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點此觀看《生命·成長》第二季嚴伯鈞(下)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嚴伯鈞

畢業於香港科技大學

後赴美國布朗大學攻讀物理學博士

組建過室內樂團的專業級業餘小提琴手

開設《西方藝術課》《少年宇宙課》

《如何開發孩子的音樂潛力》等網絡課程

抖音科普大V,擁有百萬粉絲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生命·成長》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01

要做自己生活的主角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2013年,嚴伯鈞從布朗大學退學了,彼時,他正在攻讀理論物理學博士。對於他從常春藤名校退學,很多人非常好奇。


他說,“不在美國繼續讀博士,最根本的原因,就是無法以我想要的方式做我喜歡的學術。其實到今天我還是對學術非常有熱情,但在美國讀書,跟大部分人想象的不一樣。


我心目中的學術的環境,是二十世紀初的時候,量子力學大爆發的時代,但今天可能一去不復返了,那個時候人們做學術還是比較理想主義的。


如今美國的學術界其實功利性是比較強的,導師都有要去申請經費的壓力。為什麼做應用的導師特別賺錢呢?因為可以得到美國軍方、美國自然科學基金等等的資助,比較容易申請到錢,而做純理論的就不太容易申請到錢。


而我又想做純理論,於是就導致我跟的老師沒有錢,所以我就沒有辦法跟他;我後來跟了一個非常有錢的導師,但是研究方向並不是我非常感興趣的。


如果違揹你自己的興趣,說不上痛苦,但沒有活著的感覺,沒有那種‘我是我自己生活的主角’的感覺。


我一直在遵循自己的意願行事,這一點上,我是很幸運的。我的優點是膽子比較大,在人生的幾次重大決定上,我其實都不是那麼理性的,不那麼算計的。”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02

我的家庭教育比較開明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談到兒時的教育,嚴伯鈞說:“我的家庭教育整體來說是比較開明的。我小時候是在蘇州跟外公外婆長大的,沒有一線城市的教育理念那麼先進,老師都喜歡聽話的孩子。


你如果不乖不聽話,老師就會把你家長叫過來。大家最怕叫家長,因為肯定是家長幫著老師一塊批評孩子。


我的家長就不這樣,講一個例子,我當時上寄宿學校,有一次跟小朋友打鬧,老師說我不乖,把我外公叫過去了。我外公一聽,當場就火了——‘這麼小的一件事,我這麼大年紀,這種小事你都管不好要你班主任幹嘛的!’


他是當著我的面講,我頓時就覺得,行了,我贏了,以後老師不會找我麻煩了。”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03

成功的秘密=目標明確+死磕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到高中以後,嚴伯鈞去了省重點,全市最優秀的學生都在他們班上,他一開始是很痛苦的,因為學習成績並沒有很突出,尤其物理特別差!差到什麼程度呢?150分的卷子考40分。


從不及格到通過物理奧賽保送,嚴伯鈞的秘密是什麼?


“我開始學物理的時候覺得‘這個東西怎麼那麼難啊!’我當時特別痛苦——書全看懂了,一做題一道也不會,就這種感覺。


我要非常感謝高中的物理老師,是他鼓勵我搞奧賽。我當時就覺得這老師有點毛病。為什麼呢?竟然鼓勵一個普通物理考試才考40分的小孩搞奧賽。


他說:‘我看你有潛力!你第一次考40分,第二次就考80分,進步的比率達到了100%,我覺得你進步很快!’


當時搞奧賽並不是所有人都能參加的,要進行一次選拔,我本來根本不可能通過那個選拔,是那個老師在選拔之外破格錄取了我。我記得全年級就選了18個,最後一輪就剩3個人,我是最晚進去的,但是留到了最後。


這個過程其實沒有成功的秘訣,就是死磕,破釜沉舟的精神。那可能是我人生中特別有意義的一段時間。如果說,我能夠獲得事業上的成功,或者有任何一些優良品質的話,都是從那段時間獲得的。


能夠堅持到最後的目標感是怎麼來的呢?首先是為了證明自己,我覺得我是一個優秀人才,應該上清華、北大,但是我當時的綜合成績可能是沒希望的。那怎麼辦呢?我們那個時候參加奧賽可以保送名校,但是概率很小,全省大概只有6個名額。我覺得我只有這個出路。”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04

堅持才能看到希望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跟大部分人不同的是,嚴伯鈞很喜歡“刷題”。


他說:“在準備物理奧賽刷題的過程中,我真的感受到了物理的美感——很多題是很巧妙的,當你把這個題做出來以後,你覺得‘不得了!’你一拍大腿——‘太巧妙了!’


