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拿破崙第一次退位波旁王朝復辟以後,法國的社會各界都產生了極大的動盪,國內局勢混亂不堪。而在此時,歐洲各國都聚集在奧地利的首都維也納召開歐洲會議,目的就是為了爭奪拿破崙帝國的遺產。原本這場爭鬥快要分裂了歐洲,但是1815年的一天晚上,拿破崙擺脫了英國艦隊的監視,回到了自己的祖國,開啟了帝國最後的輝煌。為什麼拿破崙能夠再一次給歐洲震撼?為什麼曾經拿破崙本可以有的突破口被亞歷山大識破?歐洲協調,協調了什麼?

第七次反法同盟,拿破崙非法?

當拿破崙帶領自己的士兵前往巴黎的途中,路易18早已派人攔截,但是當他面無懼色地出現在士兵面前說;

士兵們,難道你們不認識我嗎?你們當中如果有哪一個人想要殺掉自己的皇帝,那就讓他來吧,我便在這裡,。

這一支軍隊沒有任何一個人敢於上前,而是臨陣倒戈,高呼皇帝萬歲,簇擁在拿破崙周圍。在他們看來,皇帝拿破崙便是法國的象徵,到這一時候維也納的各國才再一次聚集起來商討拿破崙逃離厄爾巴島,返回法國之後要出現的歐洲戰爭。他們匆忙簽訂了第一次巴黎和約,並宣佈拿破崙不受法律保護,應成為歐洲的敵人。全歐洲所有國家在四大國協調之下,再一次對法國出兵作戰,多方共60多萬軍隊隨即組成第七次反法同盟。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拿破崙再回到巴黎以後,早已經料到來自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四個歐洲強國的圍攻,正當拿破崙不知所措,為前景憂慮的時刻,他看到了倉皇出逃的波旁王朝皇帝路易18忘記帶走的一份秘密協定,秘密協定的簽署方是英國奧地利和法國,他們共同的對象便是,素來被稱為歐洲憲兵的俄國,這對於拿破崙而言是意外之財,更是突破第七次反法同盟的突破口。

亞歷山大為什麼沒有上拿破崙的當?

拿破崙派專人將這份條約送給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將沙皇俄國作為突破口,按照拿破崙的設想,沙皇一世定會勃然大怒,隨即撕毀第七次反法同盟條約,宣告退出或至少保持中立。但結果並不如拿破崙設想的那樣,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在剛剛看到這一約定以後確實非常生氣,並立即去質問奧地利外交大臣。當時的奧地利駐俄國的外交大臣是梅特涅,這個人在歐洲史上被譽為傑出的外交大臣,能言善辯,經常將不利的外交信使化成有力的局面,讓人無言以對。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面對這一突發事情,梅特涅作為傑出的外交大臣也無言以對,正當他想著自己恐怕要遭到亞歷山大的唾罵,並趕出俄國之際。亞歷山大十分大度的將這份條約撕毀,並且寬慰梅特涅,不必因為這一秘密條約而損害兩國情感。對於亞歷山大來講,確實使他氣不打一處來,但是對於法國拿破崙,這件事情彷彿已經不那麼重要了。而且亞歷山大一世也早已知道歐洲的這些國家對自己一直抱有敵意,若是真心對待俄國,那才真的要出問題,所以這一秘密條約在情理之中,也在意料之外。

但是當務之急就是共同出兵征討拿破崙,防止其東山再起,否則各國之前的一切談判都將化為泡影,畢竟亞歷山大也並不是十分單純的與各國簽訂一系列盟約。對於拿破崙而言,這一約定並沒有起到應有的效果,但是歐洲的趨勢不容拿破崙後退,他依然選擇聚集法國能夠調用的所有軍隊進攻比利時,與反法聯軍激戰於離布魯塞爾只有20公里的滑鐵盧。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這場戰爭同樣有很多變數,但最終的事實是拿破崙再一次戰敗,並宣佈退位之後,被流放到了大西洋中的聖赫勒拿島。這一次拿破崙徹底結束了他的政治生涯,在1821年僅52歲的拿破崙死於被流放之地。波旁王朝再次復辟,當拿破崙再一次戰敗以後,歐洲四大國英國,俄國,普魯士,奧地利在巴西重新訂立條約。具體的內容是法國保持1790年的國界,拆除瑞士邊境的防禦攻勢,並不得重建。

