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孩子小小年紀就是話嘮,嘴不停怎麼辦?

柞水在線


一個孩子能說,說明他的表達能力強。家長要正確引導,不要打擊孩子了。家長可以和孩子一起話嘮,讓孩子的話好好說出來。每種行為背後都有一種心理需求。如果你不讓孩子表達,孩子就可能就更有表達的需求。如果讓孩子把這種好說的習慣變成孩子的優勢,被很好的利用?我給你幾個建議:

一、當孩子給你說的時候,好好聽,適時參與。抓住關鍵話語給予適當鼓勵。

二、主動和孩子嘮嗑。要有主題,往深處聊,挖掘他的思維優勢。

三、和孩子可以展開語言風暴。就一個詞語,和孩子一起造句,看誰造的多。

這樣以來,孩子被看見了,能充分表達自己了。也許你能培養一個語言方面的成功人士。也許孩子知難而退。就像孩子寫作業,多了就煩了,最好這種情況不出現。也許孩子你自己會對孩子有個正確認識,孩子話嘮不是毛病。


心理滋養


我家不只是話嘮,關鍵是她跟大人嘮嗑,大人沒辦法接話,一個耿直的gril,大家聽我說一下,給我點好主意。

我們家樓下🈶️一位癌症化療厚的阿姨,頭髮剃光了,基本上我們只要下樓都能碰到她,平常她都戴著假髮,有一次沒戴假髮,我是差點沒認出來,我家姑娘看到,大聲問到:“奶奶,你怎麼沒頭髮了”,我當時尷尬的哇,阿姨回了句:“被風吹掉了”。我家姑娘聽到後,趕緊摸了摸她的頭髮,那天出去,時不時摸摸自己的頭髮,想想她的那個害怕得樣子,挺滑稽的。

我家公婆離婚,所以我們二胎滿月辦了兩次,我的一個要好得同事,跟著我吃了兩頓,在吃第二頓的時候,我招呼她進來,我家娃就說:“阿姨,你昨天不是來吃過了嗎,怎麼今天又來了”,場面極其尷尬。

我家嫂子因為生完孩子較胖,她人比較在意別人說她胖,我再三叮囑我家姑娘,見到舅媽不要說舅媽胖,就連舅媽會不喜歡她的話都跟她說了,她說我肯定不會說舅媽讓的,結果只要但舅媽家,她就抱著舅媽的膀子說:“舅媽的膀子可真舒服啊”,舅媽說:“你媽的不是和你舒服嗎”?,結果她說:“我媽身上沒肉,我喜歡有肉的膀子”。哎,我是千叮囑萬囑咐,難道還要我告訴她,肉多就是胖,這些都不能說嗎,感覺我太難了。

我家吵架也是高手,每次奶奶出門買東西,就喜歡帶著她,別人只要說奶奶一句,她能回十句,而且回話都是不重複的。都不知道現在的孩子都在哪聽到那些新奇古怪的話的。關鍵我跟她爸都屬於不太愛說話的人,不知道咋會生了個話嘮,在家說不停,到外面也是口不饒人。大家,對於這種娃,該怎麼教育比較好,又不能讓她閉嘴[捂臉][捂臉][捂臉][捂臉]





馬小馬和馬小豬


讓話癆成為孩子成長的起點

親,很高興回答你的問題,對這件事,我的理解和建議是

1.有時候,孩子會不斷的自言自語,我目前兩歲的女兒也是這樣嘴裡老是念世上只有媽媽好,有媽的孩子像塊寶,投進媽媽的懷抱幸福想不了,有時候1.2.3.……有時候搖呀搖搖到外婆橋…在玩玩具時時不時蹦出大人都想不到的詞語……

2.有的小孩特別愛說話,嘴巴不停的講,有的大人很擔心,有些……其實不妨把孩子從這個興趣點出發,培養孩子的語言表達能力和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

2.給孩子正確的引導,讓孩子聊有意思有意義的人情,充分發揮大腦的想象力,比如看動畫片的時候,,就可以問,為什麼豬爺爺的輪船壞了,叫那隻鳥兒去報信,你遇到這樣的事情會有哪些辦法,最後你會選哪種?

