秦孝公如何讓秦國從弱到一統天下?

隨時要亡國的秦國

秦孝公是中國歷史上戰國時期的一個偉大君王,正是他讓秦國從一個隨時被東方六國撕成碎片、頻臨崩潰的弱國變成後來一統天下的強國而奠定了基礎,或許天妒英才,秦孝公在46歲就死去了,留下了他對整個國家的各種不放心,不能說不是一種遺憾。秦孝公對於那些尚處於弱勢但是具有一定格局的企業傢俱有一定的啟發意義。

在秦國曆史的四大雄主中(秦孝公、秦襄文王、秦昭襄王、秦始皇),正是有了秦孝公所打下的基礎才使秦國建立了強大的根本基礎,並最終一統天下。

秦孝公當時接過的秦國經過長年的窮兵黷武,國力衰竭,國內階級矛盾激化,民間私鬥成風,經濟處於崩潰邊緣,國土河西之地被魏國強佔,其他六國對其虎視眈眈,隨時欲除之而後快,而且商不入秦(其他六國的商人不到秦國做生意),士不入秦(也就是人才也不進入秦國)。

內外交困的秦國走在了十字路口。

剛經歷過六國準備滅秦之戰後的秦孝公決意要改變秦國的命運。

那麼秦孝公在改變弱秦的過程中有哪些值得今天借鑑的呢?

廣招天下英才奠定強國人才基礎

決定改變秦國命運的秦孝公便開始了招賢計劃,面向其他六國發布招賢令廣攬天下人才,成立招賢館,並由寵臣景監親自負責,後來推動秦國變法的衛國人衛鞅(後來得到商封地後被稱為商鞅)就是由他推薦成秦孝公的,並在衛鞅三試秦孝公的過程中,率次給秦孝公推薦,最終讓秦孝公認識到了衛鞅的價值。

隨著求賢令的持續發佈和人才引進,從其他六國到達秦國的人才達到了100多人,下面有幾個細節是值得注意的。

秦國一下子來了100多人才,而且個個不是剩油的燈,這些人一到秦國就要平臺和官職,否則就要離開秦國,不能不說這對秦孝公是一個極大的考驗,因為這個事一旦處理不好,造成大量的入秦人士離開,秦國再想招賢納能就很難了,但是一下子湧入這麼多人,又缺乏瞭解,因人設崗或人崗不匹配,也會給秦國帶來災難,一旦有一部分人出事,保守勢力群起而攻之,就會讓秦國引進人才的戰略部署落空。

對於這個棘手的問題,秦孝公採取了讓入秦的士子三個月時間去走訪和調研,然後再各自寫出振興秦國的策略,國家根據個人才能去安排合適的崗位,這樣做達到了幾個目的:一是可以鑑別出濫竽充數者和真正的人才,實現了人才的篩選目的;二是讓這些士子通過實地調研,瞭解秦國後,才能在隨後的工作中更切合實際,避免出現大面積的工作失誤;三是實現人崗匹配,避免人崗不匹配對整個政權造成大的衝擊;四是堵住了保守勢力的嘴,讓他們挑不出反對的理由。

備註:秦孝公引進人才這些舉措對於很多企業進行人才引起具有極大的借鑑意義。

企業在人才引進中容易犯的錯誤主要有:

有心求賢,但卻放不下姿態。秦國的求賢令先是由太師甘龍起草的,這份招賢令雖然氣勢磅礴,但是卻以傲視士人的姿態來寫的,就像很多企業招賢一樣傲氣十足,認為是自己在恩賜人才,是自己在給人才提供平臺。秦孝公卻完全否定了甘龍起草的求賢令,而由自己進行口述,修改後的求賢令並不忌諱秦國所存在的問題,並展現了充分的誠意。

