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良为什么没能挽救清政府覆灭的命运?

愿一别两宽啊


满清为何灭亡?

原因三点:

1、汉族军人崛起

早在康熙时期,八旗已报废,乾隆末期,绿营军队报废。所以湘军靠镇压太平天国崛起,淮军靠镇压捻军和替代湘军而崛起。脱胎于淮军的北洋军在甲午战争之后崛起,军队已基本掌握在北洋与革命党手中。

2、汉族官僚士绅放弃满清

慈禧死后,满清贵族大肆收拢权力,导致汉族官僚开始痛恨满清。

所谓皇族内阁令立宪派放弃满清。

满清废除科举,又不能建立有效的文官选拔制度,令广大士绅痛恨满清,纷纷支持北洋军立宪派甚至同情革命党。满清瞬间失去最大最基本的汉族士绅支持,灭亡已是倒计时。

满清搞铁路国有,区区200来万股银都不愿意清理退款,吃相难看。实际就是挑战士绅的财产,令广大南方士绅对满清充满警惕。

3、自身堕落

八旗子弟真正能拿得出手的,很少。

所以,改良不能挽救满清。保路运动轻松点燃了反清暴动,南方纷纷响应,袁世凯再动些手段就只能退位。


四川達州


满清不是改良能够挽救的,需要的是体制的改变才可能成功。

体制

满清是封建王朝,在这个体制下,皇权至高无上,其他的都只是辅助皇权的。这就使得国家依然是一言堂,慈禧代表着权威和定论,国家的发展全系在一人身上,其他人除了阿谀奉承的就是阳奉阴违了。

战斗力

再说部队战斗力,八旗的没落,湘军、淮军、北洋、新军的崛起,以为能和列强一较高下,结果军队只是少数人满足个人权力欲望的工具。几十万人,没有严格的组织和体系,克扣粮饷成为常态,这样的部队有战斗力简直不可想象。

实业救国

鸦片战争以后,工业让一部分人看到了希望,于是纷纷开启实业救国。不过,工业也一样被少数人掌握,最后又回到了慈禧掌控中,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自始至终也没有改变。

试想,在这种情况下,无论做出何种努力,最后都改变不了现状,这种情况真的让人无能为力。


史知今


改良是不能挽救清政府覆灭的命运的,因为改良不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鸦片战争后的中国沦为了半殖半封社会,且随着战争的进行中国半殖半封的程度不断加深,中国社会各阶层掀起了反帝反封的救亡图存的斗争。为什么要反帝反封?因为要改变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因为要实现民族独立——这是中国近代社会发展的前提。改良能够完成反帝反封的任务吗?不能。改良能够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吗?也不能。为什么不能?因为清政府就是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势力的代表。要完成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就必须推翻清政府的统治,而改良却不是以推翻清政府的统治为最初目的的。总之,改良的手段不能完成反帝反封的革命任务,也不能改变中国半殖半封的社会性质。改良是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资本主义的发展要求清政府的覆灭。改良并不能建立一种与生产力相适应的生产关系。

改良为什么不能挽救清政府覆灭的命运?

第一,改良的主要目标是要在中国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要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就要覆灭以清政府为代表的封建主义生产关系。

按照人类社会发展的顺序,资本主义社会一定会取代封建社会,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结果,这是生产力发展的必然要求。鸦片战争后,中国需要建立的是与资本主义经济相适应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只有建立了先进的生产关系,中国社会才能向前发展。

中国社会的向前发展需要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建立需要消灭封建的生产关系,而封建生产关系的代表就是清政府。换言之,建立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良过程就是覆灭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覆灭封建生产关系的过程就是覆灭清政府的过程。

改良的主要目标就是要覆灭阻挡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确立的封建性质的清政府。

第二,改良的主要力量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任务就是要消灭封建地主阶级,就是要覆灭清政府。

封建社会的统治阶级是地主阶级,资本主义社会的统治阶级是资产阶级。资产阶级的阶级任务是消灭地主阶级,资产阶级的社会任务是消灭封建主义。只要主导改良的是资产阶级,那么他的任务一定是覆灭以地主阶级为统治阶级的清政府。

