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的老人退休后给儿女带孩子,孙子大了老人还不走,被儿媳赶走,是什么感觉?你见过吗?

乔锋O28


悲哀!国人的悲哀!以潮流来看,这种人际关系早晚有一天随着观念的转变会改变的!父母亲也有自己的人生,也有自己的晚年应该享受的幸福快乐!人生不会重来的……


森林野狼30801284


这种事,刚刚在单位的李师傅家发生。

她们家就一个儿子,他们家对儿子简直是做到了鞠躬尽瘁,任劳任怨吧,他们儿子上大学时,就谈了一个女朋友,放假带回家一看,是个农村姑娘 ,并且其貌不扬,但是儿子愿意,李阿姨就本着儿子愿意就好的思维,认真伺候着。

那个姑娘家有四个女儿,一个儿子,对这个女儿也不是很重视,培养上了大学就不管了,(其实也算不错的了)。

于是,这女孩一看李师傅家这么温馨,就每个大假都直接 上他家来,来了以后 ,连吃带拿不说,所有的衣服 被褥完全是李阿姨帮忙拆洗,而且看着孩子衣服 不多,还给置办各种衣服鞋子之类,走的时候,还给钱。并且叮嘱儿子:她们家条件不好,你就多花钱吧!

相当 于他一家供着儿子和儿媳妇一起上的大学。

结婚时,儿媳妇家就赔嫁了几床被子。李阿姨也没计较。

后来,儿媳妇怀孕了,李阿姨激动得,早早就退养了,去儿子家了。一天三餐全伺候着,另外 ,李阿姨还特别真诚地把自己的工资卡给了儿媳妇,说他们花销大。儿媳妇就笑嘻嘻地拿着了。

自从怀孕一直伺候 到孙子上小学,还是那么 任劳任怨地伺候,那时候,李阿姨的老头一个人在家(还没退休),他就除了上班就吃食堂了。李阿姨也没空管老头。

孙子上了四年级了,就开始对李阿姨不满意了,说:奶奶,你怎么没有自己的家吗?

李阿姨说:你家就是我家啊!

孙子说:不,不是的,这只是我们家。你还是回家看爷爷去吧!

李阿姨感觉很心凉,就主动要求回去。儿子儿媳妇一句挽留的话也没说。她最后,鼓起勇气,把自己的工资卡要走了。回来一看,工资卡上才几块钱,被取得干干净净的。

自己能说什么呢,自己的儿子儿媳妇,自己万般付出,也获不了一点赞赏和感恩。

现在,李阿姨和老头子一天天在楼下散步,别人看见了,就打招呼:不去儿子家啦?

她感叹说:人家不用咱啦!

唉,一声叹息 吧!



Longsuixinyuan


在我身边就有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姨妈有两个和儿子,小儿子二十来岁就结婚了,结婚没多久儿媳就怀孕了,而且三年抱俩。姨妈那时刚退休不久,就帮忙带孙子。期间儿子在外地工作,不能经常回家,儿媳虽然住在家里,但是上班也是早出晚归的。照顾俩小孩的任务就全落在姨妈身上了。照顾过小孩的人都知道照顾一个小孩的日常是有多琐屑,多累,而姨妈却要照顾两个相差只有一岁的小孩。那时姨妈每天五点就要起床,趁儿媳在家她就先把菜买好,然后煮早餐,把家里的打扫干净。等儿媳上班了,她就开始一天的带娃工作,喂饭,陪玩,做饭,哄睡,洗澡,洗衣服。

后来两个小孩都上幼儿园了,姨妈也没轻松多少,每天走路来回接送。照常的买菜,做饭,打扫卫生。这时儿媳转行去卖保险,想通过姨妈介绍,让姨妈娘家的亲戚都在她那里买保险。姨妈是个思想保守的老实人,她觉得保险都是骗钱的,不想去丢这个脸,所以没帮忙。儿媳从此就记恨了。

一眨眼四五年过去了,孩子们上小学了。姨妈的小儿子也从外地回来了,姨妈不用那么辛苦了。儿媳这时觉得姨妈没啥用处了,就说娘家有个侄女要过来这边打工,要住在家里,现在家里地方不够住,叫姨妈回老家住。姨妈非常生气,就骂儿媳忘恩负义,觉得自己没用处就把自己赶走。于是两个人就吵了起来。儿媳说了一句很没脑的话,你除了帮我带大两个小孩你还帮过我什么?