缺乏對一些核心人才的保護和緩衝機制。有些老闆延攬人才心切,有些重要崗位的人才比如總裁級的崗位,和一些職業經理人相見恨晚後,人才到企業後便馬上就安排到這些崗位上,據筆者觀察這些高級職業經理人空降後大多數命運不好,甚至蜜月期沒過就會離職。老闆看似愛才卻實際上卻在害才。這是因為空降的高級經理人對企業情況並不熟悉,突然放到高管崗位上,很多經理人往往為了感恩老闆或者想很快證明自己的價值,就會快速推出猛藥,因為這些猛藥是建立在經理人自己的經驗和不瞭解企業的基礎上,容易藥不對症,這樣的猛藥往往會帶來極大的反彈,最終在一片反對聲中老闆不得不做出趕人的動作。

曾有一家企業聘請一位優秀的經理人擔任總裁,有人問我的看法,我說不看好,一年時間是個限期,這個經理人離職可能性很大,別人問我為什麼?我說這家企業面臨著轉型,而這個轉型是一項長期工作,這家老闆沒有給這個經理人一點緩衝餘地,直接放到總裁崗位上,熟悉企業需要時間,推出轉型措施需要時間,轉型措施產生效果需要時間,且不說這些措施是不是會對路,恐怕他過不了老闆期望的時間預期,一旦這個預期無法讓老闆滿意,分道揚鑣就會出現,最後的事實也基本證明了我的判斷。

但是在這一點上秦孝公就做的比較好,對於入秦的士子給待遇,但是不給官職,先下去調研三個月,熟悉了情況再說。即便是針對變法的商鞅,一開始也沒有給商鞅太高的官職,而是左庶長,大良造、商地封地都是後來給予的。變法的決心已下,也是先是把變法措施研究好,接著變法的措施也是掐著時間節點分步實施,而不是不管時間節點一股腦推出。

所以我對求賢的老闆們的建議是對於要安排到核心崗位並準備予以重用的空降經理人,一定要建立保護和緩衝機制。這個機制在於可以讓這些經理人先擔任顧問或者崗位不一步到位,等這個經理人熟悉了企業後,再安排到相應的崗位上。

前恭後倨。很多老闆對於才引起的人才,自然是當作寶貝一樣,給錢給權給空間,自己成了甩手掌櫃,認為這個經理引進自己的企業便從此都是朝陽,可是過不了多長時間,就開始晴轉陰,身邊重臣們的讒言四起,不但態度大轉變,而且開始處處牽制、插手。在一次論壇上有一箇中醫院的院長談到她的醫院,說自己夫妻兩個都是技術專家,不善經營管理,所以就一直想請高人來幫助經營管理好醫院。她說她前段時間請了一個院長,剛開始時她夫妻兩個三餐都陪著他吃飯,對他照顧的可謂無微不至,充分授權,但是過了一段時間,他發現她請的院長水平好像沒有那麼高,於是就態度大轉彎,後來那個聘請的院長離開了,而且還帶走了一些骨幹和護士,讓她損失很大。我給她講她雖然是祖傳的中醫世家,但是她醫院的病根卻在她自身,她說毛老師你說的很對,並把我的手機號記到自己的本子上,說改天一定親自登門討教,可是到了今天我也沒有接到她的電話,或許她的問題已經解決了。

但是秦孝公在處理這個問題上卻不是這樣的,他在接受了衛鞅的變法主張後,不但給他配置了相應的環境和人才團隊,而且自己也和衛鞅建立了明確的分工,比如他的哥哥公子虔和保守勢力老氏族們的一些工作由他來做,並且對衛鞅的變法自始至終都給予大力支持和信任。

