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深河包容他們,依舊流淌。

人河之間,人河之間的悲哀,我也在其中。”

有一次我在圖書館聽到一場關於宗教的講座,其中一位讀者說到,當今中國的社會風氣之所以不盡如人意,都是因為缺少了宗教信仰,只有恢復宗教信仰傳統中國的國民素質才會提高。

他說完紛紛有人表示贊同,無論什麼時期,似乎人們都對宗教抱有信任和依賴,這讓我想到之前讀的一本書——《深河》。

《深河》是日本作家遠藤周作的代表作,他出生於1923年,病逝於1996年,去世後親人遵照他的遺囑將《深河》《沉默》兩本書放入了他的靈柩。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林永福曾評價到:以震撼力而言《深河》不如《沉默》;以文學技巧而言,《深河》不如《武士》圓熟,然而它卻是遠藤周作文學集大成者。


《深河》在文中指的是印度聖河——恆河,川流不息,歷經歲月的恆河無限制的包容著一切,無數朝聖者奔赴這方聖地。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書中圍繞著磯邊、成瀨美津子、木口、沼田等人展開,幾位素不相識的人士一同參加了去往印度的旅遊團。本書充滿著對宗教、對人生的思考,作者用他的筆觸給我們寫出了他的答案。

尋找之旅


磯邊先生的妻子在臨終時對他說:“我一定會有轉世,一定要找到我呀。”

磯邊先生與其妻子生前過著最平淡的日本家庭生活,磯邊是典型的日本男人,認為對於一個人而言最重要的是工作和事業,所以他常常忽略妻子的感情,他曾對別人說:“對男人來說,妻子像空氣一般存在就行了。”

但令他沒有想到的是妻子竟然對他抱有極大的熱忱,真心實意的愛著他,出於對妻子的愧疚和思念,磯邊決定去尋找妻子的轉世。

但是“轉世”這件事對於他而言實在是太過震驚,他並無任何宗教信仰,認為死亡即是一切的消滅,半信半疑下了解到了世界上有人在研究轉世的事情,於是一封來自美國的信讓他決定去印度尋找妻子的轉世。


成瀨美津子是一位擁有絕佳身材和美貌的女士,她有過放浪形骸的少女時代,也體驗過一段平靜安穩的主婦生活,但是美津子對這一切都感到百無聊賴,所有的東西都不能滿足她內心真正的渴望。

她說,她做一切事都是在模仿,模仿被他人愛也模仿怎麼去愛別人,但是無論怎樣模仿她就是體會不到什麼是“愛”。

每當有這些困擾時她總是時不時想起她的那個又土又古板的高中同學大津,一位篤定的天主教徒,她聽說大津在印度。

每個人的生活都是一地雞毛,單調重複的生活已經快讓人停止思考。突然有一天,生活軌跡的改變不得不趨勢人們重新尋找。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贖罪之旅


木口和沼田帶著儀式感前往印度,木口是在緬甸熱帶雨林打過仗的老兵,

那條橫屍遍野的“死亡之路”經常會浮現在他的眼前。

他有時會情緒失控,有時會打罵孩子,沒有人能理解他的痛苦,也沒有人能消除他為了生存吃掉死人腐肉是噩夢。

他知道印度是宗教大國,所以他要在恆河替死去的士兵超度。沼田是一位童話作家,他來印度目的是為了放生一隻鷯哥,沼田之前患過嚴重的肺病,曾一度在手術檯上停止了心跳,但是他不僅恢復了心跳並且手術極為成功。

術後,妻子告訴他家裡養的那隻鷯哥死了。沼田心裡隱隱感覺,那隻鷯哥是代他而死,所以他要到恆河放生一隻還願。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答案在人心裡


四位主人公都面臨著人生的難題,他們並沒有宗教信仰但在此刻卻選擇通過宗教的力量獲得答案,獲得救贖。

幾位沒有宗教信仰的人來到了宗教大國尋找信仰,還有什麼比這更令人震撼呢?

