。有奸戾之輩趁機宣傳自己是上天的使者,迷惑百姓的思想,以至於各地都有百姓暴動的事情發生。皇帝得知後也擔心民眾會受邪教蠱惑做出不智之事,於是他讓匡衡負責去安撫百姓。於是匡衡以講經的方式提醒民眾最近頻頻天災非大凶之兆,並告知他們朝廷會想辦法來解決因為災難所造成的損失。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然後匡衡上書給皇上,建議在朝中宣揚節儉之風,這樣可以把省下的錢用來救濟百姓。皇帝接受了匡衡的建議,大力整改了朝中宮中的風氣,百姓們看到朝廷的的確確給他們彌補損失,於是對朝廷百般愛戴,對邪教的言論自然也不聽信了。皇帝看到民眾穩定再無動亂髮生,對匡衡又是升職又是加薪。後來丞相病逝後還提拔匡衡做丞相。

典故"鑿壁偷光"背後,匡衡竟然落得如此下場

那會有人疑問,匡衡最後發展的不是很好嗎,為什麼老師沒有提呢。原因很簡單,因為權力是腐蝕人心的毒藥。匡衡在朝中地位幾乎是一人之下萬人之上,而在十幾年前他還只是一個小小的窮書生,這身份的跨度不是一般人能想象的到的。匡衡自然也想不到,在滔天的權勢下他似乎已經忘記了自己好學的初心,他迷失在了名利之中。

升職宰相後,身邊人的恭維讓匡衡內心早就飄飄然,他為官也不像以前那樣清廉,反而與

其他官員一起開始腐敗。身居高位的人更多的是在乎自己的地位,而不是天下百姓。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為了鞏固自己在朝中地位,匡衡與宦官結合組成黨派,在朝中打擊異己。當時朝中名將陳湯從前線擊破匈奴立下大功,匡衡害怕陳湯會影響自己的地位,竟然在皇帝面前造謠陳湯罪名。皇帝一開始也是不信,但是匡衡借用典籍指出陳湯的罪名,皇帝看匡衡說的有理有據也就信了。對陳湯非但沒有獎賞反而還責罰了他。

其它官員在朝中如履薄冰,生怕得罪了匡衡,但是也有的卻不甘心,在朝堂上彈劾他。彈劾的多了匡衡也慢慢的在皇帝面前失了寵,或許是皇帝也覺得匡衡權力太大了,後來就革去了匡衡的職位,讓他回家養老了。

“鑿壁偷光”的匡衡長大後名利燻心,隻手遮天無人敢惹,結局悲慘

所以我們從未在老師口中得知匡衡的下場,是不希望我們學習到匡衡負面的一面。

匡衡少年所表現的勤奮讀書是我們的榜樣,但是在官場中匡衡並沒有堅守自己的立場迷失了本心,這是我們應該引以為戒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