比如吃飯的時候,可以問,為什麼每種菜都要吃一點呀,為什麼自己喜歡的也要分給爸爸媽媽吃,既然喜歡說話,就讓引導他說有意義的話。

4.大人要做榜樣,平時不要說髒話,壞話,家長的一舉一動,都會影響孩子的成長!讓孩子看一些有意義的書,聽有意義的故事,看有意義的動畫片,正面引導。

只有正面引導孩子,才能讓話嘮變的有意義,幫助到孩子的成長!


寶爸陪讀


我家兒子就是這樣的主,出個門,一路喳喳說個不停,而且根本沒有停下來的樣子,一直為什麼這為什麼那,剛開始沒太注意這個,後來覺得他思考問題超越了他年紀,也不斷然打斷他,任他問,跟他一起說,有時告訴他,路上灰塵大,說話會吃進去很多灰,會肚子疼,要說就回到家坐著再說,他閉嘴了,或者帶他去書店看看書,引導他靜下來,找書中的樂趣,轉移他的注意力,孩子愛說不是缺點,說明他愛觀察,愛動腦,也是他性格形成期,不壓制,每一個成才的孩子離不開教育,更離不開父母的愛與耐心


鄺樂樂


我發現,小七七真是一個十足的話癆。

即使她現在只有九個月,她的“話”我也聽不太懂。

但是每當她鬧情緒的時候、不舒服的時候、開心的時候或者難過的時候都會發出不同的聲音,像是在“表達”她的想法。

我不像長輩,著急打斷並且按照自己的意願定義孩子“話”裡的意思。我認真地看著她,慢慢聽她說話,然後又模仿她的語氣,就像在學習和她交流一樣。大多數時候,七七都會被我逗得多雲轉晴。

有時候,好好聽一個孩子講話,大家是能接納的。只是,父母喝止的聲音也許就顯得唐突了。

我願意做那個願意傾聽你的人。

寶貝,慢慢說,我聽著呢!

如果你家也有一個小“話癆”,恭喜你!這是好事!

當孩子想跟你說說他一天中發生的事情時,請一定要耐心傾聽。

因為孩子的話裡,有他的故事,他希望跟自己最親密的人分享。你看到的是一個話癆小孩。而其實他需要得到你的關注和同理心。希望你關注他的故事,感受他的感受。

好好聽孩子說話,是給孩子高質量陪伴的重要一步。

每個孩子都有一個語言爆發期。

一般出現在2歲左右,當然這是一個比較長的階段,一直會延續好幾年。在孩子們剛剛興趣盎然地發現語言的奇妙功能時,就是關鍵的引導期。

比如我們會發現很多孩子剛剛試著去表達長句子時。總是會結結巴巴,或者一個字重複很多遍。這個時候,如果父母催促,往往會讓孩子更加緊張。

真的要感謝那些願意傾聽孩子說話的小動物、小玩具、甚至一棵樹或者小草。都是孩子很好的聽眾。它們不會催促孩子講話。

而孩子通常都有十萬個為什麼,吃飯時為什麼,睡覺前為什麼,洗澡的時候為什麼……這時其實是孩子的思想在不斷地發展。如果父母長期的忽視,只會讓孩子的思想發展受阻。他們會變得不愛說話了。或者是不再喜歡跟自己的父母說話了。

你有一個愛跟你講話的小話癆,恭喜你,這是好事!


思雲媽媽說


這感覺說的就是我家閨女啊,首先我覺得這是一件好事情,因為愛表達說明這個小朋友是活潑的,他有想法他願意表達,這樣我們也能很好的瞭解小朋友的一些想法,但是也要稍微留意一下小朋友能否安靜下來,最近我也是在觀察我家小朋友階段,初為寶媽還是需要不斷學習的,一起加油吧!!



魔都寶媽一枚


大概率是口欲固結,我家女兒就是這樣的存在,她能跟你嘮一整天!

形成原因大體有兩個:

1. 口欲期固結

對於一些在0~1歲口欲沒有被滿足或者被過渡滿足的孩子來說,多說話就是他們的彼時期心理固結的一個投射,綜合一句來說就是“多用嘴巴”,例如吃不停,說不聽,咬指甲等等。

2. 引起關注的錯誤方式

當她發現嘮個不停時是會得到關注的時候,他們就會樂此不疲。

你會發現這樣一種狀況:

面對家長時,一旦嘮個不停家長就會煩她,對於她來說比起不搭理,被家長覺得煩也是一種關注;

其次,當面對陌生人的時候,話癆屬性一開始能讓她備受關注,獲得別人的認同,同時也會給家長帶來一定的面子。


實例:我的話癆女兒

你不要被她逮到,逮到了就是一頓嘮...

