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小店區小店街道辦事處鞏家堡村

在鞏家堡任氏家族中,有一個絹布製作的特殊家譜——神祇,也稱神譜,族裡俗稱“祖宗爺”。族人亡故三年後,就繪上了神祇。神祇除了全族一個大神祇外,鞏家堡任氏分九股,每個股還有自己股內的一個小神祇。


大神祇淡黃色,四米寬,五米多長,帶著卷軸,任氏列祖列宗的名字按輩為序,依次排列,它在族人心中非常神聖,一般年輕人結婚時都要請“大神祇”。
任秀成老人還看過拜神祇的場景。那是1948年,“二村長”任慶雲的叔叔任志富結婚,他比任秀成老人大10歲,新娘來了,十來歲的任秀成就跑去看熱鬧。拜天地都在院子裡,朝著正房,神祇就掛在中間牆上,新郎新娘一拜天地,二拜神祗,接下來才拜高堂。辦完喜事,神祇就捲起來,由這家人珍藏著。等下一個年輕人結婚,再被請到別的人家。春節過年第一件事,年輕人也是拜神祇、拜大人。
當時,族裡還有族長,誰家生孩子了、要娶媳婦了,都要經過族長,就和現在到派出所上戶一樣,必須的事。
隨著新中國成立,有了行政區劃,村裡有了村長,族長慢慢淡化了。“文革”中,神祇也毀了,任志富就成了最後一戶請神祇的人家。
沒有了原譜,任氏原祖歷史難以考證。按照祖輩口傳,元朝末年,太原地區因戰亂人口銳減。明初洪武年間,官府從洪洞組織移民時,任氏三兄弟攜家帶口,從洪洞來到太原,墾荒補缺,安家定居。
“文史資料上,可能沒有哪一支從洪洞遷到太原,推測,兄弟三人不一定是官府組織,而是一路逃荒過來的。老大去了南坪頭,傳到了25輩人,老二就在鞏家堡,老三在梁家莊。”任秀成說。

“你們去南坪頭認親時,人家認不認呀?”“認了!他們還保留著神祇呢!”任德明點著頭,肯定地說。
他打開了手機上拍攝的圖片,南坪頭村專門有一個放神祇的老院子,“神祇絹制的,一動就要爛的樣子,怕有百年以上的歷史了。但十世以前的都沒有。”
鞏家堡任氏家族在繁盛之時,支分九股,經過六百餘年傳承,繁衍成族,子孫已是枝繁葉茂。在小店區流澗村,還有一支任氏是從鞏家堡四股分出的。
任家後世何以在這裡長久居住?村裡人說起,都少不了“任碧開河”的故事。在明萬曆二年,鞏家堡鄉紳任碧、任幹、任謙三兄弟倡議村民開渠灌田,歷時一年,從汾河東岸開口,挖出了長達十幾華里的澆地大渠——任碧渠。這條渠除了澆灌鞏家堡村的田地,還惠及圪塔營、宋環村等附近村子,自此,每年開春、乾旱時節,幾個村的人都要聚在一起商議開渠之事。這在《太原縣誌》卷之二·水利中都有記載:

任碧渠灌鞏家堡、東橋村、圪塔營、東攢村、薛店村、西攢村、小營屯、西賈村共八村地畝,自本縣西寨村東取水。

太原市小店區小店街道辦事處鞏家堡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