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类应学会与传染病“共存”

迄今为止,人类文明的历史一直受到各种传染病的很大影响。在新冠肺炎疫情正在蔓延的当下,我们可以从传染病的历史中学习到什么呢?

日本《朝日新闻》3月11日刊登了对曾在海地和非洲大陆抗击过传染病、著有《传染病与文明》等著作的长崎大学热带医学研究所教授山本太郎的专访。文章摘编如下:

问:我们有一种观念,认为“人类一直在依靠文明和科学的力量来与传染病进行斗争”。

山本答:这种说法有正确的一面,但纵观历史,的确也可以说文明一直在发挥着“传染病的摇篮”作用。目前已知的大部分传染病,在农耕时代以前的狩猎采集时代并不存在。传染病要在人类社会存留下来,需要满足以下条件:农耕真正开始后,随着人口增加,几十万人规模的城市得以形成。食用粮仓里粮食的老鼠造成了“黑死病”。由于饲养家畜,源自动物的传染病增多。

我们会倾向于认为,传染病是“应该消灭的恶性事物”。但是,存在许多传染病的文明与不存在那么多传染病的文明相比,前者要强健得多。16世纪时,皮萨罗率领不到200名西班牙人,毁灭了南美的印加帝国。原因就在于,对于西班牙人带来的欧亚大陆的传染病,新大陆的人们完全没有免疫力。

问:存在许多传染病的文明反倒更安全吗?

答:人类已经消灭了天花,因此,人类也丧失了集体拥有的对天花的免疫力。将来接触到天花或类似天花的未知病原体时,人类可能就有麻烦。此前已有案例表明,为对抗传染病而大量使用抗生素,使得病原菌已经“进化”成可以抵抗所有抗生素的耐药菌。

许多传染病会随着借由人际传播,出现潜伏期变长、毒性变弱的倾向。对于作为病原体的病毒和细菌来说,人是重要宿主,宿主死亡意味着自己也会死亡。病原体也会朝着与人类共同生存的方向进化。我相信,对于传染病,比起消灭它,争取与之“共生”“共存”反而更好。

但是,作为医生的我,最优先考虑的是挽救面前患者的生命。应该会使用抗生素、抗病毒药等所有治疗手段。但是,这种治疗本身也有制造出耐药强大病原体的可能性。这种进退两难的问题不容易得到解决。

问:具体到新型冠状病毒,人类也应该争取与之“共存”吗?

答:全球化程度较高的现代社会,会给传染力很强的病原体提供适合的土壤。由于新冠病毒在不同流行地区表现出的情况存在差异,它真正的致死率尚不清楚。但在逐渐蔓延至全球的过程中,新冠病毒有可能毒性减低,进而变成像感冒那样稀松平常的一种疾病。

人类应学会与传染病“共存”

当地时间3月5日,在日本东京新宿,部分行人戴口罩出行

但是,也不能否认新冠病毒毒性增强的可能性。1918年至1920年流行的西班牙流感就是如此,尽管其具体原因至今尚不为人所知。

问:如果最终不能阻止病毒蔓延开来,防控疫情的努力岂不是没有意义吗?

答:这么说是不对的。第一,在疫情正在蔓延的现在,采取严密防控措施能够减慢新冠肺炎传播的速度。第二,也希望依靠防控措施使病原体毒性得以减弱。因为在难以找到新宿主的情况下,病毒演变成“珍惜宿主”的弱毒病原体会更加有利于自身。如果人类这个集体中超过一定比例的人获得了免疫力,这种疾病的流行就将告终结。现在应该争取做的事情是,在把损失减少到最低限度的同时,我们人类作为集体要获得免疫力。

过去的传染病总是通过导致大量死亡来促使社会产生变化,不管这种变化是否为人乐见。不过,相比新冠病毒本身的危害,“疫情正在蔓延”这一信息本身更会给政治经济和人们日常生活造成很大影响。

从传染病与文明的关系角度可以说,这是不同于以往、具有现代特色的变化。

编排:安妮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