Allbuy福尔摩斯佩儿


这事你看要怎么看,不能一概而论,我家亲戚就是一个非常有意思的典型,我姨家全款给儿子买了婚房老两口房子拆迁没地方住就一直和儿媳在一起住,帮带孩子做家务另外家里所有费用也是老两口出,开始几年还可以大家相安无事,但是矛盾来了,女方家父母也退休了也想和女儿女婿在一起,女方不好意思明说就整天在朋友圈里牢骚怪话一大堆,什么婆婆对儿子的爱就是得体的退出啊一些心灵鸡汤,暗示我姨他们,我姨他们也心中有数也看的出什么意思,但是就是装着不知道,一是觉的房子是自己出钱买的现在自己家房子拆迁没盖好🈶理由不走,走了肯定女方父母要来住不甘心,二是想和儿子孙子在一起生活,正好赶上我姨家女儿出嫁,女方父母大闹了一场把女儿和两个孩子带回娘家了,我姨看为了儿子还是出去租房住吧,还没来得及看好房子,女孩又回来把碗摔了说怎么还没走,这下可把我姨惹火了不出去住了,就这样一年半了女孩带两个孩子就在娘家不回来,我姨也不搬走,最近我姨家起诉离婚了,女方一家又找到我弟弟单位领导说不愿意离婚,哎😣就这样闹吧哭了两个孙子了


贝儿155674913


退休后给儿女带孩子,孩子大了老人不走,被儿媳赶走,这样的事情还真不少。我的一个邻居就是活生生的例子。

邻居的儿子在外地结婚生子,因无人照顾小娃,就把老娘接了过去,老人因为老伴早逝,也准备在儿子那里养老,于是在儿子那里看孩子,做家务,每天忙得不亦乐乎,时不时的还会补贴一些自己的积蓄,可是等小娃长到七岁上学后,就把老娘送了回去。

老娘回到家后很是失落一阵子,每天蔫蔫的,一说话就咳成叹气,但是为了儿子的名声还是掩饰着事实的真相,说自己在城市里住不惯,闹着让儿子把自己送了回来。但是我们这些邻居都知道,当初她被儿子接走的时候曾告诉我们她的儿子是接她养老的。

俗话说没有狠心的爹娘,只有狠心的儿女,许多父母对子女全心全意,全力以赴,但是许多子女对父母则是用着近前,用不着退后,连一点感恩之意也没有,似乎一切都是理所当然。也是我们邻居的这一事例,也让我们这边的许多老人都心生警惕,教育孩子,一定不能忽略思想教育啊!


萍风竹雨123


现在儿女和老人的现状就是:需要的时候老人赶紧去。然后不需要了,老人要自动离开,否则就会被嫌弃。

有的老人可能想我辛辛苦苦给你把孙子看大,孙子长大了,我应该在你家养老,但是现在的年轻人由于工作压力大工作紧张,他们根本不想和老人住在一起。

儿女们和老人住在一起,他们感觉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

一,生活习惯不同,感觉生活很不方便不自由。

比如老人习惯起床早,而年轻人则喜欢晚睡晚起。偶尔星期天还会赖床,连饭都不想吃,这些都是老年人看不惯的,难免会唠叨几句,而年轻人会感到委屈,好不容易过周末好好在家放松,还要被老人唠叨。

二,教育孩子观念思想不同

俗话说隔辈亲,老年人一手把孙子带大,肯定对孙子非常的溺爱,而这点对教育孩子非常的不利。年轻人教育孩子的方法方式又是老年人看不惯的,所以住在一起肯定会出现一些矛盾。

三,饮食习惯不同

老年人可能喜欢吃软烂,重口味的饭菜,而年轻人则喜欢吃烧烤类。一家人在一起吃饭做一桌子菜,总有人不爱吃,也是令人沮丧的。

《都挺好》中,苏大强跟着二儿子生活,年轻人喜欢点外卖吃,苏大强喜欢吃家常饭茶,这就造成了饮食上的一种矛盾。

年轻人和老年人住在一起,生活上是有很多不同的,会产生许多的矛盾。如果老年人有自己的住所,身体健康的话,还是搬出去,自己生活。

闲暇时偶尔可以和儿女们小聚一下,俗话说,距离产生美。这样减少了一些不必要的矛盾,相互之间也其乐融融。


最长情的爱是陪伴


这个问题看要怎么看!我老公他们4个兄弟,我们最小,当初我是坚决不同意我家婆来帮忙带小孩的,因为她爱抽烟,不爱做家务,整个一男人性格,在当地做人口碑很差,后来在全家人的劝说下,也考虑到毕竟自己家人带小孩总归放心些,而且我家婆也说戒烟,我答应了。因为老房子给了其中一个哥,所以我家婆由那个哥哥生养死葬的,我们出钱给她零花,可是我家婆和我那嫂子死对头,在家天天吵架,我家婆总是电话里面跟我们抱怨,我们当时都觉得我嫂子不对。现在看来,呵呵!