當然企業在引進人才上需要向秦孝公學習的地方還非常多,基於篇幅,就不再展開。

君臣合體

在中國歷史上,能夠做到君臣一體的並不多,但是秦孝公和商鞅之間的君臣一體則絕對可以成為佳話。

商鞅作為戰國時期的法家著名人物,他在秦孝公的支持下所推動的可以稱之為“黑色裂變”的變法,一舉改變了秦國的命運。

關於商鞅和秦孝公之間的故事,就有很多值得我們借鑑和學習的地方。

商鞅在入秦之前,在魏國相國公孫痤手下任職,後來公孫痤在死之前,魏王向他徵詢新相國的人選,他推薦了衛鞅(商鞅),並告訴魏王如果不用衛鞅,就殺了他。結果魏王既沒有用衛鞅,也沒有殺他。後來衛鞅到了齊國,當時齊國有著稷下學宮(世界上第一所大學),學術氛圍非常濃厚,但是衛鞅認為齊國並非自己施展才能的地方,也就沒有留在齊國。當他得知秦國發布求賢令後,便通過秦孝公的寵臣景監來到了秦國。

為了試探秦孝公,衛鞅三試秦孝公的故事就開始上演了,在三次見秦孝公中,衛鞅分別用帝道(儒家禮治)、王道(人治)、霸道(法治)等三種治國方略來向秦孝公闡述,前兩次秦孝公都很不滿意,認為衛鞅不堪重用,已經打消了重用衛鞅的念頭,但是他還是忍著第三次見了衛鞅,而這一次衛鞅的霸道治國方略一下子打動了秦孝公,衛鞅也拿出了《治秦九論》,兩人三天三夜不眠不休進行了深入探討。

備註:衛鞅三試秦孝公的故事告訴了老闆們這樣一個道理,真正的人才都會有自己的個性,他們在選擇老闆時也會很謹慎,如果雙方無法實現真正的共鳴,很難讓他們做到士為知己者死的。如果認為經理人前面的思路不符合自己的胃口,不妨再多見一次,再聽一次對方的思路和想法,否則一不小心一個真正的大才就可能失之交臂。就像秦孝公和衛鞅,如果秦孝公對衛鞅堅持前兩次的看法而拒絕見第三次,恐怕秦國的強國之路就會渺茫了。

但是接下來的幾個故事同樣殘酷的考驗著秦孝公和衛鞅的變法能否如期進行,變法派和保守派之間的激烈鬥爭也始終伴隨著整個變法過程,一旦一個事處理不好,就會前功盡棄。

在第一批法令頒佈後,為了取信於民和昭示變法的權威性和決心,衛鞅採取了“徒木賞金”的辦法,他命人在國都南門放一根木頭,要是誰把這根木頭搬到北門,政府就獎勵十兩黃金,但是大家都不相信,最後獎金不斷上漲,直到漲到五十兩,才有人抱著試試的態度搬了木頭,於是衛鞅當場就兌現了。

備註:其實很多事故事都好講,但是很多老闆們不妨反問自己一句,如果你聘請的經理人為了推動一項變革,把獎勵措施從10兩黃金在沒有請示你的前提下漲到了50兩(事實上按照當時的環境和通訊條件下,衛鞅是沒有辦法當時向秦孝公請示的),你會最終給他核銷這筆費用嗎,你不會罵他是敗家子嗎?

在變法過程中,還有兩件事可謂異常兇險,考驗著秦孝公和衛鞅的智慧和決心。

在變法之前,秦國民間私鬥成風,每年為此傷亡的人數達到數萬,而政府也是一籌莫展。但是在變法內容中對私鬥做出了明確的法律規定,為了阻止衛鞅的變法,秦國保守的老氏族們便策劃了一場規模更大的私鬥,導致死傷無數,後來依法需要判處死刑的人數達到了700多人。

這一下子讓秦孝公犯了難,如果殺,一次殺人太多,恐引起朝野動盪,如果不殺,變法就可能陷入夭折。無奈之下的秦孝公甚至提出了折中方案,但因為不合法度,衛鞅不同意折中方案,最終權衡再三,秦孝公還是同意了執行法律,這樣才確保了變法的如期正常進行,保守派的陰謀被挫敗。秦孝公的這個最終決定其實就是對衛鞅工作的最大支持,因為畢竟下定這個決定他是要承受來之於內外的巨大壓力。如果秦孝公沒有批准殺人的方案,那麼就很可能出現的局面是變法被迫終止,保守派重新佔據上風,衛鞅被迫掛冠離去。

