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重生的曙光:南京云锦研究所


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在经历了整个民国时期的一蹶不振,南京云锦终于再次迎来了重生的曙光。1957年,南京云锦研究所正式成立,市政府从民间搜寻巧匠,重振濒临失传的云锦工艺,并大力收集、整理传统工艺,培训艺徒,出版云锦专著等,力图再现皇家贡品的昔日辉煌。

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走在南京云锦博物馆三层的“中华织锦村”,十多架大花楼木织机一字排开,这种机器是云锦在发展3000多年后唯一一种不能被工业化机器所替代的工具,是近代大机器革命中机械织机的最初蓝本,因其提花工作台高出于机架之上、隆起如楼而得名,堪称全世界手工纺织业中机型最庞大、架构最巧妙的机器。接待人员耐心地为我们讲解:坐在楼上的是“提花工”,负责经线花样的提拽。

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楼下的是“织造工”,负责纬线织花抛梭,这就是所谓的“通经断纬”。一缕缕打满了结的织线挂在“楼上”,又叫“花本”,是用丝线和棉线按古老的结绳记事之法,将各种图案事先“编”好。虽然整套部件看上去朴实夯拙,但这些不只是简单地被人为操纵的机器,更是织工们对云锦的纹样、色彩进行即兴创作的平台。每位织手,使用同样花本,凭个人的审美感受与临场发挥,都可以织出色彩各异、永不重复的作品。从这个角度而言,它包含了手艺人对云锦审美的内涵与情趣,使其在织锦过程中将感受与乐趣注入所织之锦,这是生硬的工业流水线所无法企及的独一无二的感性和价值。

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现今,云锦的传世品在民间几乎已难觅其踪。作为云锦的家乡,南京的云锦博物馆以罕见的御用传世珍品闻名于业界,如清朝的冰梅纹织金缎、大红团龙寿字织金缎、深绿五彩勾莲片金缎等珍贵匹料。虽然褪去了彼时的鲜亮瑰丽,但依旧精致繁复的纹理图案,提示着人们它们曾经的无上高贵。

天机云锦,继梦金陵,揭秘你所不了解的“国宝”云锦,中4篇

当然,这些能够经受岁月磨砺而遗留至今的珍品毕竟是少数的幸存者,更多的云锦传世品早已湮没于历史,无处寻觅。即便终于找到,由于丝织品对存放环境的温度、湿度要求很高、极难保存,大多珍品都已经不复昔日芳容。故而,研究所还承担着复制云锦文物的工作,而这丝毫不比文物保护来得轻松:例如仅重49.5g“薄如蝉翼,渺若淡烟,柔若无物”的素纱禅衣,由云锦研究所的工艺大师耗时13年终于复制成功,仅比原件超重0.5克;还有明万历皇帝的“织金孔雀羽妆花纱龙袍”、出土于清孝靖后棺的绿织金缠枝妆花纱绣“天禄万寿”补方领女夹衣等,在云锦传承人与织工技师的妙手下,再次惊艳于世人眼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