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匹拉韦、中医药、干细胞、人工肝…更多中国疗法确证有效

在3月17日国务院联防联控机制新闻发布会上,科技部、中国医学科学院、教育部等机构带来了有关有效药物、治疗手段的最新消息。

我国筛选出了哪些药物进入临床试验?法匹拉韦、干细胞技术、中西医结合这些或熟悉或陌生的治疗方法你了解多少?

法匹拉韦、中医药、干细胞、人工肝…更多中国疗法确证有效

法匹拉韦被寄予厚望

目前研发的药物中:

针对轻型、普通型向重型转化的阻断,科学家们重点推动磷酸氯喹、法匹拉韦和中医药用于治疗。

针对重型、危重型患者的救治,恢复期血浆、托珠单抗、干细胞和人工肝的临床应用,目前均已取得良好的进展。

其中,法匹拉韦被寄予厚望。科技部生物中心主任张新民介绍,法匹拉韦已完成临床研究,显示出很好的临床疗效

在安全性上,法匹拉韦已经于2014年在日本获批上市,上市以来未见明显的不良反应。在治疗新冠肺炎的临床研究中,未发现明显的不良反应。

在有效性上,深圳市第三人民医院开展了法匹拉韦联合干扰素治疗新冠肺炎有效性和安全性研究。结果显示,在病毒核酸转阴方面,法匹拉韦治疗组治疗后患者病毒核酸转阴与对照组相比,转阴时间中位值明显缩短,分别为4天和11天,具有显著差异。在胸部影像学改善方面,与对照组相比,改善率分别为91.43%和62.22%。

武汉大学中南医院牵头开展的法匹拉韦临床研究显示,试验组疗效显著优于对照组。在主要终点评价指标方面,普通型患者在治疗结束时的临床恢复率,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分别为71.43%和55.86%。同时,在退热时间、咳嗽缓解时间,试验组显著优于对照组,平均退热时间分别为2.5天和4.2天,平均咳嗽缓解时间分别为4.57天和5.98天。

在可及性方面,今年2月国内已有企业获得国家药监局药品注册批件,并实现量产,临床药品供应有保障。

张新民说,鉴于法匹拉韦安全性好、疗效明确、药品可及,经过科研攻关组组织专家充分论证,已正式向医疗救治组推荐,建议尽快纳入诊疗方案。

中医药果然很有用

这次疫情,中医药在阻止轻型、普通型的患者向重型、危重型发展方面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科技司司长李昱说,两组数据显示:

一是国家中医药管理局设立应急专项,对10个省市1261名服用“清肺排毒汤”的患者临床观察显示,

没有1例轻型患者转为重型,没有1例普通型患者转为危重型

二是武汉江夏方舱医院共收治了564名患者,这些患者都是轻型和普通型的,也同样没有1例转为重型和危重型

在重型和危重型患者的治疗中,中医药也发挥了很好的作用,特别是在退高热、促进渗出吸收、提高氧合水平、降低肺纤维化方面都发挥了很好的作用。应该说中西医相互配合、相互协作,有效的降低了病亡率

中国专家团队在援助意大利等国家的时候就携带了莲花清瘟等中成药。“我们很愿意把中国经验跟国际社会共享,让中医药为国际社会、为各国人民在抗击疫情中发挥更重要的作用。”李昱说。

法匹拉韦、中医药、干细胞、人工肝…更多中国疗法确证有效

干细胞疗法和其他一些新技术、新方法也被应用到治疗新冠肺炎上。

张新民说,科研攻关组第一时间启动了干细胞治疗新冠肺炎临床研究应急攻关项目,包括全球首个获批开展治疗新冠肺炎临床试验的干细胞药物,以及完成严格的第三方检测获批开展临床研究的间充质干细胞制剂。

现在,王福生院士团队、周琪院士团队、刘中民教授团队,均已入驻武汉,开展对(危)重型患者的干细胞临床研究与治疗,已经治疗了64位患者。结果显示,患者经干细胞治疗,在临床表现、呼吸功能、影像检查等方面均实现好转,一般8—10天可以达到治愈水平。另外,干细胞对于肺纤维化进程的阻断以及促进肺部损伤修复的作用,显示其对于防止肺纤维化、改善患者远期预后具有独特的优势。

除干细胞治疗外,科研攻关团队还探索开展更多针对重症救治的技术手段。比如人工肝血液净化技术,在试验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IL6等炎症因子水平显著下降,胸部影像学检查明显改善,呼吸机支持平均天数减少7.7天,ICU监护时间明显缩短,

提高了重症患者的救治成功率

核酸检测试剂已供货10余国

核酸检测产品能在新冠肺炎疫情中发挥重要作用,背后是不同领域科学家们的共同发力,高等学校科研团队就是其中重要一员。我们现在已经有7种由高校联合企业研发的检测产品,通过了国家药监局的审批,并在本次抗疫当中投入临床使用。3月12日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就向格鲁吉亚政府捐赠了新冠病毒核酸检测试剂盒。

武汉大学还研发出了可同时检测10大类40种常见呼吸道病毒的新方法,该方法可以监测病毒的突变。

教育部科技司司长雷朝滋说,在保障我国病毒检测需要的基础上,我们的检测试剂已经走出国门。据不完全统计,清华大学、四川大学、厦门大学、电子科技大学、重庆医科大学等5所高校研发的14种新冠病毒检测试剂获得了欧盟CE认证,正式取得了进入欧盟市场的资质。我们不仅捐赠了一批试剂,还向意大利、英国、荷兰等十余个国家开始供货。

END

经济日报经点科学工作室

记者:敖 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