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佈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兒了?

從1928年4月我軍第一支騎兵部隊西北工農革命軍騎兵大隊建立,再到1985年軍改整編後騎兵被逐步取消,騎兵在我軍歷史上一共存在了近60年。在最高峰的時候,我國曾經擁有12個騎兵師,上百萬匹戰馬,近10萬騎兵!馬匹除了給騎兵騎乘之外,還充當一些諸如重型裝備的運輸移動工具,而這樣的部隊也被稱之為騾馬化部隊。隨著機械化、信息化水平的不斷提高,騎兵這個已經延續了數千年的古老兵種也逐漸煙消雲散,我國目前僅僅在形式上保留了兩個騎兵營和幾個騎兵連,總人數還不到一千人。那麼隨著騎兵的解散,數量龐大的戰馬又都到哪裡去了呢?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佈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兒了?

▲內蒙古錫林郭勒草原的騎兵二營

在騎兵部隊發展的最頂峰時代,我軍在東北和西北曾經擁有五十多個大型軍馬場,其中西北地區有山丹軍馬場、貴南軍馬場、河曲軍馬場、馬銜山軍馬場、延安軍馬場、貴南軍馬場、同德軍馬場以及新疆伊吾軍馬場,東北地區有白城軍馬場、牡丹江軍馬場、四方山軍馬場、哈拉海軍馬場、洮南軍馬場、扎蘭屯軍馬場等。西南地區也有嵩明軍馬場、清鎮軍馬場等。這些軍馬場規模龐大,養育了數千萬匹優良軍馬,為祖國的發展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佈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兒了?

這麼龐大數量的軍馬其實部隊是完全消化不了的,即使是在騎兵部隊規模最龐大的六七十年代,80%的軍馬也被用於轉讓給民用了,主要用於東北和西北地區的農業機械化替代。而隨著1974年中央軍委下達的《關於調整軍馬生產規模、改變馬場管理體制的請求報告》,軍馬場直接被減少到26個,其他的軍馬場全部轉變成了民用馬場。到2001年,除了紅山軍馬場之外,其他25個軍馬場也全部移交給了地方政府管理。至於最重要的軍馬取向問題,其實也大可不必擔心,民用馬場中的馬大部分都用作了農業生產,之後隨著機械化水平的提高,馬場規模縮小,馬匹養殖數量也直線下降。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佈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兒了?

在古代,馬匹作為騎兵必須的坐騎,曾經屬於國家戰略儲備資源,即使在熱兵器出現之後,仍然是一種重要的軍需物資。但是工業化水平的提高,導致飛機、坦克、軍用汽車等新式武器裝備的出現,馬匹作為部隊運輸工具完全被這些後來者所碾壓,所以馬匹也就自然而然成了被淘汰之物。現代社會的馬匹除了牧民自家作為交通工具使用,大部分馬場飼養的馬匹只能作為肉製品、奶製品來源,以及用於影視拍攝、旅遊文創、賽馬等方面。馬匹在人類生活中的重要性直線下降,數量也快速減少,騎兵的消失也成為了必然。

1985年整編後騎兵消失,分佈在軍馬場的數千萬戰馬,去哪兒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