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

本文旨在剖析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中麦克阿瑟将军的“回家过圣诞节”的总攻势崩溃这一时期的美国

对华政策的失败原因。衡量失败的标准并不是中国的丧失。任何人都不会丧失他从未占有的东西。蒋介石委员长

对中国发生的一切比任何人都要承担更多的责任,因为责任与权力是成正比的,而蒋曾是中国最有权势

的人物。然而,如果用美国的目的、意图、利益衡量其政策,那么美国的政策是失败的。在抗日战争

中,国民党中国曾是美国的盟友;在朝鲜战场上,共产党中国打败了美国军队,并且作为强国出现在世

界上

着手分析的途径之一就是视外交政策为假设、目的与手段的完整结构。然后从两个角度剖析这一结构:

构成外交政策的各种各样的因素;及假设和现实的一致性的程度之间的相互联系和不平衡。

不平衡的第一个方面在至 1947 年止的美国政策中极为清楚地显示出来,而第二个方面则于 1947 年至

1950 年 6 月这一时期赫然耸现。不愿诉诸武力和维护理想主义的目标是美国的中国政策的组成部分。

正是这两点使中国成为让美国陷入窘境的难题,迫使美国选择了在远东由进到退的道路;正是这两点使

美国毫无争取不断胜利的机会,相反地却扩大了美国最终失败的结果。也正是这两点构成了美国幻想的

根源,她曾相信,国民党统治下的中国将成为一个大国,国共两党将建立联合政府,共产党中国不会对

美国构成严重威胁。我们这样简要的解释听起来是非常明确的,但是分析的严密性要求我们还要进一步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

讲到中国,美国人就分成两类,一类患了神经病,另一类则患了精神病。只有为数极少的、其声音小得

几乎听不见的少数人敢于以冷静的客观态度正视这个历史事实。这样做意味着正视我们自己,揭示我们

判断的错误和行动的失误,因而发现,“丧失中国”的原因既不是疏忽大意,也不是一伙可以指认的替罪

羊的叛国行为,而是我们自己,是那些表达了政府意向和民众意愿的政策。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

1.理想和利益的汇合

1899 年 9 月,美国国务卿海约翰向德国、俄国、英国、日本、意大利、法国发送了关于对华门户开放

政策的声明〔1〕。声明要求各国正式保证对它在中国的势力范围或租借地内的通商口岸、投资事业、

通商关税不得加以干涉,在支付码头税和铁路运输费方面准予各国商人以均等的待遇。在 1900年 7 月

义和团运动期间,海约翰向各国表示:“美利坚合众国政府的政策是为给中国带来长期的安全与和平,

为维护中国的领土与主权的完整,为保护一切由条约和国际法所授予友好各国的权利,为世界各国捍卫

与整个中华帝国平等公正地通商的原则而寻求一种解决方法。”这样,在美国与中国缔结的第一个条约

——1844 年的望厦条约中规定的“最惠国”待遇条款里所暗示的各国贸易机会均等的原则,以适用于当

时局势的形式再次表现出来。第二次政策性的声明使美国迄今为止维护中国领土与主权完整的不可捉摸

的意图变成了指导性的原则。望厦条约与门户开放政策公开地正式解释了美国在以后的五十年中间断性

地、并不是十分有效地遵循的两个目标。随着时间的流逝,美国越来越多地卷入中国的事务,并使得这

两个原则有了愈来愈多的具体含意。美国卷入中国的原因与门户开放政策具体化的原因并不难寻找。美

国的理想、感情、利益在这两个原则上完美地汇合为一体。要求平等的贸易机会和反对垄断的传统早在

美国革命以前就存在了。尊重中国主权完整的原则表达了美国反对帝国主义、殖民主义的立场,和她同

情受压迫人民的态度。正如泰勒·丹尼特所说:“(门户开放)政策与美国的独立宣言一样古老。”或如沃

尔特·李普曼所说:“门户开放政策是美国生活方式输出的缩写。”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

美国生活方式的输出还有另外一个方面,就是美国自然愿意看到共和、民主的政体在中国建立并繁荣。威尔逊总统在欢呼中国 1911 年至 1912 年的革命时宣告:“我们这一代最有意义的事件,如果说它不是最重大的事件的话,是正在觉醒的中国人民意识到他们在一个自由的政府下所享有的各种可能。美国人民对此抱有深厚的同情心。”美国从未来的憧憬中得到极大的激励:一个具有古老文明的大国将变成一个现代的、民主的、基督教的国家并追随美国的领导。对美国的道德标准在中国产生影响所抱有的自豪感和对中国的进步所怀有的希望培养了一种对中国慈善的感情和同情的态度,一种深切地关心她的繁荣昌盛和与她的友谊的态度。在威尔逊总统代表美国承认中华民国之后不久,在给一位美国驻华领事的信中写道:“他们(中国人)将美国看作是他们的朋友,在他们面临的伟大任务中以美国为他们的典范,这的确使我感到十分自豪。”他表示希望美国在未来将会有许多机会“表明她对中国的诚挚的友谊”。在满洲里事件(中东铁路事件——译者)之后,国务卿史汀生在阐述他主张对日本采取强硬政策的原因时写道:“美国在发展与中国的友谊方面有一个很好的开端。当中国极需帮助时,如果我们对她置之不顾,那么这将是最愚蠢的鼠目寸光。”门户开放政策看起来最有效地、最令人满意地体现了美国的理想与感情和中国的富强与利益。正是这些崇高的想象力和感情变成美国对华政策的根本动力。同时,这两项原则似乎也促进了美国实际的和想象


美国在中国的失败——从珍珠港事件到朝鲜战争

2.不诉诸武力的外交政策

尽管在这些原则上,美国的理想与自身利益融合为一体,但是她从未试图动用国家的军事力量来实现这些原则。她主要通过发送外交照会,发表正式声明,或要求各国签署书面协议的形式使这些原则被接受。美国赞同这些言过其实的原则实际上意味着她所追随的有限的直接目标,就是保存中国残缺不全的领土主权完整。并不时地给她一定的支持。即使是这种有限的直接目标也不能通过武力实现。在 1941 年以前的每一个重大事件上,美国都制订了原则,但是她却没有使用必要的手段使这些原则付诸实施。美国在远东所有重大的行动都反映了这一特征。如从门户开放政策的声明和国务卿海约翰的通告开始,到西奥多·罗斯福极力保持满洲中立,国务卿菲兰德·C·诺克斯试图使满洲铁路中立,威尔逊总统在巴黎和会上代表中国所作的辩论,史汀生的不承认主义,还有国务卿科德尔·赫尔不计其数的声明、照会和备忘录,最后直到对日本实行全面的石油禁运,莫不是如此。九国公约似乎是个例外,因为,用 A·惠特尼·格里斯沃尔德的话来说,这一条约“是美国为维护中国的领土完整所作的最有力、最全面的努力。美国认为,一切都将取决于这一点,她试图使对中国的门户开放政策成为持久的国际法原则……”。但是,尽管如此,让我们再次引用格里斯沃尔德的话:这一条约“与其说它是一个集体安全条约,不如说它是自我克制的法令。条约的唯一的约束力是各签署国的诚意”


剩下的后面再写,作者不想写了哈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