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千年一道的“一”,可以说是唯一通行之路,也可以说是绝无仅有的千年古道——茶马古道。

“雾起时,我就在你的怀里。这林间充满了湿润的芳香,充满了那不断重现的少年时光。雾散后却已是一生,山空,湖静。”横断山脉的险山恶水之间,云南向西北横上世界屋脊的原野丛林之中,站在中国现存的唯一“活着的”茶马古道——雾里村前,我脑海中一下就想起了席慕容的这首诗。

中国国内所有进藏路线中,只有丙察察在人们的畏惧和向往中成了最后的传说。在2015年国家投入改造资金18.2亿元后,“最危险最难走的进藏线路”丙察线早已改头换面。雾里村就处于丙察线公路对岸,石门关与秋那桶之间,背靠海拔约4500米的碧罗雪山,隔江与高黎贡山相望,村前有怒江水淌过。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不得不佩服给茶马古道起名的人,要知道除了茶马互市,这条路上交易的很大一部分商品还有盐——想象一下叫“盐马之路”?你还能感觉到这其中的诗意吗?其实诗意原本就是不存在的,甚至路原本也是不存在的。自唐宋以来,中原之地与吐蕃及西域各国,有了越来越紧密的贸易交流,与此同时,由于长期的战乱,对马匹药材等物质严重紧缺,而西藏由于地处高原,地理上的差异导致很多农产品的严重不足,特别是藏族人长期食用牛羊肉和高热量的酥油、青稞等,维生素摄入严重不足,身体中积蓄过高的脂肪无法分解,而茶叶恰恰能起到一种很好的中和作用,这或许就是上天的安排,最早期的茶马互市开始了。千百年来,无数的马帮在这条道路上默默穿行,他们驮着茶叶和各种山货,来往于雪域西藏和云南之间。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连接着雾里村的正是我们为之向往的茶马古道。远远望去,在江的对岸,一条人工雕琢出来的小道镶嵌在悬崖峭壁上,就如被人用刀笔在绿色的石板上刻下一条重重的缝隙,古朴苍劲。这条当年马帮由滇入藏的必经险路,至秋那桶翻越碧罗雪山可前往澜沧江边的德钦,与滇藏茶马古道汇合,如今是雾里村人与外界联系的唯一通道。至于这条古道何时开凿,现已无从考证。

我们的车开到三江并流之地的“三桥并存”处停下来,左边的是老桥,中间是新吊桥,最右边的是单孔混凝土大桥。朝红老桥已残破不堪,新桥巍然屹立。要进入雾里村只能过中间的新桥再步入那条千年古道。走走古道,感受一下当年马帮的路,恰恰是我们此行的目的,更是我的盼望。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直到踏上那条路,才感叹那是怎样艰难的一条路。约两公里的这条古道,完全是刀劈斧凿,硬生生地从近乎90度垂直的悬崖壁上开出一条仅可容两人交会的小径,人行其中,如踯躅于巨大的岩石隙缝,下临悬崖,滔滔怒江,奔腾不绝,令人生畏。根据我所了解到的信息,当年人们在岩壁上开凿道路的方法是,先用火烧岩石,再浇上冷水让其爆裂,然后才能凿壁开通。初次走这样的道路,大部分人自然是心惊肉跳。胆子大的却不识危险,总想在碎石山路的边缘走上几步,试试胆量。当地人甚至对我们说,走这样的路时不要大声喧哗,不要喊叫,怕把山上的石头震下来。


山间铃响马帮来

此行途中最为幸运的是,我们遇到了渴望已久的马帮。1400年前的马帮们作别家人,与马匹相伴,赤脚走过人间最为艰险的4000公里。从一个高原到另一个高原,从一座雪山到另一座雪山,将茶叶换成皮货和马匹,勾连云贵与青藏,连接西双版纳与布达拉宫。