很多人問我學習方法,我覺得沒有方法,就是“死磕”! 給你30本書你就是拿去刷,下苦工夫,沒有捷徑。但因為有明確的目標,所以不覺得苦。


我承認有天賦這件事情,但是天賦不挖掘也等於沒有。哪怕下面有石油,不挖也是出不來的。不管你最終有沒有天賦,所有人都應該先去進行挖掘的工作,萬一就有了呢?哪怕到最後沒有,至少你挖掘的水平提升了。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堅持才能看到希望,不是看到希望才堅持。


當然也要有正反饋,但是正反饋的曲線是需要你枯燥一段時間的,通常積累的過程是比你想象的時間要長很多。目標能幫你克服枯燥。一旦你到了正反饋的點,那個反饋是極大極大的!是當你懂得的那個瞬間,你是全部都懂了,就是“頓悟”了。


我還記得那個暑假我們在酒店裡面搞特訓。當時我看“高斯定理”就是搞不明白。為了搞明白,我在酒店大堂裡面來來回回研究一頁紙的正反面,看了三個小時,連續三天。但當你懂的那個moment(時刻),那一個剎那,你是全部都懂了,就是“頓悟”。


學習樂器也是一樣的,當你頓悟了之後,你就不會“不會”了,你就獲得了這個本領。


那個暑假過完之後,我脫胎換骨了,物理學的思維方式在我今後的整個人生當中,都是非常非常重要的。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05

我的終極追求,是“在做”的狀態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我最終肯定還是要回去做學術的。因為我不覺得我是一個能成為作曲家、畫家或者其它門類藝術家的人,我也沒有意願去追尋藝術創作——我只有享受這些藝術作品的衝動。但是在物理學方面,我仍有去做出新的理論,做出新的科學研究的衝動。


所以我對自己的長遠規劃是,甭管是不是能做出什麼東西,但是“在做”這個事情,是我追求的最終狀態。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 長按保存圖片分享朋友圈

“做我自己,隨自己的意願而行事,這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2020年

《生命·成長》系列教育紀錄片第二季

看見生命、看見成長,看見更廣闊的天地

每週四21:00點

準時上線


《生命·覺者》原班人馬

歷時兩年製作,再次誠意出品


此念出品


《生命.成長》系列紀錄片

第二季嘉賓名單


尹燁|華大基因CEO,科普大V

彭凱平|心理學家,清華大學社會科學學院院長

嚴伯鈞|科普作者,“得到”《西方藝術課》講師

田宏傑|兒童心理教育專家

董梅|中央美術學院人文學院副教授

葉遜謙|戲劇教育者、導演

黃仕明|生生不息催眠學院創始人

郝景芳 | 雨果獎《摺疊北京》作者童行學院創始人

約格·迪爾克斯|一行禪師德國正念禪修中心導師

王昱珩(水哥)|《最強大腦》中國戰隊隊長之一

史炎|脫口秀演員,噗哧學院院長

李松蔚|心理學科普大V

林欣浩|作家,著《哲學家們都幹了些什麼》等

傑弗瑞·薩德|“現代醫療催眠之父”米爾頓·艾瑞克森嫡傳大弟子

潘宗光|香港理工大學榮休教授及榮休校長

約翰·貝曼|世界頂級薩提亞家庭治療大師

奧托•夏莫 | U型理論創始人

周芳 | 紀錄片《水下中國》導演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出品 | 此念

排版 | 王啊晶


做我自己,就是我對成功的理解|嚴伯鈞視頻(下)《生命·成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