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敘古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分享,有圖有真相

我國是一個多山的國家,滑坡事件頻繁發生,特別是每年雨季都要要發生幾起滑坡,直接危害著人民的生命與財產安全。所以邊坡監測不容小覷。今天,巖聯想給大家分享一個真實的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

案例背景

四川敘古集美滑坡位於古藺縣德耀鎮吉美村境內,滑坡處地形為一近正北向358°的斜坡,整體橫坡21°左右。滑坡呈“W”形發育,滑坡所處斜坡整體坡度21°左右,上陡下緩,中下部發育緩坡平臺,滑坡總體長度約600m,寬度400-900m,前寬後窄,地表大部分被墾為耕地,其中水田約佔一半。

四川敘古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分享,有圖有真相

基本概況

集美滑坡共分為兩個大區(I區和II區),如下圖所示,I區位於ZK12+840前段(西側),該區滑坡主滑方向約354°,前後長約600m,寬約330m,佔整個滑坡平面面積的約47%,滑體平均滑坡坡度15°,發育一級平臺;II區滑坡位於ZK12+840~+ZK13+160段(東側),該區主滑方向358°,滑體前後長550m,平均寬度405m,佔整個滑坡平面面積的約53%,滑體平均橫坡坡度17°,坡體上發育一級平臺。

四川敘古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分享,有圖有真相

隧道與滑坡平面圖


I、II區皆是順岩層軟弱面發生滑動的,屬於牽引式基岩順層滑坡,滑坡規模都非常大,前部滑體厚度皆達到60m以上,兩區滑坡在第一次滑動後皆發生過後續多區、多期、多層滑動。

敘古高速公路採用隧道方式繞避滑坡,但隧道開挖表明左、右線均不同程度的位於滑坡體內,主要表現為集美隧道左洞ZK13+037~+107段、ZK12+835~+512段處於滑坡體中,右洞K12+685~+506段掌子面也有部分處於滑體底部。隧道通過滑坡Ⅰ區時,由於隧道開挖形成臨空面,引起隧道右側土體變形、地表開裂,以及隧道開裂變形。

四川敘古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分享,有圖有真相

滑坡監測平面佈置圖

邊坡監測

本次監測採用邊坡自動化監測系統、固定測斜儀、靜力水準儀、雨量計,在滑坡體上選擇代表性區域佈置監測點,對滑坡體地面變形、深部位移、水位、降雨情況進行監測。其中,佈置地表位移基準站2處,地表位移監測點9處,深部位移監測點9處,水位監測點2處,降雨監測點2處。

四川敘古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分享,有圖有真相


經過全面邊坡自動化監測,及時掌握了災情數據及狀態,為後續預防災情發生和災後重建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四川敘古邊坡自動化監測案例分享,有圖有真相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