本書採用線狀結構中的平行小說結構,客觀地講述著每位主人公的心路歷程,而書中的靈魂人物大津的尋教之路會經常穿插其中,使每個故事相互鉤連

大津是一位篤定的天主教徒,他信仰神卻又不拘泥於特定的神,他認為神是所有愛的集合體,不分東西方,不分教派

,因為他對神特立獨行的解釋,導致教會將他視為異教徒,排除在教會之外。


故事發展到這裡,所有人都會認為只要他們到達印度就好了,印度的宗教總有一款適合他們,然而事實卻是否定的。

磯邊一直在根據線索尋找轉世,每一個搭載他的司機信誓旦旦地說一定能找到,但是每次到達不同的地點,看著那些沿街乞討的女子紛紛說她們是轉世,磯邊心裡清楚那些“轉世”不過就是為了他手中的盧布。

美津子感受著印度的神,想從神像裡獲得啟示,結果還是不行,尋找大津也一無所獲。

木口在旅程中生了病,沼田知道即使放生了鷯哥他也難以抵抗生活的無力感,來到印度的他們依舊困惑,似乎神也無法讓他們解脫。


神是一切愛的集合

讀到此處,許多讀者不免產生疑惑,這是一本關於宗教的書嗎?《深河》他的獨特魅力在於,它沒有濃濃地傳教感,也沒有傳達出讀了宗教書籍就能解開人生困惑的主旨。

作者是想告訴讀者,宗教並不是萬事萬物的救世主,我們要重新理解神是什麼,宗教是什麼?


正如書裡的大津所說,神是一切愛的集合體。大津其實就是作者的化身。

遠藤周作出生於一個日本天主教家庭,十歲時受洗,他一直在日本泛神論和天主教之間來回掙扎,他認為純粹的天主教不適合日本本土,而泛神論讓很多日本人沒有信仰,他希望有一個適合日本本土的信仰。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文中的大津就是如此,在法國學習教義時總被其他成員說他的研究背離了神的意圖,但是大津卻覺得神是包容萬物的,沒有那麼狹隘,他不管別人的非議,始終踐行著自己的理解。

包容易寫卻最難做到


所以,宗教究竟是什麼呢?宗教是一種人看不到的力量,是一種對生命的超越,它無限包容無限博愛,我想這也是作者選擇恆河的原因。恆河就在包容人的一切苦厄,包容所有生物的死亡,它平靜地接納一切,不論種族,不論貧富,不論性別。印度繁多的宗教經常會發生流血衝突,但是他們的歸宿地仍舊是恆河。


在恆河邊磯邊獨自思念著妻子,他發現原來他對妻子的依賴這麼深,那個像空氣一樣的人是他的整個世界。沒有愛即使真的有轉世又怎麼樣呢,即使偉大的神把妻子送還給他,但是妻子忘了對他的愛他又該怎麼辦呢?他終於明白,

他找尋的不是轉世,而是愛。既然他已經明白了雙方的愛那還有什麼奢求的呢?在恆河,磯邊找到了他的答案。


美津子終於在恆河邊看到了大津,大津在和印度教徒搬運死在路邊的屍體,他們為屍體做儀式將屍體送入恆河。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大津的行為激起了所有人的憐憫,美津子終於被感動了,美津子以往在與大津交談中最討厭大津說神,她甚至以“洋蔥”這個詞代替神,她難以理解是什麼一直支持著大津從不後悔,此刻她突然想起大津經常為他讀的聖經那幾句話:“他無佳形美容,我們看見他的時候,也無美貌使我們羨慕他。他被藐視,被人厭棄,多受痛苦,常經憂患。他被藐視,好像被人掩面不看的一樣,我們也不尊重他。他誠然擔當我們的憂患,揹負我們的痛苦。”她明白大津才是最聰明最有慈悲心的人,大津才是真正懂神的教徒,她深受感動也加入了大津的搬運隊伍。

愛與包容才是真正的信仰

木口在超度儀式中意識到,單純的儀式不能消除他的噩夢,沒有慈悲心做再多超度也是枉然。

沼田如願放生了鷯哥,那隻飛走的鷯哥帶走了原來的沼田,面對生活,沼田必須奮戰下去,

生活的空虛與無力必須靠自己去化解。恆河之行後他們都有宗教信仰了嗎?沒有,他們依舊是無神論者,但是他們有信仰了嗎?是的,他們每一個人對人生,對宗教都有了新的理解,而這些力量將支持他們繼續前行。


小說是以大津重傷而結束,這個開放式的結尾給讀者留下的無限遐想。朝聖者依舊在恆河沐浴,兩岸依舊是來往的人群,恆河靜靜流淌,不會為繁雜的人事打亂步調。

《深河》——愛與包容是人生歸宿


回到文章開頭那個問題,擁有宗教信仰就能改變社會風氣嗎?我的回答是否定的,我們不單需要狹義上的宗教,我們更需要愛與包容,需要懂得人性的關懷,我們要在生命的長河中追尋生命的價值,在實現人生價值的同時讓靈魂皈依軀體,這樣的人生才不孤獨。


圖源微博,可侵刪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