另一件事是有關太子的,不甘失敗的保守派又策劃了一場陰謀,他們利用太子年幼、易衝動的特點,就在太子的封地給太子交糧的時候,安排人把糧食換成了沙子,收到沙子的太子盛怒之下殺了送糧的人並帶兵血洗了繳納糧食的村莊,激起民變,秦國再次捲入了危機的漩渦。如果秦國派兵鎮壓了這次民變,不但變法無法進行,恐怕秦國也會激起更多的民變。

為了確保法律執行,衛鞅依法對太子的太子太傅、太子的伯伯公子虔執行了劓刑(割掉鼻子)和對太子的另外一個師傅公孫賈執行了墨刑(臉上刻字),才最終維護了法律的尊嚴,平息了民變危機。秦孝公也免去了太子的太子之位,貶為庶民,流放民間。但是對公子虔和公孫賈的刑罰,也為衛鞅最後被處以車裂極刑埋下了伏筆。

隨著保守派兩次重大陰謀的破產,他們也就蟄伏了下來,變法才得以順利起來。

備註:很多企業引進高級職業經理人,往往會在企業引起變革,但是變革都會打破原來的利益格局,使既得利益者受損,這也是企業變革會遭到阻力的重要因素。很多老闆在變革初期一般都會給經理人很大的支持,但是如果利益受損的是老闆的七大姑、八大姨,或者以前在企業立下汗馬功勞的重要員工,他們就會跳出來去阻止變革,甚至設置各種障礙,更可怕的就是各種枕邊風,很多老闆往往會架不住,為了平衡團隊,有些老闆就會採取折中措施,或者犧牲職業經理人,老闆變成變革最大的阻力和障礙,並最終導致企業變革的失敗。

隨著變革的持續深入,秦國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國力逐步增強,秦孝公和衛鞅的關係也就更加緊密,衛鞅的權利也就原來越大,職務也從左庶長逐步升到大良造、相國等,並獲得商地的封地,並永世享有,衛鞅也成了商鞅。秦孝公幾乎把軍政大權全部給了衛鞅,甚至把自己的妹妹也嫁給了衛鞅。秦孝公在臨死之前,還要把自己的君位傳給商鞅。

秦孝公的信任也換來了衛鞅把自己的命運完全和秦國綁在了一起,這樣的君王,他真能不士為知己者死呢?

其實在秦國變法的同時,其他的六國也有進行變法的,比如法家的另一個著名人物申不害就到韓國擔任相國並推行變法,但是韓國的變法在魏國對韓國的進攻中徹底破產,申不害也同時自殺。戰國變法只有商鞅變法是最終成功的,而且在中國歷史上的四大變法中,唯一可持續的就是商鞅變法。

這其中的原因在於其他國家的變法更多從反腐作為切入口,形式上的變法大於本質上的變法,而商鞅的變法則是從秦國本質上進行的變法,用秦孝公的話講是完全打破了原來的瓶瓶罐罐,商鞅是將法治的基因注入到了一個國家之中,而能夠實現這一點,其實與秦孝公和商鞅能夠做到君臣一體是有著很大關係的。

秦孝公的其他過人之處

組建新軍。秦國在變法的過程中,軍隊改革也是其中重要的一項,畢竟在亂爭之世,強大的軍隊是確保立於不敗之地的重要保障,但是秦國軍隊的改革,其中有一項重要內容就是組建新軍,而且這支軍隊也帶著實驗的性質。這支軍隊幾乎全部來之於解放出來的奴隸組成,採取全新的訓練方法。前期組建的五萬新軍在奪回河西之地,與魏國的交戰中,一舉擊潰魏國的十八萬大軍,收回河西之地,迫使魏國簽訂條約,從而一鳴驚人,後來不斷擴大規模的新軍在秦國滅六國之戰中發揮了重大作用。

