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办法好!“鸡肋”荒坡高地变身“蟠桃园”

眼下,正值春耕时节,3月13日,在青岛莱西市沽河街道邢家村南的一块高地上,村民正在借助机械栽种桃树苗。“这片260亩荒坡高地,过俩年就将成为个大味美的‘蟠桃园’。”邢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波说。

这个办法好!“鸡肋”荒坡高地变身“蟠桃园”

然而,在一年前,这块地由于地势较高,年年种粮年年歉收,成了村民眼中的“鸡肋”荒坡地。2020年春节一过,邢家村党支部书记王德波在做通村民工作的基础上联系莱西市金鸽岭仙桃家庭农场负责人马志良,把这260亩土地以每亩每年600元的价格流转给对方。

“土地流转以前,一亩地刨去化肥农药机械种子,每年只能收入200—300元,流转后,什么都不用干每年每亩地可以有600元的收入,而且还可以到农场里打工挣钱,一天下来就100元,土地流转对我们老百姓来说真是非常划算。”村民邢振生高兴地说。

这个办法好!“鸡肋”荒坡高地变身“蟠桃园”

王德波又积极联系农业专家,请来专家对这块“鸡肋”地进行考察,得出了适合种植果树的结论,王德波和马志良听从专家的意见选择了金秋红蜜、迎霜红等桃树品种,这些品种有着产量高、个头大、甜度浓、卖相好、抗旱抗虫的优势。3月11日开始,他们就安排人力机械开始种植桃树。

“以往我们8个人,一个多星期才能种100亩桃树,现在用上了机械化种植,5个人2天时间就可以种完这260亩土地。”莱西市金鸽岭仙桃家庭农场负责人马志良介绍说。

这个办法好!“鸡肋”荒坡高地变身“蟠桃园”

由于采用机械化种植,260亩土地仅仅用了2天时间就完成了种植,邢家村还安装了节水滴灌管道,通过这套节水系统,可以达到节水、节肥、省工的目的,同时还能保持土壤结构,改善蜜桃品质、增产增效。预计2年后,这片桃林亩产将达到3000斤左右,数年后高峰产量将达到5000斤左右,通过土地集中化种植管理,每亩地将增收近10000元以上。

邢家村积极探索土地流转模式,创新流转方式,在村民自愿的前提下,探索出土地经营权的新形式、新办法。实行“农场+合作社+农户”的土地流转模式,形成农户和农场双赢的良好局面,通过流转土地,返聘村民在合作社上班,有效解决村民靠天吃饭收入不高、不稳定难题。

(大众日报客户端记者 张晓帆 通讯员 吕文波 王振兵 报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