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2019年的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血栓危害,談之色變。

中老年人心梗、腦梗時有耳聞,

去年一位年輕記者僅是崴了腳,12天后死於肺栓塞,令人惋惜。

心血管疾病中的三大殺手—心梗、腦梗、肺栓塞,

其基礎原因都是血栓堵塞關鍵血管通路,瞬間致殘,甚至奪去生命。

心、腦血管疾病發病緊急,易受到重視,而易導致肺栓塞的下肢靜脈血栓栓塞症很長一段時間是被忽視的。

其實下肢靜脈最容易形成靜脈血栓,也容易血栓脫落,達到肺部就形成肺栓塞,部分人群因此致死。

前述的年輕記者,就是遭此厄運。

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世界血栓日為什麼會定在10月13日呢?

世界血栓日的提出,其目標是期望提高公眾對血栓病的知曉度,促進血栓性疾病的規範化診療,讓預防血栓的理念深入人心,讓每個人都懂得預防血栓,最終減少血栓形成的損害和死亡。

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10月13日,德國著名醫學家、病理學家魯道夫·菲爾紹的生日(Rudolf Virchow),為了紀念他,特定這一天為世界血栓日。

他在1856年闡明瞭肺栓塞發病的原理,即靜脈內發生血栓,特別是源自肢體的血栓,會移位並堵塞肺血管系統。

他提出了血栓形成的三大原因:

1 血流緩慢,

2 高凝狀態,

3 血管損傷。

至今,儘管更細緻的血栓形成因素被細分,但是並沒有離開上述三大要素的框架。

為了更好的說明這個框架的作用,我們可以舉幾個日常易形成靜脈血栓的場景。

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靜脈曲張容易併發血栓

大家知道靜脈曲張患者更加容易出現淺靜脈血栓,並且有一定概率蔓延到深靜脈,那麼曲張靜脈團的位置為什麼易發血栓呢?

這是因為靜脈團位置的血管扭曲增粗,內部瓣膜功能失序,血管網絡中的血流速度非常緩慢,就如同一條水流和緩的大河更容易沉積泥沙一樣,形成血栓的概率比其他位置要高。

經濟艙綜合徵

耳熟能詳的經濟艙綜合徵,則是因為人在狹小的空間裡,肢體蜷曲,難以伸展,加之旅途砂上運動減少,飲水減量,也容易形成血栓。

妊娠前後的媽媽

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妊娠期母體血液呈高凝狀態,且行動不便,高凝狀態合併有血流緩慢, 而母體分娩之後,更會伴有子宮部位的血管損傷,所以產科也是靜脈血栓的高發科室。

運動受傷者

愛好運動更好事情,因為肌肉收縮可以加速血液循環,理論上來說是可以降低血栓發生概率的。

但是運動不要過度,量力而行。

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不管是較重的腿部骨折者,還是看似輕微的肌肉拉傷者,其組織細微處會出現血管損損傷,修復過程中的凝血機制啟動,加上損傷後一部分朋友需要臥床制動,導致血流緩慢,所以日常運動愛好者要注意適量運動,循序漸進,減少急性損傷。

日常生活中如何防控血栓呢?

日常預防

對於大多數人來說,靜脈血栓是可預防的。

遠離靜脈血栓,”動”是最有效防控措施

適當的體育鍛煉,促進肌肉收縮,加速血液循環;

辦公室一族、長途旅行者要注意經常站起來走動或者做一做腳踝的屈伸動作。

妊娠前後,更是要避免陳舊的坐月子陋習,增加肢體的運動,如果有肢體腫脹較重的現象,還可以選擇一雙合適的醫用彈力襪,既減輕腫脹還可以預防血栓,一舉兩得。

增加飲水,稀釋血液

在外出遠足或者長途旅行時,往往自身照顧不周,飲水量有所下降,所以務必注意保證飲水量,從而防範血栓。

這是著眼於稀釋血液,避免血液過度濃縮,導致的高凝狀態。

提前防範

下肢靜脈曲張是容易造成深靜脈血栓的,數據表明,靜脈曲張者罹患深靜脈血栓概率是常人5倍。

防患於未然,就要在靜脈曲張的相對早期進行治療,儘量採取對身體干擾小,直接下地行走,不用臥床的治療方案,既可以快速恢復工作、生活,也會更加有安全性的保障。因為手術後如果因過度的疼痛而長時間臥床,形成血栓的概率會增加。

目前靜脈曲張的微創技術發展迅速,許多技術已經可以實現局麻下完成,比如激光、射頻技術。

但如果從減少損傷角度來說,CHIVA技術是目前更優的選擇,不但局麻下完成,還可立即下地行走,大部分血管網得以保留,繼續發揮血管功能,和廢棄的治療理念截然不同。

因為其精確性的特點,還可以避免常見的神經損傷、出血等併發症。

及時識別

下肢靜脈血栓形成時,最常見的現象就是不明原因、單側肢體的腫脹疼痛不適,皮膚溫度升高,部分患者會出現呼吸困難、胸悶等症狀。

許多患者可能會僅僅認為是抽筋或者崴腳,忽略了血栓性疾病,所以務必提高警覺。

如果有腿部扭傷、臥床制動過久、懷孕等血栓誘發因素時,更需要引起警惕,儘快尋求專業的醫生評估。

10月13日 第六個世界血栓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