其實秦國在組建新軍的過程中,申不害在韓國也組建了一支新軍,但是秦國是在不動聲色的進行,而申不害則是大張旗鼓練兵,唯恐天下不知。變法後強大的韓國和組建的新軍,讓其他國家感到了威脅,於是魏國元帥龐涓就開始帶兵進攻韓國,直到韓國的新軍消耗殆盡,國家陷入朝不保夕的境地,後來要不是齊國的孫臏採取圍魏救韓的策略迫使魏國從韓國撤軍,並在馬陵道射殺龐涓和摧毀魏軍,估計韓國當時就會被魏國給滅國了。

備註:秦國組建新軍對企業的啟示在於,一旦企業要增加新的業務或者推廣新的品牌和產品,尤其進行品牌和產品升級過程中,如果原來的團隊無法勝任,不妨採取組建新團隊的方法來解決。而且根據筆者的經驗和觀察,這樣做的企業往往最後都成功了。

政治平衡術。為了支持商鞅變法,但不是也不能完全不顧老臣們,所以秦孝公對這些保守的老臣們採取了明升暗降、分類使用、剝奪實權的策略,保證了朝局的穩定,同時又讓他們找不到反對變法的藉口,但是對於那些真心支持變法的老臣,則採取明降暗升、給予實權的策略,為商鞅進行變法搭建了堅實的變法班子。

格局之大

秦孝公的格局主要從以下幾個方面可以體現出來。

除了全面提到的很多方面,比如為了振興秦國不拘一格廣攬人才,堅定不移推進變法等都體現了秦孝公的大格局,甚至為了振興秦國嘔心瀝血,英年早逝。

要傳位商鞅。在中國歷史上,要把自己的君位傳給外人的,除了秦孝公還有一個劉備,但是至於劉備要傳位給諸葛亮是不是出於真心則是眾說紛紜,不過我相信秦孝公要將自己君位傳給商鞅則是出於真心。因為他的很多做法都是為了確保自己死後商鞅能夠繼續推行變法工作而掃除障礙,並給予商鞅足夠的保護,所以他更多關心的是秦國能否持續強盛下去,而不是一定要讓自己的兒子擔任國君。

誅殺哥哥公子虔和以太師甘龍為首的保守、復辟派。秦孝公知道自己死後,這些人的復辟會導致秦國的變法存在極大的變數,也從而會導致秦國的強盛之路夭折。公子虔因為受太子牽連而被處以劓刑後一直不能釋懷和仇恨商鞅,儘管誅殺公子虔的密令來之於太后的遺詔,但是秦孝公並沒有絲毫猶豫,而是部署了誅殺公子虔的行動,可是狡猾的公子虔通過假死逃過了一劫。誅殺太師甘龍等人則是秦孝公要有意而為之,但是最後卻因商鞅認為這樣做不合法度阻止而沒有進行。而事實上,秦孝公死後,導致商鞅被處以車裂極刑的,公子虔和甘龍等人起到了很大作用。

為了護法和維持國家局面的持續。秦孝公在商鞅的商地為商鞅預留了一支沒有列入軍隊編制、人數過萬人的秘密精兵,用來在他死後,商鞅可以用來維護法紀,打擊復辟勢力,甚至可以取代不合格的後君,而且也留下了密詔,但是商鞅為了不造成國家分裂的局面出現,在焚燒了秦孝公的密詔後,把這支軍隊交給了國家。

商鞅之所以在秦國變法中能夠不顧個人生死安危,除了他本人的格局外,在很大程度上與被秦孝公的格局感染,把被秦孝公視為知己有很大的關係。因為不要說商鞅,就是一個普通的人也會知道一旦秦孝公死後自己因為變法傷害這麼多人而會處於一種危險的境地。但是秦孝公所採取的保護他的措施又會反過來讓他為秦國而肝腦塗地而不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