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艺文志”,是《见字如面》第四季的首期主题。


作为综艺界的清流,《见字如面》节目组在“艺文志”主题里的选信大胆、犀利,有锐度。新一季的开篇,就直接拿出版界、国际影坛界、流行音乐界开刀,发出最直接有力的批评。


几乎每一封信,都让人想大力鼓掌叫好。“终于有人把我想批评的事放在台面上说了”,是每一个对艺文心怀坚守的人在看完这期节目的共鸣。


其中来自音乐人李宗盛的一封信,就毫不保留地“炮轰”了华语乐坛之当代怪现状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他直言,振兴华语乐坛这件事靠选秀犯不着,这本该是音乐人自己的事,我们却把音乐这件事干得特别糟糕。没人在意歌曲内容,没人在意为什么要歌唱。


当周杰伦唱起了《学猫叫》


去年,周杰伦在巴黎演唱会的点歌环节抽中了一对夫妇,问要不要来一首像《简单爱》这样的甜蜜之歌。


没想到,这对夫妻直接说,我们就是要听你唱《学猫叫》。


周杰伦虽然尴尬,但碍于起哄的粉丝,他只好勉强哼唱了几句。


叱咤华语乐坛二十年的周董,无数金曲加起来竟然还抵不过一首极其口水的抖音神曲。要说华语乐坛的讽刺事件,这怎么也算得上是2019年的TOP1了。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世道真的变了,流量当道,才是如今市场的真相。


就在前几天某音乐盛典公布的榜单里,流量已经占据了半壁江山。最受欢迎内地男歌手榜单的前三名,分别是张云雷、张艺兴和肖战。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没有对以上艺人不敬的意思,但老实说,这真的与音乐人的实质有点相去甚远。与其说是“最受欢迎男歌手”,倒不如说是“最受欢迎男艺人”来得确切。


华语音乐,真的落寞了。


这样的问题,并不是没人发现,但能够敢于指出的人却少之又少。


而李宗盛,就在2016年的金曲国际论坛里站了出来,把如今华语音乐行业的乱象吐槽得体无完肤。


在他看来,做音乐的人为了钱,早就可以出卖审美,哪怕明知道这首歌很烂,但只要能赚钱,就可以无底线去做。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没有人对审美负责,就意味着大众听到的只有垃圾。用李宗盛的话说:


这些听音乐的人,你喂他猪食,他就变成猪。你喂他品味很差的歌,他就永远是这个样子。这是有前因后果的。各位的审美、你们的精神面貌、你们对音乐的修养、对文字、对人性的感受,就是在决定整个华语音乐的样子,而听众是无辜的。


“喂猪吃食”或许听来有些言重,但接着往下看你会发现李宗盛先生其实已经相当克制了。


华语音乐里的喂猪吃食


“我们一起学猫叫,一起喵喵喵喵喵……”

“你的嘴巴嘟嘟,嘟嘟嘟嘟嘟……”

“你笑起来真好看,像春天的花一样……”


如果以上的歌曲,你看到歌词就能够唱出来,说明你也是受到洗脑神曲荼毒的那一位。


或许你会想,这无非就是口水歌而已,听个乐呵罢了,有何不可?


但你不知道的是,这样的口水歌正在被批量生产,而你的音乐品味正在被这样的“神曲”制造机改变。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曾有媒体曝光这样的“音乐”公司,他们以流水线生产的方式制作歌词,从写歌到上线,甚至只需要4个小时。


实时监测热点歌词的系统、人均年产出100首歌的曲库,写歌在此已经不是写歌,灵感在此也早已不是灵感,你需要的只是拼贴、营销、售卖和流量。


这些通过大数据测算出来的热门歌曲,需要的只是用户群和商业价值,其余与音乐相关的,皆不在他们的考虑范畴。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讽刺的是,这些歌曲往往是称霸抖音热榜的那一些。


旋律简单、朗朗上口、节奏感强、歌词重复无意义等,几乎成了所有神曲的通用标签。


你甚至不需要知道这首歌的创作者和这首歌的名字,随口就可以来一句“轻轻贴近你的耳朵,撒浪嘿哟。”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用不到两百兆MP3小心翼翼挑选曲目的年代早已一去不复返,短视频的出现,让音乐成为了一剂毫无营养的亢奋剂,只要能在最短时间里刺激我们的记忆点与多巴胺,就足够了。


算法喂养着我们的喜好,给啥吃啥,吃啥爱啥,说是猪,真的不过分。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你可能会说,李宗盛的信明明写在2016年,那时抖音尚未流行,所谓的“猪食”究竟为何呢?