和我们相处了两年多,这两年多鬼知道我们是怎么过来的,各种矛盾,各种不好的习惯,她烟肯定是照抽的,每次下班回家,孩子缠着,我还得抱着孩子炒菜,最麻烦的就是教育小孩的理念,天差地别。到最后,我都觉得和我老公过不下去了,可是我家婆根本感觉不到,她的想法就是,反正我家公早去世了,她一个人,走到哪都是家,按照她的意思,基本就打算在我家养老了。呵呵!当初我们结婚,她就给了600块,更别说买房了,所有的全是我们打拼出来的,实话说,我很难认同她把我们的小家当自己家。更何况她还有其他三个儿子! 后来的结果就是她回老家了,我们平时该给钱的,买衣服的都有做,毕竟她是老人,但如果说将来她要来和我们住在一起,我是十万个不愿意了。

啰啰嗦嗦写了这么多,真是应了那句,家家有本难念的经。

所以,我觉得,不管是老人还是年轻人,都得会做人会处事,否则,就是自己至亲,相处起来也够呛!

大家喷也好,赞也罢,高兴就好!


用户5587786446678


为什么看完孙子等着儿媳轰呢?你真的愿意和孩子们一起住吗?我退休了去离家六十多里儿子家陪孙子上学!每星期一早上坐早班车去!到后买菜做饭!周五中午吃饭后就忙着收拾好东西坐车回家!因为儿媳晚上回来!就这样我跑了六年!孙子上初中了学校有食堂就不用我跑了多好!还用儿媳赶吗?自已回家过多好!在那住早上去厕所就排在后面!哈哈哈哈!与孩子们分开住会都方便!闲事少,感情好,少磨擦!我的看法对不!


用户9585480775850


我是农村的,现在在上海火柴式的商品房闻不到人间味。小时候村里只听说吵着分家。反正我父母都老死在我家中(老家的),我哥照顾得多。我老婆也提议轮流照顾,我哥不让,说我们在外不容易,回老家时老婆照顾几天。谁都有老的一天,我们做的儿子看在眼中,会有报应的。看这个提问心中说不出的滋味,是自己不孝没有在父母老了的时候多陪些日子,现在也没有后悔药吃。致以今后儿子,儿媳怎么对我们凭儿子良心吧。夫妻健在无所谓,希望在后一个离世的人,儿子能抽空多陪几天。哎,这个社会变了。


老百姓的视野


这样的事情,在周围真是太常见了。不但常见,甚至可以说是一种趋势。只不过有些老人是被儿子儿媳或者女儿女婿撕破脸赶走,有的是老人自己主动退出。

我的一位表姐,看多了周围亲戚的婆媳之争,特地找了个外地的老公,家中务农,有不少田地。并且婚前非常明确地告诉老公:“我绝对不能接受婆婆媳妇长期住在一起。他们如果过来帮我带孩子,我很感谢,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前,有什么委屈我都可以忍。他们不来帮忙,我也不会抱怨。”表姐夫拍胸脯做了保证。

果然,即将临盆之前,老家的公公婆婆过来照顾孕妇和小孩,很多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包括思想观念差的都非常远,婆婆是个非常能干也当家做主惯了的人,什么都要指挥一通。表姐的家,除了她自己的卧室,基本上都被婆婆按照自己的生活习惯做了改造。

表姐是个非常强势的人,但是她想着,反正只共同处到孩子上幼儿园之前,她可以忍。

然而当孩子上幼儿园了,公公婆婆完全没有要走的迹象。表姐质问表姐夫,表姐夫才说,爸妈习惯了城市的生活,觉得比农村舒服。而且也舍不得小孙子。

表姐当时怒从心头起,把表姐夫大骂一通。表姐夫倒也没有拿大男人的款压制妻子,反反复复就说,他们毕竟是我的父母,他们也不容易。

表姐深思熟虑了一夜,第二天问表姐夫,你是要租房子给他们住,还是要买房子?房子可以选很近,哪怕是咱们对门都行,就是不能和我住在一个屋檐下。我实在忍不了了。

表姐夫也痛快,那就买房子吧。

于是经过了两个月的寻找,在他们隔壁楼按揭三十年买了套房子。公婆虽然搬过去的时候很不爽,觉得是被遗弃了,但是也搬过去了。口口声声抱怨,这得背上多大的债务,真是不会过日子。