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是天然的敌人,地主阶级和资产阶级也是天然的敌人。怎么对待敌人?消灭!作为一种落后的阶级力量,地主阶级已经阻碍了中国社会的发展;作为一种先进的阶级力量,资产阶级需要取得国家政权。

地主阶级掌握权力的政府叫清政府,资产阶级掌握权力的政府就不是清政府的。资产阶级掌握权力的过程就是覆灭清政府的过程。

第三,改良的主要任务是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而封建势力的代表就是清政府。换句话说,改良就是要覆灭清政府。

从鸦片战争到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中国社会伴半殖半封的程度越来越深,中国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越来越艰难。为了最终实现救亡图存的目的,为了实现最终的民族独立,改良也是一种不可或缺的手段。

改良是资产阶级的手段,改良是建立先进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手段,改良是以和平的手段覆灭落后的封建生产关系的手段。只有覆灭了落后的生产关系,才是真正的完成了反帝反封建的革命任务,才能真正的实现民族的独立。

落后生产关系的代表就是资产阶级的敌人封建地主阶级,封建地主阶级的利益体现于清政府。所以,改良的主要任务就是覆灭清政府。

第四,改良的结果是失败的,改良失败的清政府的覆灭也就是不可避免的。

改良的最初目标是维护清政府的统治,这当然是没有认清改良的本质。然而,改良的结果是失败的。失败的改良当然不能建立起成功的资本主义生产关系,但失败的改良也意味着没有消灭落后的封建力量。落后的封建力量能够继续维持清政府的统治吗?当然不能!

改良作为维护清政府统治的一种手段,不仅体现于戊戌变法,还体现于清末新政。然而,无论是资产阶级主导的戊戌变法,还是地主阶级主导的清末新政,其最终结果都是以失败而告终。假如改良能够维护清政府的统治,但改良还是失败了。

无论是从改良的结果上讲,还是从改良的本质上讲,无论是成功的改良,还是失败的改良,其实都不可能达到维护清政府统治的目的。清政府的覆灭是必然的!

总之,无论是从改良的目标上讲,还是从改良的力量上讲,无论是从改良的任务上讲,还是从改良的结果上讲,改良的手段都不可能达到维护清政府统治的目的。改良的本质是发展资本主义生产关系,而资本主义生产关系最终却是要覆灭封建主义生产关系。清政府用覆灭封建主义生产关系的改良手段来维护封建主义生产关系,又哪有不覆灭之理?!改良最终加速了清政府覆灭的命运!


历史纬度


1.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延续其反动统治。

  为了加强统治集权,在1901-1905年的行政改革中,满清政府将总理衙门改为外交部、新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练兵处和财政处等5个中央机构,其目的是逐步将掌握在地方督抚手中的外交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1906年开始仿行宪政,“立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府则不可”。这就激化了中央和地方巡抚的矛盾,严重挫伤了巡抚对改革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满清政府的离心力。

  满清政府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为由,再次实施了削弱地方权力的举措,其目标不仅要收回督抚的权力,而且也要收回汉人的权力。在接下来的中央官制改革中,清廷借机打击排斥汉族官僚,如岑春煊的被罢免、张之洞明升暗降。在新设立的各部中,虽然规定满汉不分,实际上是满族亲贵占了绝大多数。满汉矛盾的激化加速了清政府新政的失败和政权的败亡。

  中央与地方矛盾,满汉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末新政实施受阻,最终统治集团也因矛盾尖锐分崩离折。

  2.立宪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机;

  洋务运动、特别是戊戌变法,正是历史赋予中国改革的最佳时期,此时西方列强或忙于自己内部的统一、或致力于领土的争夺、或忙于制度的修补,清政府尚有充裕的时间和能力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主导社会的变革。清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个立宪方案,却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为了巩固皇权,迟迟不肯答应立宪派提出的召开国会的要求。最后迫于压力成立的“皇族内阁“,”实为军机“。对立宪一拖再拖,致使改革错失良机,进一步激化的社会矛盾,最终让满清政权在武昌起义的炮声中土崩瓦解。

  3.立宪派反对,满清政权信用破产,众叛亲离;