女兒淅姐就是一個口欲期固結的存在,因為戒奶的時候太突然,說斷就斷沒有給她適應過程,現在她不僅話癆,前段時間還十分喜歡無意識地咬指甲。

這個月月初的時候,她小姑結婚,在酒席上的時候(疫情就只是雙方至親吃一頓飯),她表現得可厲害了,遇到誰都能嘮上兩句,那個妙舌生花呀,沒跟她怎麼接觸的人都對她讚不絕口:這小女孩怎麼那麼會說話,那麼勇敢!(此時本人內心一萬隻...奔騰而過)

越誇她就嘮得越厲害,順帶著連著我們一家都被誇,酒席上你來我往的客套,孩子可不懂這些,只是覺得因為她,所以爸爸媽媽爺爺奶奶全都受益了。


改變,需要一個過程

就拿女兒淅姐來說,改變真的需要一個過程,用了差不多半個來月時間,才改變了她咬指甲的習慣。

所謂固結,某程度上就是心理上的退行,例如咬指甲,就是因為感到無聊、焦慮等負面情緒的時候,需要安全感,但潛意識中僅記得某特定時期的安全感獲取形式;

還例如肛欲期固結,這是我家大舅子的孩子,一旦覺得不安就會頻繁上廁所,去陌生的地方也是。往往我們在外聚餐,半小時他會要求無數次上廁所,但實際上又根本沒有排洩物,而在家裡的時候則完全不會。

所需要給她的,就是新的表達方式並讓他對此堅信不疑,讓舊有的、潛意識下的行為失效。

例如淅姐,我們不強調她咬指甲的事情(每一次強調,對她而言都是一次提醒,一次行為的強化,所以越強調越喜歡這樣做),我們只是告訴她感到無聊、不安的時候,可以過來抱抱爸爸媽媽,或者是找我們說說話,把自己的感受說出來。

而每次她找我們的時候,去嘗試這些新方式的時候,我們都會有意地使之生效,給予她正確的關注,指導她可以怎麼做。

話癆改不了,那是自我保護,也是自我成長,所需要的是一點引導

曾經我十分希望改掉她的話癆屬性,但實際上一切都是徒勞無功,甚至起到反效果。

每一種行為習慣都曾給我們帶來快樂,只是這些行為習慣可能會給他人帶來麻煩,我們所需要做的就是引導她把這個行為習慣往正確的方向走。

他們也不過是通過這樣的方式獲取安全感,自娛自樂,本質上沒有什麼過錯。

細心觀察後我們發現,她在孩子堆裡簡直就是領導般的存在,而翻閱一些資料後,這確實也是她的特長只能--語言智能。

她對文字、語言、表達非常敏感,往往你給她講一個故事,很快她就能給你複述,甚至改編;在班上是老師管理小朋友的好幫手,即便是在家族裡面其他孩子相聚的時候,那些比她大的孩子都會聽她的話;在一些表演中,她雖然表現得很一般,但是非常大膽勇敢,尤其是在一些幼兒園舉辦的晚會上,老師多次表示若不是她年齡小(彼時中班,今年大班),主持人的工作就由她做了。

所以我們有意地引導她講故事、多讀書,也給她玩一些可以自娛自樂的角色模擬(過家家遊戲)。


淅爸育兒記


讓他說唄。

孩子多講話是好事,首先說明這個孩子性格是開朗的,愛表達,語言能力不會差,以後為人處世打交道不存在問題。

再者說明這個孩子比較聰敏,知道表達自己的看法和觀點,以爭取大人更多的關注。大白話就是會來事兒。試想🈶多少多少成年人就是吃了不會表達的虧,怕有講話,或是將不好話。看看那些領導人或是企業家哪一個不是口才超棒舌若蓮花,所以從小會講話真心是一件好事呢。