表姐没说话,但是心里想,我宁可钱紧张,也要心里舒服。果然,搬出去之后,因为少了很多小摩擦,婆媳关系缓和了很多。孩子放学回来,经常先在奶奶家玩到很晚,再由下班的表姐和表姐夫接回来。大家都很欢喜。

之所以会出现老人帮忙带孩子,后期被儿媳赶走的情况,不能单纯说是媳妇不孝顺不感恩,也不能说是老人太作。深究原因,归根到底是生活方式发生了改变。

由深宅大院族人聚居变成小单元房里小家庭为主。

在我们爷爷奶奶那辈子,尤其是在农村,多的是一大家子合起来住在大院子里,兄弟妯娌家的小孩子都放在一起由老人看管,青壮年男女要下地干活。聚族而居,或者至少是围绕祖父母的大家庭一起居住,互相帮助,既是社会习惯,更是当时生产力的要求。

而现代社会,农村劳动力渐渐涌入城市工作,城市工作要求的是个体,而不是以家族为单位进行工作。因此,这从根本上推动了小家庭的产生。

社会教育体系的进步,让小孩子对家人养育以来的时间越来越短。

在80年代甚至再往前的时间,很多小孩子童年最宝贵的记忆,就是跟着乡下的爷爷奶奶生活,小伙伴们一起上山下河,无所不为。那时候社会教育体系还不够完善,孩子们有大把空闲的时光,需要家人来看管。

但是现在随着社会的进步以及竞争压力的加剧,小孩子需要家人大把时间看顾的阶段只有幼儿园之前,甚至缩短到生活不能自理的婴儿时期。早教班、幼儿园、特长班、中小学放学后的小饭桌、假期托管、假期研学,一方面是家长出于应对社会竞争的需要,一方面,也确确实实减少了家长对孩子的看护时间,使得老人在孙辈上幼儿园之后越来越“没用”。其落后的教育观和过度溺爱反而有可能对孩子的教育造成错误影响。

女性赚钱能力的提升带来社会地位提升,导致婆媳关系由“服从婆婆”变成“两代女主人之争”。

在古代社会中,大家庭聚族而居,长辈,尤其是婆婆在内宅中拥有绝对的权威,这既是出于孝道的需要,也是家庭稳固的保证。虽然媳妇没有谋生能力,只能依附于丈夫和丈夫的家庭生活,也就必须承认婆婆的权威,这虽然酿成了很多悲剧,但是也尽可能减少了家庭的争权夺利。

在现代社会中,女性有了独立谋生的能力,社会地位提升,相应的在家庭地位也提升了。现在家庭的组成,不是媳妇由原生家庭中离开,加入到丈夫的原生家庭中,而是丈夫和媳妇都从原生家庭中离开,组建一个小家庭。媳妇毫无异议地成为新家庭的女主人。而很多婆婆却没有看到或者不肯适应这种变化,依然停留在媳妇是嫁进自家的人,必须受自己管教的观念里,对小家庭横加干涉,引起了“两代女主人之争”。而很多夹在中间的男人,往往错误地采取了不管不问或者偏袒一方的方式,让这个斗争越演越烈。

在孙辈尚小的阶段,媳妇往往出于“我需要你,我不管怎么样都可以忍受”的心态,忍下了很多委屈。一旦孙辈不再需要老人大把时间的付出,她们往往会不再忍耐,大起争端,最终老人不得不走,或者主动离开。也有可能是媳妇不肯再忍,走向离婚。无论是哪种,都是悲剧。

社会已经发生改变,人们必须顺应这种现实。老人帮忙带孩子,子女辈要感恩,要多对老人进行忍让,除非是原则性错误,小来小去的观念差异不要太过计较。

孙辈上幼儿园或者上学之后,老人要主动退出,寻找自己的生活乐趣,不要过度干涉子女辈的生活。子女辈也要多关心老人的生活和精神状态,让老人生活愉快。有条件的情况下,尽量将老人的居所安排在自己的附近,实在没有能力,也要勤打电话,勤加问候。这不仅仅是对老人的精神慰藉,也是对老人安全的现实考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