  清政府不仅拒绝了立宪派提出的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国会请愿活动,同时不断借立宪之名加强皇权。最后成立的责任内阁也是黑幕笼罩,立宪派通过政治体制改革参与政权的愿望落空,对清廷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其初恐清廷不立宪,其继愤清廷假立宪,其后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而思以铁血立宪”。立宪派彻底抛却了对清廷的幻想,相继从事革命反清的斗争。清政府信用破产,众叛亲离,改革后遭到立宪派在内的众多势力的反对,宣告破产。

  4.统治集团内部贪污腐朽

  改革措施的裁决权为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专制者垄断,而统治阶层内部就贪污腐朽成风,要真正触动满清专制皇权,建立宪政,无异缘木求鱼。从责任内阁的成员组成就能看出,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可见,统治集团内部的贪污腐朽,是改革不能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回望历史,清末改革中清政府内部占主导地位的是洋务派官僚,他们与外国密切联系,这些人往往更多希望自己能够对清政府取而代之。因此清末新政的内容普遍对清政府不利,确实是有内部人想架空清政府,最终打倒清政府,这个意义上来说,清末新政对清政府是很不利的。


夫子奔逸绝尘15337


清朝末期,当时很多的文人志士纷纷开始救国之路,他们变法维新、购买新型武器装备、训练军队,一项项的措施为腐朽的清王朝增添了一抹色彩,但是终究没能挽救清王朝覆灭的命运。这也是历史的必然,随着西方的发展,清朝这个东方大国必然要走上国家改变的事实,只是,因为国家已经腐败至无法挽救的地步,对于这些措施也只能是苟延残喘。

提起这些措施,不得不提戊戌变法,如果这个变法维新能够坚持下来,或许清王朝的命运不会惨至如斯。戊戌变法是清王朝在末期的一项很好的政治改革,但是终究没有成功的实施,仅仅只有三个多月的时间就失败了,也导致了以谭嗣同为首的戊戌六君子惨死。

说起谭嗣同,相信大家都很熟悉,他是清朝末期非常著名的有识之士,谭嗣同与康有为等当时的有识之士,共同向光绪皇帝请命进行了轰轰烈烈的戊戌变法运动。然而,不幸的是,这场本可以改变清朝命运的戊戌变法运动,却因以慈禧太后为首的顽固派的反对,最终失败。而失败以后得谭嗣同并没有选择逃亡,他选择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民众,将革命之路向世人照亮,而这一做法,也赢得了世人的敬仰,流芳千古。

谭嗣同作为这场戊戌变法的领导人之一,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他并没有选择与康有为逃亡,等待其他的时机,然后再回来。看着当时的民众,康有为决定以自己的鲜血来唤醒他们,让这些民众不再麻木无知,为此他慷慨赴死。

在后来的研究中,有学者意外发现了谭嗣同遗留的旧物,这是谭嗣同的一本笔记。而从这本笔记中,人们竟然发现谭嗣同竟然是革命派中的一员!与孙中山先生一样的革命者,这与以康有为为主的资本主义改良派是完全不同的。

人们发现,在谭嗣同遗留的这本笔记中,包含着谭嗣同对当时清王朝的强烈不满,以及无比的厌恶之情。所以,从这本笔记中,我们能够看出谭嗣同与康有为是有很大不同的,康有为是保皇派,而谭嗣同则不是。在谭嗣同的心中,他认为中原大地本来就不属于清朝的统治,清王朝根本就是一个外人,而不是这里的主人。

因此,谭嗣同曾多次帮助袁世凯进行政变,而且谭嗣同对于抓捕慈禧以及荣禄也表现的十分积极,这一切都源于他对清王朝的厌恶之情。在戊戌变法中,如他一样的人,再也没有了。那么,在戊戌变法失败之后,谭嗣同没有选择逃走是为什么呢?其实,这一切都源于他的绝望,他希望用自己的鲜血、自己的死来唤醒那些民众,他希望这些民众不再腐朽、不再麻木。

