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身体发肤,受之父母,这件事在我国坚持了几千年,但是在满清入关后,开始了留头不留发,留发不留头。

满清初期的辫子,还不是如今影视剧上面看到的那样,而是金钱鼠尾辫,后来才慢慢变成了大辫子。

满清末期,剃掉辫子意味着要造反,不过这能阻拦学生么?自然是不能。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一、第一批剪辫子的人,留学生

第一批剪辫子的人,是留学生,只不过他们剪辫子,大多都不是因为觉得自己中国人的身份丢人,只是因为常被嘲笑。

当时中国留学生出国后被嘲笑的程度,是最严重的,毕竟,在能够留学的国家中,满清是最弱的,名气也是最大的。

国外的审美,几乎都是被希腊化的。古时候希腊是唯一一个男子留短发的地区,所以希腊就将男子留长发的地区,当做未开化的蛮族。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这个传统,从古希腊一直延续到了如今,所以,当时中国男留学生脑袋上的大长辫子,就被外国人误解了,认为这是一种未开化的表现。

这一点,从辜鸿铭的身上就能看得出来。

辜鸿铭精通九种语言,获得了13个博士学位。无论任何时期、任何国家这样的人,都是真正的天才。

但就是这么天才的辜鸿铭,却也被嘲笑过未开化。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当时,辜鸿铭在德国留学,有几个德国青年就在嘲笑他的辫子,说他看不懂德文还装懂,报纸都拿反了。

辜鸿铭自然是懂德文的,只是当时他在发呆,没有看报纸而已。所以,辜鸿铭和对方搭话,说自己不是不懂,只是正着读太简单,随后真就倒着看报纸,还读了出来。

面对嘲笑,辜鸿铭能够凭借着自己的学识反击回去,但是更多的留学生,是没有这个能力的,他们能够想到的最好办法,就是入乡随俗。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所以,这些留学生是我国最早的一批剪掉辫子的人。当时的满清政府也能够理解他们,只是告诉他们,回国要装上条假辫子。

二、有一就有二,国内的学生也开始效仿

最初,只有少数留学生回国,所以,留学生们都非常听话地在脑袋上带了一条假辫子,毕竟入乡随俗,回乡同样也要随俗。

可是,回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人一多,就要闹事。

已经留短发的留学生们,开始受不了这种掩耳盗铃的行为。他们的审美已经改变了,装假辫子,实在不舒服。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要知道,满清之所以不留长发,而是采用金钱鼠尾辫,就是因为难打理,而且容易长虱子。

皇帝都不注重个人卫生,下面的百姓,自然也有样学样,所以,当时国内勤洗澡这件事,只有几个人能够做到,大多人都很久才洗一次头发。

就不爱干净这件事,就很让这群留学生厌烦辫子了。而当时回国的留学生越来越多,这些人还大多都是集中居住的。所以,在留学生的宿舍,人们就不戴辫子了。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久而久之,就形成了习惯,管理人员也当没看见。

真正的改变,是一个留学生在上学的时候,忘记带辫子。

留学生回国,并不是直接就职,还要集中学习一段时间。那个忘记戴辫子的留学生,当时急得团团转,但还是硬着头皮去上课了,但是官员却没有管。

久而久之,留学生们就都不戴辫子了去上课了,甚至连带个帽子遮掩一下都不愿意。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这些人行为的改变,也慢慢改变了国内学生的思想。他们准备和留学生们学习一下,就也把辫子剃掉了。

三、从抓到就杀头,变成了扣点学分了事

国内学生也和留学生一样,经历了从戴假辫子,一直到连遮掩一下都不愿意的过程,但其实国内学生的原因更有道理。

清末时期,我国用民不聊生来形容,毫不为过,不过,当时国家手里还有点钱,否则慈禧也不可能挥霍那么多。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但国家有钱,不代表百姓有钱,当时社会贫富阶层分化特别严重,寒门子弟连负担学费都非常吃力,就更不用说日常的生活了。当时还没有兼职的说法,学生几乎创造不了任何收入。

于是,不少学生就把自己剪下来的辫子,卖到假发店,来获取一点微不足道的收入。然后,自己再做一个假辫子,当然不是用头发,而是用黑色的布条。

清末学生纷纷剪辫子,拿到假发店卖钱,学堂:学生剪辫就扣分数

其实,这件事督办也是心知肚明,但他也比较理解这些学生,也就不上报了,毕竟,当时的满清朝廷,哪有心思管这些小事情呢?

于是,在上头大力吹鼓剪掉辫子杀头的情况下,真正的学生剪了辫子,只是扣一点学分,以示惩戒。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