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批“監管沙盒”應用名單出爐 顧及創新與監管彈性

首批“監管沙盒”應用名單出爐 顧及創新與監管彈性

華夏時報(chinatimes.net.cn)記者劉陳希婷 北京報道

首批進入北京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應用名單正式出爐。

2020年3月16日,央行營管部官網發佈“關於北京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第一批創新應用申請機構自聲明的公告”。根據公告,首批六個項目包括: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微捷貸產品”;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度小滿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攜程(上海華程西南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參與的“中信銀行智令產品”;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AIBank Inside產品”;寧波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快審快貸產品”和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小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參與的“手機POS創新應用”。

有行業資深人士表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的設立對建設金融科技新業態,提升中國金融核心競爭力具有戰略意義。

首批6家名單出爐

所謂“監管沙盒”,就是通過提供一個“縮小版”的真實市場和“寬鬆版”的監管環境,在保障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鼓勵金融科技初創企業對創新的產品、服務、商業模式和交付機制進行大膽操作。“監管沙盒”旨在為新興的金融科技創新提供空間,其核心是試點示範。

2019年12月5日,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管局宣佈,在人民銀行指導支持下,北京市在全國率先啟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包容審慎的中國版“監管沙盒”,運用信息公開、產品公示、共同監督等柔性管理方式,引導持牌金融機構在依法合規、保護消費者權益的前提下,推動金融科技守正創新,賦能金融服務提質增效,營造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發展環境。

同日,央行表示支持在北京市率先開展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探索構建符合我國國情、與國際接軌的金融科技創新監管工具,運用現代信息技術賦能金融提質增效,營造守正、安全、普惠、開放的金融科技創新發展環境。

據瞭解,北京市高度重視金融科技應用試點工作,成立試點工作領導小組,制定試點方案,組織項目申報和遴選。北京地區各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積極踴躍申報,最終獲得六部委批覆46個金融科技試點項目,涉及參與機構和企業77家,代表了北京地區金融科技的發展水平。

2020年1月14日,中國人民銀行營業管理部(北京)向社會公示了首批6個金融科技創新監管試點應用。根據公告,首批六個項目包括:中國工商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基於物聯網的物品溯源認證管理與供應鏈金融”;中國農業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微捷貸產品”;中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北京度小滿支付科技有限公司、攜程(上海華程西南國際旅行社有限公司)參與的“中信銀行智令產品”;中信百信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AIBank Inside產品”;寧波銀行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快審快貸產品”和中國銀聯股份有限公司申報的,小米數字科技有限公司、京東數字科技控股有限公司參與的“手機POS創新應用”。

從涉及的主體看,首批機構包含了“國有商業銀行、全國性股份制商業銀行、大型城市商業銀行、清算組織、支付機構、科技公司等多家機構”;從創新業態看,則“聚焦在物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區塊鏈、API等前沿技術在金融領域的應用”;從監管目標看,則旨在“紓解小微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提升金融便民服務水平、拓展金融服務渠道”。

北大數字金融中心表示,金融科技“監管沙盒”首批應用的落地,可被視為我國金融監管從被動監管轉向主動監管、從靜態監管轉向動態監管,從規則監管轉向原則監管的重要舉措。

顧及創新與監管彈性

目前,我國一些金融科技實踐已經居於世界前沿。根據IMF的測算,我國金融科技公司估值已經超過全球總估值的70%,其中2016年中國個人移動支付總額達7,900億美元,是美國的11倍。

但伴隨著新技術在金融領域深度應用,也出現一些嚴重損害消費者權益、影響金融穩定的風險事件,監管部門面臨“松監管引發風險、嚴監管扼殺創新”的困境。

上述資深人士認為,傳統金融監管思維是習慣於風險暴露之後監管權力再行介入的“事後監管”,造成了我國金融領域的“一管就死、一放就亂”的癥結。金融科技的快速發展促使金融業務邊界不再是涇渭分明,而呈現一種逐漸模糊的趨勢,由此,金融風險傳導也逐步突破了時間、空間的限制,給金融市場穩定與金融監管帶來了新的挑戰。以傳統監管思維應對面向未來的金融科技領域,顯有捉襟見肘之感。

據記者瞭解,監管也正在優化“監管沙盒”風險防範機制,旨在通過建立一個受控、安全、有界的框架內,對新業態、新產品作小規模、短期的測試;通過充分考察創新成果和潛在風險,淘汰真實創新含量低的產品和業務。

“目前的沙盒策略是通過選擇持牌金融機構,以及可以和持牌金融機構合作的科技公司進入沙盒的方法,將沙盒測試的重點聚焦在識別金融創新業務模式好壞這一問題上,並期待這些企業為未來申請進入沙盒的企業作良好的示範。”一金融科技公司負責人對記者表示,北京金融科技“監管沙盒”試點首批的六個應用中,包括了銀行與科技公司合作推出的產品,表明金融機構與科技公司的深度融合已經愈加普及和完善。

值得關注的是,2020年3月17日,來自北京市地方金融監督管理局官網發佈的信息,下一步,北京市將開展已入金融科技監管沙箱項目的跟蹤監測及第二批項目的徵集工作,進一步加強對創新應用“事前、事中、事後”的全生命週期管理,積極探索金融機構和科技企業相融合的創新監管試點。

上述負責人表示,監管沙盒機制被認為可以降低金融科技企業進入市場的成本,它可以為金融科技企業提供更多的融資渠道,推動金融科技企業經過特定測試後進入金融市場。與此同時,它提供了一個讓監管者與金融科技企業在合作基礎上對金融消費者進行保護的機會。監管沙盒機制主要強調的是監管彈性,通過試錯方式,給予容錯空間,檢驗金融科技運營模式的可行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