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法利夫人》:浪漫是一剂葬送现实的砒霜

有一本书,曾经在热情开放,个性自由的西方世界一度被称为“禁书”。人们认为这本书败坏了当时的社会风气,让女性迷失了自己。

这本书,便是让福楼拜名声大噪的《包法利夫人》。这本书读了很久很久,从借阅初始,每天用一点点时间去读它,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拼合完了整个故事。

《包法利夫人》:浪漫是一剂葬送现实的砒霜

这本书读了很久很久,从借阅初始,每天用一点点时间去读它,就这样一点一点的拼合完了整个故事,我还记得初见爱玛的时候,感觉她单纯,爱幻想,又有点虚荣,直到后来读到她,读到对她有了咬牙切齿的恨,没错,我与他人无异,对这个女人产生了恨意,总会觉得她害得一个家庭覆灭,足增其厌恶,世人骂她水性杨花,可细思里,又对这个人物感到很难过。

她纵然有错,可最后对丈夫对女儿展示的柔情却足以消融部分芥蒂。

福楼拜对艾玛经历罗尔多夫感情失败后的描写,几乎是透彻灵魂的,除却可见的冰与火外,便是心理,环境共同塑造的内心世界的全然崩塌,让我们仿佛也经历了一次被骗与绝望。可见爱玛之单纯,与内心对于爱情真切的渴望。

小说初始描绘爱玛所处的环境,便为她以后的死亡奠定了基础。

她出身农场主家庭,少女时代接受的是修道院的文化,读过书,懂音律,出生也不平庸,这样的环境再加上她的外表以及少女般的想法与优雅举止,足以让她有对美好爱情的追求资本,但她的所有,也只能让她高于现实,活于浪漫,因为她自身性格有一个最大的缺陷,就是身上的浪漫,这种浪漫像一个陷阱,潜伏在爱玛的幻想和生活里。

一个少女喜爱艺术,追求高雅,幻想爱情是无可厚非的,但爱玛的错误在于,为人妻为人母之后,仍然用自己的罗曼蒂克思维去幻想现实,用虚妄的想象去生活,就让她最后不得不走向死亡。为了心里所谓的爱情理想,苦苦追寻,乃至于谎言张口就来,满足虚荣心而负债累累。

对,浪漫是一句华丽的砒霜,不切实际的浪漫更是摧毁一切的恶魔,没有谁能够永远活在少女式的浪漫里。

《包法利夫人》:浪漫是一剂葬送现实的砒霜

她在自己的心里勾勒的完美的男人是像子爵那样的男子,并且她渴望凭借着自己的阅历去寻找这样一个可以依靠终身的人。

从包法利先生到罗尔多夫再到莱昂,爱玛一次次碰壁,一次次觉醒。直到她被累累债务压垮,举一把砒霜以了残生,用死来对抗包法利先生的平庸,情夫们的寡情,商人的奸诈阴险,公证人的道貌岸然。

包法利夫人羡慕上流社会,一次偶然的赴宴令她瞧不起自己的丈夫,更为自己的寒酸的出身而伤感。

她保持优雅的姿态,更换粗鲁的侍女,更不惜冒高额利息的风险去借款来装点自己并不富裕的家。天鹅绒的窗帘、华丽的地毯、考究的服饰都远远超出了丈夫作为普通医生所能承受的经济负荷。

用旁人,如老包法利夫人的话说,爱玛看上的东西里没有几样是有用的。她太过注重柴米油盐以外的东西,从而令包法利先生的生活看起来红红火火而实际上却囊中羞涩。

“心比天高,命比纸薄”,她因接受过太多罗曼蒂克的东西而使得自己拥有与自身生活基础不相符的高贵,这种高贵是一种浅埋于表面的高贵。她因平淡生活的索然无味而渴望跟罗尔多夫逃离这自以为不该属于她的家。

她始终活在自己的幻想里,幻想着有一天能跟随迷人的情夫投入到一种纸醉金迷的浪漫生活。

比如她极其渴望去的巴黎。然而,作为一个小镇医生的妻子,包法利夫人永远也不明白自己活在一种现实里,而非浪漫的想象里,她更加无法想象,可能她追求的浪漫下的生活,会是一种更为肮脏不堪的圈子,一种光环背后的糜烂。

爱玛被想象里的所谓浪漫误导,最终陨灭在时代的风浪里。葬送爱玛的,是她信以为真的浪漫。

然而浪漫是一剂华丽的砒霜,从来只在路边灯火辉煌的橱窗里才会永远熠熠生辉,它并不在平常人的厨房里。可怜的包法利夫人,只一把砒霜就结束了自己美丽的生命,空留孤独与不幸给爱她的丈夫、孱弱的女儿。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