当然,值得肯定的是,谭嗣同的这个选择确实对后来造成了不可估量的影响。谭嗣同的慷慨赴死,唤醒了当时就很多民众,以至于后来有那么多的革命者开始走向富国图强的道路。


悬疑日志2


陈旧的体制已经病入膏肓,其管理机构已经无法灵活运转,其统治已经无法继续掌控社会的正常运作。

不从根本上改变体制存在的致命缺陷,是无法最终救治体制的恶疾的。

改良,只是修补表面的划擦而已;甚至有些时候,改良还是在涂脂抹粉、掩盖病情。


史遇春之尘境心影录


改良听上去首先从力度上我们可以看出稍逊于改革,我们以近代史上的改良为例,康梁等人的改良运动最终是失败的,而主要原因是并没有改变专制的制度。通俗一点讲,在封建君主专制的情况下小修小补是没有用的,即便是改革,辛亥革命,也没有挽救了中国。当然这个失败的原因是复杂的。我们再回过头来说改良。我们都知道只有改变封建专制的制度,中国才能前进一步,因为这是历史发展的客观规律。改良如果还是在原有体系之下的话,等于于事无补。就好像一个癌症病人,无论怎么救治都没有用。


学历史的小周同学


孙中山先生说过,世界潮流,浩浩荡荡,顺之则昌,逆之则亡。当时中国的清政府已经腐朽不堪,正所谓大厦将倾,独木难支,这些改革,只能是垂死挣扎而已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

1.借改革之名,行专权之实,激化了中央与地方,满汉矛盾。

清政府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为了巩固皇权,延续其反动统治。 为了加强统治集权,在1901-1905 年的行政改革中,满清政府将总 理衙门改为外交部、新设立商部、学部、巡警部、 练兵处和财政处等 5 个中央机构,其目的是逐步将掌握在地方督抚手中的外交权、军事权和财政权收归中央。 1906 年开始仿行宪 政,“立 宪非中央集权不可,实行中央集权非剥夺督抚兵权财权、收揽于中央政 府则不可”。 这就激化了中央和地方巡抚的矛盾,严重挫伤了巡抚对改革的积极性,增强了他们对满清政府的离心力。

满清政府以加强中央政府的权力为由,再次实施了削弱地方权力的举措, 其目标不仅要收回督抚的权力,而且也要收回汉人的权力。 在接下来的中央官制改革中,清廷借机打击排斥汉族官僚,如岑春煊的被罢免、张之洞明升暗降。 在新设立的各部中,虽然规定满汉不分,实际上是满族亲贵占了绝大多数。满汉矛盾的激化加速了清政府新政的失败和政权的败亡。中央与地方矛盾,满汉矛盾的激化,使得清末新政实施受阻,最终统治集团也因矛盾尖锐分崩离折。

2.立 宪一拖再拖,改革措施良机;

洋务运动、特别是戊戌变法, 正是历史赋予中国改革的最佳时期,此时西方列强或忙于自己内部的统一、或致力于领土的争夺、或忙于制度的修补,清政府尚有充裕的时间和能力在自己掌控的范围内主导社会的变革。 清政府虽然制定了一个立宪方案,却又规定了9年的预备立宪期。为了巩固皇权,迟迟不肯答应立宪派提出的召开国会的要求。最后迫于压力成立的“ 皇族内阁“,”实为军机“。对立宪一拖再拖,致使改革错失良机,进一步激化的社会矛盾,最终让满清政 权在武昌起义的炮声中土崩瓦解。

3.立 宪派反对,满清政 权信用破产,众叛亲离;

清政府不仅拒绝了立 宪派提出的召开国会的要求,还镇压了国会请愿活动,同时不断借立 宪之名加强皇权。最后成立的责任内阁也是黑幕笼罩,立宪派通过政治体 制改 革参与政权的愿望落空,对清廷的思想认识也发生了质的转变,“其初恐清廷不立宪,其继愤清廷假立宪,其后乃不欲出于和平立宪, 而思以铁血立宪”。 立宪派彻底抛却了对清廷的幻想,相继从事革 命 反 清的斗争。清政府信用破产,众叛亲离,改革后遭到立宪派在内的众多势力的反对,宣告破产。

4 .统治集团内部贪污腐朽

改革措施的裁决权为最高统治层特别是皇帝、皇太后或其他专 制者垄断,而统治阶层内部就贪污腐朽成风,要真正触动满清专制皇权,建立宪政,无异缘木求鱼。从责任内阁的成员组成就能看出,13名大臣中满族就有9人,其中皇族占7人。可见,统治集团内部的贪污腐朽,是改革不能顺利实施的重要原因。


前朝往事儿


改良不是彻底反帝反封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