法國領土應交給聯盟國家軍隊,佔領3到5年。期間的一切費用由法國承擔,並向同盟國支付七億法郎的戰爭賠款,分年限還清。這對於歐洲列強而言已經是較為常規的條約簽訂並沒有什麼亮點。至此,拿破崙這一生用將近700萬人的代價,建立起來的帝國徹底終結,通觀整個拿破崙戰爭20多年的歐洲紛爭,至此暫時畫上了一個句號。

因法國革命而出現的歐洲各國的動盪和軍事爭端,並沒有將歐洲從封建貴族統治完全轉變為民主制,但若說失敗,也不盡然,因為歷史封建主義走向資本主義的道路不會因個人流轉,也不會因各國封建貴族統治而原地踏步。

誰是歐洲戰爭的贏家?與歐洲同盟的目的

20多年的拿破崙戰爭在歐洲,除了英國和俄國好像沒有贏家。英國鞏固自己的海外貿易優勢,成為真正的日不落帝國,不僅僅是法國的海外殖民地,包括荷蘭,西班牙,包括未來被稱作中東地區的奧斯曼土耳其帝國境內,英國也取得了貿易優勢。而對於東歐的大國俄國而言,它從來也沒有將自己的國力和國家的對外輻射能力擴大到如此地位。在歐洲大陸上,法國被眾多國家管束在陸地上,俄國已經沒有敵手,不論普魯士奧地利還是復辟的波旁王朝都臣服於俄國。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甚至在彼得一世時期,與俄國屢屢作對,俄國屢次作戰失敗的瑞典,也幫助德國拿下挪威。證明了瑞典這個北歐強國的親俄政策和對俄國的讓步,可以說此後歐洲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是英國和俄國場對角戲,歐洲的政治格局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是歐洲各國並不會因為這一種變化以及其結果,將自己在歐洲的角色固定下來,尤其是法國大革命所傳播出來的革命與民主思想,深深震撼了歐洲各國。

由此,歐洲各個封建君主制國家也進行了一系列的國家同盟,其中最著名的就有神聖同盟,四國同盟和歐洲協調。在第二次擊敗拿破崙,雙方在巴黎簽訂合約,維也納會議完整結束以後,俄國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倡議與奧地利皇帝弗朗茨一世和腓特烈威廉三世,在1815年9月簽訂神聖同盟條約。

這完全是沙皇亞歷山大一世,個人挑起來的同盟條約,也反映他的宗教信仰。神聖同盟條約是三個封建君主制國家,為應對歐洲未來有可能的變化而作出的同盟規定。三個國家以兄弟相稱,並相互保證各自的統治。在表面上將正義慈悲和平深刻與神聖同盟的準則之中,以協調各自的行為,三個國家奇蹟般的按照聖經所指示的人人皆兄弟的語言,約定三國兄弟情義牢不可破,相互是對方為同胞,不論何時何地,都應予以全力支援,幫助和救護。

三國君主共同告慰自己的民眾和平是永久的,是三個君主帶於世間的,民眾只有對三個君王履行各自的義務才能夠持久維持和平。其他歐洲封建國家只要信奉聖經和遵守神聖同盟三個君主之間的兄弟情誼的約定,都可以加入這一同盟。原本是軍事和政治上維護封建統治的歐洲協調性同盟,但是卻加入了宗教的概念,並且將所謂的兄弟情義和道德融入其中。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原因無他,只是想在各自的封建君主國裡,加強在道德層面上對民眾的引導,以鞏固自己的封建統治。其根本目的就是為了抵消法國大革命以後民主自由對於歐洲封建國家的社會的影響,神聖同盟的影響十分廣泛,除了英國奧斯曼帝國和羅馬教皇之外,當時幾乎歐洲的所有君主國家都先後在神聖同盟條約上簽字加入同盟。

