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藤周作的《深河》:一本讓人無所適從的書


遠藤周作的《深河》:一本讓人無所適從的書

遠藤周作,對我來說是一個陌生的日本作家,只是書店隨手買了一本叫《深河》的書,我認識了他及他的作品。初讀《深河》,波瀾不驚。這是一本極普通的書,沒有華麗的詞藻亦無動人的情節,甚至有平淡乃至平庸之感。可真要我放手,卻不捨,總覺得波瀾不驚的只是表面,而在深河下面總湧動著一股潛流,這股潛流讓人窒息,更讓人痛。

在閱讀過程中,我始終有一種無所適從之感,這種感覺不僅體現在對作品的興趣上,更體現在對人物對作品精神內核的把握上。很想深入走進這部作品,可發覺始終無法真正走進去,我似乎覺得自己讀懂點了什麼,可回過頭來發覺又根本沒有讀懂。我無法準確把握這部作品主人公的內心世界,也無法真正解讀這部作品的精神內核。

遠藤周作的《深河》:一本讓人無所適從的書

於是,在初讀的基礎上,我又作了一次更細緻的閱讀。這是我所閱讀小說的經歷中唯一一次讓我讀兩遍的小說。從內心而言,我很想真正走進作品,走進主人公的心靈世界,也更想走進遠藤周作的內心世界,想了解作者到底要告訴我們什麼。可當我再一次讀完此書,並作了大量讀書筆記之後,卻發覺自己依然站在深河邊,“而視線的前方,河流彎彎曲曲,那兒波光粼粼,就像那永恆的東西,卻無法知道這河的前方有什麼”。

我甚感無能,也覺無奈。我知道,這是一部以救贖為主題的書,很多書評也以此來評論,如“這群普通的日本旅人,每個人走過心靈罪門之後,在面對恆河的剎那獲得了救贖和解脫,尋找到了生命的真諦(亞馬遜)”,“這次神蹟般的印度之旅,成為都市人一次獨特的精神救贖和心靈朝聖(《圖書館期刊》)”,“這部日本文學傑作,將對心靈空虛的救治和對精神復興的追尋熔為一爐(《出版家週刊》)”,等等。可當我讀完此書後,我不禁要發問:當人們在尋找精神救贖之路時,是否真正找到了解脫,找到了生命的真諦?

遠藤周作的《深河》:一本讓人無所適從的書

拿美津子來說吧。年輕時曾不懷好意的以美色誘惑大津,讓他不再相信上帝,捉弄成功後,卻又一腳將他踢開,她也曾經試圖在日常婚姻生活中埋葬自己,甚至出於空無或自虐而非愛心去做義工,而當聽說大津在印度修道院時,她又前往印度,可以說印度之行,也是她的心靈救贖之旅,在那裡她感悟著苦難和謙恭的意義,以至於當她穿著沙麗,身體慢慢沉入恆河中時,我們從她的禱詞“人間之河,人間深河的悲哀,我也在其中”裡似乎感覺到她找到了人生的真諦。可是,她的新生在某種意義上說竟來自大津的死,我不知道小說結尾處她聽到江波說“聽說他目前陷於危篤,大約一小時之前病情發生了急劇變化”時,她會怎麼想,但我知道她的靈魂並不會因恆河之水而徹底淨化,而她的救贖之路也並不會因此次印度之行而終止。正如波德萊爾曾說:“我們高興地走上泥濘的大道,以為不值錢的淚能洗掉汙濁。”所以,我想說:

恆河,永遠不會是心靈救贖的終點;恆河之水,也永遠洗不掉我們不值錢的懺悔。美津子,就一個人物,我都無法真正意義上去解讀她,去理解透她,更何況整部作品?

遠藤周作的《深河》:一本讓人無所適從的書

遠藤周作,這個天主教作家,於我這樣的無神論者,更是難以把握他作品要呈現的精神內核。在兩次閱讀中,我無法找到小說的本質:衝突與和解。《深河》更多地只是陳列問題,卻不展現,或者說不集中地展現衝突,更不用說衝突後的和解。在這一點上,我依然無所適從。當我竭盡所能想找到書中最本質的內核時,卻發覺它猶如大津所說的洋蔥,當我們一層層撥開時,除了刺鼻的辛辣,除了被弄髒的洋蔥瓣兒,哪有什麼內核呢?

一本書,一本你讀了兩次的書,竟然找不到它的內核,這是一種怎樣的心情?

面對這樣的窘境,我想起了裡面的主人公大津,這個用一生來追隨上帝的天主教徒,在信仰探求路上也有許多無所適從的時候,他甚至被天主教所拋棄,但他依然沒有放棄這種探求,反而來到了異邦與異教的印度繼續探求,直到生命的結束。也許對於此書的探究,或許也需要像大津那樣,執著,且用長久的時間。

遠藤周作的《深河》:一本讓人無所適從的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