據我觀察這邊的小孩的經驗,愛講話的孩子一般比較聰明。比如說我妹妹家的女兒,嘴巴甜,小嘴總是講個不停。那天我買了零食和玩具給她,去了後就一直粘著我,不停地說大姨這個太好吃了你在哪買的,我從沒吃過這麼好吃的東西,一邊老讓我抱她坐在我的腿上,說大姨你回家的時候我要到你家裡去,我喜歡你喜歡去你家玩之類,哄得我特開心。她那時三歲還要用奶瓶喝水,發現自己的奶瓶髒了不找媽媽,拿著到我身邊說大姨,我的奶瓶髒了可是我要喝水怎麼辦,我只能是幫她洗了再給她弄水喝。我是想說這種小孩讓你高興樂意幫她做事,就是情商高的表現。再看我家兒子,氣得我只想打他,不愛表達,自己生悶氣,脾氣倔,不變通,老是擔心他長大吃虧。

所以我一直認為小孩子多講話是件好事,如果你家孩子是個話癆,那麼恭喜你,你家有個聰明伶俐的小寶貝,你的福氣後頭呢。



打宛宛花


孩子是話嘮,首先得恭喜你呀,多少人都希望自己有個話嘮寶寶呢,生怕自己家娃不愛說話,不想表達。

其次,得說話嘮寶寶特別普遍,你不是一個人在戰鬥,之前還看孫儷發過微博,說等等和小花一天要喊800遍媽媽,媽媽我想……,媽媽我想……。

然後,很多爸爸媽媽不是不喜歡話嘮寶寶,只是有的時候實在被喊的煩了,需要清淨一會,能理解,哈哈,年紀大了,特別需要一點自己的時間。

基於以上三點,有個話嘮寶寶,心裡上不要太排斥,接下來就是慢慢的引導孩子正確的表達啦。

話嘮是什麼樣?話多,重複,還會模仿你說話,你想好好溝通,但你似乎永遠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有種雞同鴨講的感覺。

幼兒教育家蒙臺梭利曾經提出一個敏感期的概念:助長兒童發育的動力其中之一就是敏感力,這股力量產生時,孩子內心會有一股無法抑制的動力,驅使孩子對所感興趣的事情產生嘗試或者學習的狂熱,這段時間成為“敏感期”。在她所分成的九大敏感期中,第一個敏感期就是語言敏感期(0-6歲)。

這個時間段是正常的時間段,而寶寶話嘮也是好處多多的,會表達,更暖心,很聰明,人際關係也很融洽哦。

所以,多和這樣的寶寶交流,幫助他建立正確的表達邏輯和方式,多帶孩子外出,多積累新的詞彙等等,慢慢你就會發現,話嘮寶寶變得很強了。

最後再說一下,珍惜娃願意跟你話嘮的這段時間,要知道等長大了,你想跟人家多說幾句,人家還沒這個時間。



林木木是胖媽


[並不簡單]如果你家的小寶貝是個小話癆、是個“十萬個為什麼”,總是不停地拉著你問“這是什麼呀”、“為什麼啊”、“怎麼玩啊”,我們一定要有耐心,做一個好的傾聽者,幫他解答一些已知的問題。孩子的好奇心當然需要呵護,但有時候你會發現,同樣的問題孩子會反覆問,怎麼回答都聽不懂。其實是這樣的:

  [星星]練習語言表達。2歲過後,語言發展非常快,最明顯的感覺是孩子已經可以像個小大人一樣溝通無阻了。每天不知道有多少話要講,嘰嘰喳喳跟個小麻雀一樣,領略到了語言世界的精彩。

  說話多,有利於鍛鍊孩子的口腔肌肉和舌頭的靈活性,發音越來越清晰。隨著詞彙量增多,孩子的語言組織能力就越來越強,會變得很願意說話,不斷與父母分享他們感興趣的事情,練習語言表達,也是孩子自信的體現。

  [星星]爭取關注。如果你發現孩子提問題的方式很隨意,對你的回答心不在焉,有時候,你還沒回答完這個問題,他就又提出下個問題,那就是孩子在求關注。

  孩子並不是不知道問題的答案,只是在享受問問題的過程,爸媽給他的關注、回應,會讓他很滿足,平時家長陪伴孩子太少,孩子就會缺乏安全感。孩子尋求關注的方式不只問問題這一種途徑,也會通過發脾氣,黏人這樣的方式表達。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