所谓“猪食”绝对不是网络歌曲,你可以爱《我们不一样》,也可以喜欢《你的酒馆对我打了烊》。甚至最近掀起东北蒸汽波热潮的《野狼Disco》,不也是一曲唱出三四线城市浪漫的土味情歌吗?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它可以技术粗糙,可以下里巴人,可以百无禁忌,但只要它是真诚的,就绝非李宗盛口里的猪食。


真正的猪食,是投机取巧,是虚荣浮夸,是明知这个是猪食我还要硬塞到你嘴里。这才是华语生态圈的弊病所在。


这个错是出在音乐人身上,而不是听众本身。


华语乐坛的黄金年代


如果把时间倒推20年呢?华语音乐圈的生态,远比现在要多元、真诚得多。


1999年初,朴树的名字凭借专辑《我去2000年》被大众所看见,一首写给千禧年的《New Boy》如今已成现代年轻人的怀旧必备。


2000年,一个总戴着鸭舌帽的害羞男生,以一张同名专辑《Jay》出道,许多人没有想到他竟然靠着那另类的歌词曲风与含糊不清的吐字横扫了华语音乐圈的无数奖项。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同年,一位来自新加坡瘦瘦的短发女生,以首张同名专辑《孙燕姿》获得台湾地区年度专辑销售冠军,仅在台湾就售出唱片30万余张。


香港呢?一位跳槽到英皇的歌手,因为一首《K歌之王》彻底把自己的名字唱响。


2001年,香港的Twins和台湾的S.H.E先后出道……


你可以喜欢学霸型的高颜值帅哥王力宏,也可以爱酷酷不爱多说话的周杰伦,或者是长得不那么偶像可是会唱R&B的陶喆……


音乐的市场,不是只有一种模式。


陶喆就曾说:“周天王?好音乐。王力宏?好音乐。为什么不可以有更多,我也很喜欢他们的音乐,这个市场不是我的,是属于大家的。”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2004年金曲奖,王菲凭借《将爱》拿下最佳国人女演唱奖的时候,与她同时竞争的是蔡依林的《看我72变》、梁静茹的《美丽人生》、蔡健雅的《陌生人》以及戴佩妮的《NO PENN,NO GAIN》。


女性们特色各异,而不是AKB48般的整齐划一。


上台领奖的王菲只说了一句话,我会唱歌,这我知道,所以对于金曲奖评委对我的肯定,我也给予充分的肯定。


唱歌和音乐,是那时最重要也最中肯的评判标准。


那时的华语乐坛,神仙打架,百花齐放。


那时的华语乐坛,只有音乐,没有神曲。


音乐是真诚的音乐,做音乐的人是真诚的人。


听歌的错,还是音乐人的错?


遥想当年的金曲奖,简直是华语乐坛的编年史。


但放到今日,却鲜少有人问津。


现在提到流行音乐,更像是一种粉丝行为。听众再也没有捧着一张热乎乎的新专辑的快乐,只剩下微博热搜、刷歌打榜。


用李宗盛的话说:现在流行音乐工业标榜的是潮、是年轻、是冲动、是小鲜肉。现在整个流行音乐工业就是一个粉丝工业,不是吗?承认吧。你没有粉丝,就没办法从粉丝身上获利,你就再见了。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行业的确改变了。或许我们大可以把锅甩给网络,说是互联网撼动了传统音乐唱片的垄断地位,乐坛走向衰落是时代发展里不可避免的结果。


但华语乐坛的断层与神曲的不断兴起,究竟是谁的错呢?


在李宗盛看来,做这行的人错了,太多不相干的人进来搅和,纯粹已经越来越少。


他写道:


在我的信仰当中,每一颗心灵都需要不同的歌来满足,所以《小苹果》也没问题。问题在于这件事出了偏差,是大家都看到了《小苹果》能挣钱,所有的人都来做《小苹果》。这就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问题。


音乐行业,就像一个大的资金池,大家都把钱花在做神曲,花在立人设,而不是去做真正的音乐内容。完全迎合市场,回避审美,这就是它恶性循环的根源。


史航就在二现场说道,过去歌手是作者,产品是我的歌,唱片公司是我的单位。但现在不是了,现在作者是唱片公司,产品是歌手,专辑只是附赠品。专辑卖不了钱,只能卖人设。


李宗盛:骂的越狠,爱的越深


你可能会说,音乐嘛,喜不喜欢最重要。


我们站在听众的角度大可以这么说,但站在市场的角度,要是只为了满足受众浅层次“喜欢”的需求,那市场环境只会永远陷入李宗盛的担忧之中。


没错,这确实是最好的娱乐时代。旋律唾手可得,大数据准确“捕捉”你的喜好,这些我们在千禧年到来前想都不敢想的事逐渐变为现实。


更没想到的是2020年,这个似乎存在于科幻小说的年份,却成了五音不全的偶像收割场,商人刻意制造爆点的战场。


《见字如面》对该信的选取,确实有些“看热闹不嫌事大”的勇气。在大家假装歌舞升平、岁月静好的乐坛环境里,它击破了这层表面的和平。


一首歌,除了是作品,也是产品。但如果音乐人只把它视为产品,而非作品,那真正动人的音乐就总会消失。


如果李宗盛也受困于数据与市场的诱惑,那可能再也不会有在KTV边唱《山丘》边感叹人生流泪的我们。


人类太健忘,一边对未来充满期待,一边忘记来时的路。好在这一期的《见字如面》提醒了我们在坚守什么,我们为何而歌。


别忘了,两千多年就有人这么说过:


在心为志,发言为诗,情动于中而形于言。言之不足,故嗟叹之。嗟叹之不足,故咏歌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