回忆那日我所遇见的马帮,马并不高大却健壮,鬃毛油亮,当时我甚至可以感觉到马蹄踏在石头上的力量。马匹还没到,马铃声已经早早地传来。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马帮群中会有一匹马头上戴着漂亮的装饰,红丝缠绕,脖颈上挂着一串铃铛。当人和马在古道上交错之时,照例是我们贴着岩壁,马走在外边,心里会格外地紧张,总觉得那马稍不小心就会踏在崖外一样。但是再看赶马人,悠然自信,轻松的状态让我忘记他们是走在悬崖之上。马渐渐远去,除了听到赶马人偶尔发出的吆喝声,就是那最后消失在山谷间的马铃声。

无数的马帮共同打磨了史诗般的茶马古道,长期在野外风餐露宿的生存方式,赋予了他们浪漫而传奇的色彩,无论刮风下雨或是艳阳高照,路途中唱不完的歌谣和太阳般灿烂的笑脸,形成了茶马古道的与众不同之处,用有血有肉的生命之躯辅就成的道路。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画在青山间”的古村落

当我们穿过悬崖边撬开的“千年一道”,倘若出现了误入油画的错觉,那便是到雾里村了。2004年,田壮壮的纪录片《德拉姆》以马帮行走崎岖艰险的“茶马古道”为线索,讲诉了沿途居民的生活故事,场景就选自这片广袤高远的天籁之地。无论是选址还是建筑的艺术构造,雾里村和奥地利、瑞士、德国的美丽乡间比起来都毫不逊色。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清澈见底的怒江江水裹挟着大片浓密的绿,寂静的茶马古道在它身旁静静地延伸到西藏,一座座高脚木楼轻盈地错落其间。祥和古朴的村落,炊烟升起,狗吠声声,让人不忍心去闯入它的梦境。其实雾里村是秋那桶的一个组,是典型的怒族村寨。雾里村这一名字是驴友们按当地的口音加上诗意的想象起的,本来应该叫“翁里”,意思是“一个像鸟窝的地方”,后来有人叫“雾里”,因其经常云雾缭绕,飘渺迷离,意境超凡,画韵悠悠,所以得名为“雾里村”。现在村子里住有64户人家,现如今还没有公路通车,村子下游建了一座跨怒江悬索桥,桥的另一面还是栈道。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雾里村民的生活,在我们外来人看来可谓清贫,几亩地和几头牲畜就是他们全部的财产,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祥和的面容,古朴的装素……好似电影中的慢镜头,时间在这里轻轻地走,日子慢慢地过。一个美丽而又贫穷的古村落,常人眼中的幸福不一定是他们所想,这里或许没有现代电子设备,住得简陋,但生活中每天晒晒太阳,砍砍柴,养鸡喂猪……也是自得其乐。想来,还是不要轻易去惊动别人的生活。

真的平静,不是避开车马喧嚣,而是在心中修篱种菊。在雾里,我们看不到灯红酒绿,浮躁喧嚣;在雾里,“久在樊笼里”的我们仿佛经由时间隧道,找寻到儿时的自己,似乎真切地听到自己的心跳。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记着怒江边那条千年一道,是为了记住那一刻说不清楚的心境。是庆幸,因为终归在遥远的怒江大峡谷崇山峻岭中还保留着这么一段完整的千年古道,让我们可以走在上面一步步地丈量,去体会当年马帮行走的风雨;是留恋,因为社会的进步总要从原始状态中走出来,靠马帮的时代总会成为历史,那么能不能多留下一些它的影子,时间尽量长点,好让后来的人知道前辈的艰辛和勤劳,知道这西南大地上曾经有过这样的一条古道。

没有人,就没有道路的出现。伫立在雾里村口茶马古道的静止镜头里,孩子走过了,大人走过了,骡子和马也走过了,下一个走过的,会是谁呢?(文、图/王成;原创作品,禁止转载)

滇藏之界的丙擦擦,仅靠一条让人“闻风丧胆”的千年古道出入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