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這幾年,我陸陸續續拍攝了不少大荔縣農村即將逝去,遺留下的土門和農耕用的碾子,它是人們過去留下的歷史寫照,真的難以忘懷,代表了一個時代的生活和文化,而更多是勾起鄉愁。

土門過去在農村,到處都可見到,它是農村生活貧困時期,群眾居家院落一種以土牆為依託,參照窯洞建築結構,掏出的供人群進出的窄門,各具特色的土門成了當年家家戶戶"門當戶對"幾乎一個樣子的土門,確還有一番鄉韻鄉愁的味道。它的建造一是經濟,基本不需要更多的建設費用;二是易行,就地取材做起容易;三是宜居,嚴實合縫比較安全。隨著經濟發達,土門漸漸退出歷史舞臺,已成為抹不去、一種不得不接受的進步鄉愁,從土門的變遷也看到的社會的飛速發展,

碾子是過去農村生活必不可少一種工具,碾子和石磨也不知已經流傳了多少年,它由是碾臺、碾盤、碾滾和碾架組成,多以人推或畜拉,碾盤和碾滾上分別鑿刻著很有規則的紋理,是增加碾制糧食時的摩擦力,通過碾滾子在碾盤上的滾動達到碾軋加工糧食作物的目的,如今已被機械代替,農村遺留的碾子如今也是一種農耕文化,成為人們對過去那種生活的鄉愁和念想了。

《籬笆女人和狗》主題曲裡面就唱有“碾子是碾子,缸是缸喲,爹是爹來娘是娘……”更能勾起對那時的回憶。記得60年代“標準低”,時代,碾子非常紅火,快到春節,沒有一點過年的糧食,父親偷偷摸摸花了5塊錢在“黑市”上買了點小麥,上才不到12歲的的我,東找西跑,才在縣城的背巷找到碾子,你要知道,人推碾子可不是個好活,在那,吃的不飽,營養不行,推上一個上午的磨,不知轉了多少個圈圈,頭昏腦脹,總算磨下過年的白麵,這種感受只有我們知道,就這樣蒸白膜包餃子,在正月初一,吃罷餃子就下地的時代,過了一個“革命化”的春節。

後來有了最先進的就是“水打磨”,人們利用縣城東的一條排鹼渠流過來的水,打動安裝的磨盤,代替了驢拉碾子和人推,在後來,隨著改革的春風,家中承包了土地,兩年時間擺脫了無糧食吃的狀況,碾子也被電動的和機械化代替,再也不用推磨子了。碾子給我留下深刻的印象,我們生活在那個年代的農村人,石碾子成了農村每日都離不開的生活工具,不管春夏秋冬,還是嚴寒酷暑,石碾子就這樣不停地推著轉著,轉的是艱辛和時代的坎坷命運,如今,每到哪裡,見到碾子和石磨,不由得總想拍下來,留作一種記憶吧。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李世居/慢慢逝去的“土門”和“碾子”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