這個用宗教堆砌起起來的同盟是一個十分分散的組織,各成員並沒有具體的責任義務和承擔,當時就有人提出是一個毫無意義的國際聯合,但是無論如何這一宗教上的封建君主制之間的同盟,確實也是未來歐洲協調的基礎和縮減版。其他的歐洲國家一方面是想要通過加入同盟保證自己的封建權益,但根本上還是在於懼怕俄國沙皇亞歷山大,畢竟現在在整個歐洲大陸,俄國的軍事力量是最為強悍的。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拿破崙消失在歐洲以後,亞歷山大一世彷彿成為了拿破崙的後者,給很多中小封建國家以震懾力。英國並未加入神聖同盟,但是英國卻與俄國,奧地利,普魯士共同簽訂了四國同盟條約,四國同盟條約的主要內容是各國共同維護第二次巴黎合約,並保證其按時實施。當雙方未來遭受法國攻擊時,四個國家均應出兵至少六萬人,共同對法國作戰。同時,這四個國家還定期舉行會議,共同磋商解決歐洲秩序及社會問題,以保證歐洲繁榮與和平。

四國同盟和神聖同盟的建立,擁有著各自不同的指向性。相比而言,神聖同盟更突出的是俄國沙皇亞歷山大對整個歐洲的野心,而四國同盟則有明確的權利和義務,保證第二次巴黎合約順利實施,同時也明確提出了維護維也納體系的和平準則,防止法國東山再起,並將四國共同出兵對法作戰的義務進行劃分。按時舉行會議,對歐洲的重大問題進行磋商,確立了大國主宰一切的原則,進入了歐洲協調時期。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但是這一時期的歐洲協調並不完美,因為法國還沒有加入。其中在第二次巴黎和約簽訂以後,反法聯盟的國家其實對法國進行了佔領,並且要求法國支付賠款割讓土地,但是考慮到法國在拿破崙之後已經存在明顯的和平意向,所以奧地利在1818年建立聯盟國家舉行的一次會議中對法國做出了基本估計,並提出縮短在法國佔領期限的時間問題。這並不是奧地利同情法國,而是有很多問題存在。

  • 第一對法國的佔領,雖然其費用由法國負擔,但是奧地利所負責那一部分依然存在一定的管理成本,奧地利作為剛剛恢復國力的歐洲封建君主國,在沒有軍事威脅的前提之下,不願意承擔著額外的軍事重擔。
  • 第二點對法國的佔領,奧地利並不是大頭,在很多問題上都被迫跟隨俄國。這有利於俄國在歐洲軍理的滲透,但不利於奧地利自身的國家安全。
  • 第三,俄國已經表現出了明顯的統治歐洲的野心,而此時恐怕除了英國之外,只有法國可以與其抗衡,更將奧地利放心的是,現在的法國和平傾向明顯不會成為所謂的後拿破崙時代的法蘭西帝國。

所以此次奧地利牽頭在四國同盟的主持之下,英國,俄國,奧地利,普魯士,法國召開會議。主要討論和安排聯盟國家佔領軍從法國領土撤退問題。根據第二次巴黎和約規定,法國向聯盟國家賠付七億法郎的賠款。在會議召開前,法國已經賠償了4.35億法郎,還有2.65億沒有支付。對於這筆賠款,法國代表黎塞留在會議上提出,其中的一億法郎由發行公債籌措,剩下的向英國兩家銀行借債,並在九個月內還清貸款。

總結,歐洲協調就是大國協調

法國的還款保證許諾獲得周邊國家的認可,周邊國家對其的反應就是在當年全部撤離軍隊,離開法國本土。這對於波旁王朝而言,也能更早地實施自己的王朝統治,而對於駐紮在法國的很多歐洲君主國的國君而言,儘早的撤離法國,也有助於法國國內的革命思想限制在法國,自己的軍隊不會因為這些亂七八糟的影響而產生較大變化,進而威脅自己的統治。合約便在此簽訂,當然這並不是說聯盟國家全部同意在法國撤走佔領軍,對法國消除了疑慮,他們依然擔心法國會再一次爆發命,於是四大強國又續訂了四國同盟條約。

拿破崙為何能夠二次復位?帝國的最終崩潰與歐洲協調

對於法國有可能爆發的革命和未來的武裝衝突及歐洲秩序做出了詳細的規定和預判。在四大強國看來,合約實現了歐洲最普遍的和平,為了證明這是世界上最成功的和平條約,它們還決定邀請法國加入四國同盟。法國為了恢復自己的大國地位,隨即接受邀請,雙方共同發表宣言。至此,法國的歐洲大國地位又得以恢復,並且作為一個正式成員的身份與四大強國一到主宰歐洲事務。這便是歐洲協調是大國之間的利益協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