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理念,侈談改革


失去理念,侈談改革



中國國民黨在年初大選中潰敗,吳敦義主席辭職以示負責。三月初黨主席補選,雖然投票率不到四成,但是青壯派的“立法委員”江啟臣以壓倒性的票數,打敗資歷較為完整的郝龍斌。江啟臣不到五十歲,是國民黨有史以來最年輕的黨主席,許多年來國民黨內青壯世代不斷呼喊的“世代交替”已然成真;但是年輕化的國民黨就令人看到希望嗎?答案似乎沒有那麼樂觀。事實上,從青壯派的思維邏輯和江啟臣在競選黨主席的政見,反而可以肯定的是:國民黨年輕世代和現在的領導者,並沒有抓住失敗的真正原因。

首先,先談年輕化問題。沒有及早進行“世代交替”,真的是國民黨這次敗選的原因嗎?當然不是,否則才一年多前的“九合一”選舉,國民黨在二十二個縣市中狂贏十五席地方首長,又是什麼原因?那時候的國民黨,領導階層的年齡結構和今年大選時一模一樣,所以“笨蛋,問題不在年紀”(套用美國前總統克林頓的一句話)。

民主選舉只有一個邏輯:誰票多,誰贏;年紀不是關鍵。去年國民黨內“立法委員”初選時,有兩位青壯派臺北市議員,分別挑戰爭取連任的費鴻泰和賴士葆,結果都敗下陣來,後來費和賴兩人也都在大選中擊敗民進黨對手,連任成功。費和賴的年紀都超過六十五歲,那兩位青壯派的黨內挑戰者顯然不能說:“你們年紀大了,不要選;為了世代交替,讓我們選。”因為這種說法完全違反民主政治的遊戲規則。在自由民主體制中,只要合乎“公民”的法律資格,誰都可以參選,因為參政權是公民的基本權利。所以與其怪罪國民黨的掌權者年紀偏高,不如責怪國民黨內的年輕人:為什麼你們的實力如此不足?

民主選舉的勝敗,關鍵在於候選人的總體實力,這包括候選人的個人特色以及內外環境因素等,而年紀通常是非常次要的問題。以美國今年的大選為例,民主黨的總統初選,從今年2月3日在愛荷華州拉開大幕,除了年僅38歲的印第安納州南本德市長布蒂吉格拔得頭籌之外,接下來的勝利者不是1941年出生的佛蒙特州參議員桑德斯,就是1942年生人的前副總統拜登。從目前態勢來看,今年十一月的美國總統大選,主要的競爭對手應該是78歲的拜登對決74歲競選連任的特朗普,最後剩下兩位老人角逐大位,但是有人質疑過民主黨或共和黨沒有世代交替嗎?所以不論從理論或實務上,民主政治的考慮只有“誰會勝選”,而沒有“誰比較年輕”;因此用“世代交替”看待問題的人,是對民主政治的本質理解不清。在民主政治的邏輯中,“世代交替”是一個內在矛盾詞(oxymoron)。

失去理念,侈談改革

在美國,即便出現78歲的拜登對決74歲的特朗普的局面,也無人質疑其年長。


當然,不可否認的是,江啟臣在國民黨主席補選中勝過郝龍斌,最大的因素就是年紀,他比郝龍斌足足小了二十歲。然而如果進一步分析就會發現,那是因為他們兩個人除了年齡差別相當明顯之外,其它因素、尤其是個人特質方面都不突出;再加上青壯派一再強調國民黨需要“世代交替”,郝龍斌在這方面的論述卻缺乏說服力,因此多數黨員在沒有明顯偏好的狀況下,江啟臣的“年齡”才成了決勝點。然而如果江啟臣等青壯派就此認為,“年齡”真的是國民黨失敗的原因,這顯然是把錯了脈、開錯了藥方,用這樣的思維經營國民黨,國民黨的體質要獲得改善,恐怕是緣木求魚。

其次,江啟臣的政治理念。江啟臣在主席補選時一共提出五大政見:組織扁平化、溝通網絡化、服務數字化、經營在地化、視野國際化。從政見內容來看,只有技術面而沒有理念,以軍事術語表述,即只有戰術而沒有戰略。如果拿這五點作為“民進黨”的主席競選政見,也完全不會有違和感;換句話說,這樣的政見適合當一個技術官僚而不是領導者,更不用說一個政黨的領導人。不論哪一種階層的領導人,除了強調領導技術之外,必須對他所要帶領的人提出願景(vision),告訴他們要將他們帶往何處,使被領導的人看到未來的希望,這就是理念、理想。

至於一個政黨領導人,不只要有理念和理想,更重要的是,他必須提出和這個政黨一脈相傳的核心理念和理想,否則這個政黨將失去傳承、也失去政黨認同(identity)。如果僅從江啟臣的政見來看,沒有人可以辨識這是參選“中國國民黨主席”的政見,因為裡面完全沒有可以看到特屬於“中國國民黨”的精神元素。以“九二共識”為例,長期以來,“九二共識”是國民黨兩岸政策的指導方針,是分辨國民黨和非國民黨支持者最好的方式。江啟臣在3月9日的就職演說中,並沒有提到“九二共識”,僅僅表示,現階段國民黨最重要的是自身的改革再造,先贏得臺灣社會的信任,才有意義談如何拉近兩岸共識。

失去理念,侈談改革

“九二共識”是國民黨兩岸政策的指導方針,是分辨國民黨和非國民黨支持者最好的方式。


江啟臣對“九二共識”的說法隱涵的意義是:選票第一,兩岸共識第二。一切以勝選為考慮,不惜撕掉所有的標籤,即使代表國民黨存在價值的創黨理念,或者政策面的“九二共識”,也不例外。這彷佛又回到金溥聰擔任國民黨秘書長時期,“黨是選舉機器”的觀念。這樣的理念乍看之下非常務實,因為任何政黨如果沒有贏得政權,所有的理想都是空談;但是如果深入分析,把國民黨變成“選舉機器”的說法,其實缺少智慧。

“選舉機器”就是隻為選票而存在,但是一部丟掉理念和理想的“選舉機器”如何有效運作?以溝通網絡化、服務數字化為例,江啟臣這兩項政策確實可以增進溝通的效能,以及服務的便捷,但是這樣的作法民進黨不會嗎?如果民進黨在數字化和網絡經營上不輸國民黨,國民黨如何靠這兩招吸引選票?簡單地說:國民黨要選票,民進黨也要,憑什麼選民會把票投給國民黨?

大選過後,國民黨內就有人提出“不要九二共識”的說法,但是如果只為了勝選,連政黨的一貫政策理念都可以拋棄,這樣的政黨完全失去存在的價值,所以主張“不要九二共識”的人,乾脆直接加入民進黨。事實上,任何政黨一定要有自己的價值理念和理想,就像孫中山提出的三民主義,因為一個負責任的政黨一定要清楚告訴人民:我們這個黨希望把人民帶到哪裡去。而人民則是因為被這些理念或理想打動,所以投出他們手中的票。因此政黨要發展,必須靠可以和其它政黨明顯區隔的理念和理想,透過這些信念來說服群眾;也就是說,先有理念,才有選票。

國民黨在野這些年來最常喊的口號就是“團結”“改革”,但是以政黨成員如果是利益結合,絕對不可能產生真正的團結,只有基於理念而結合才經得起現實失敗的摧折,而仍然團結一心。同樣的,沒有理念的“改革”,也可能越改越差。現在最令人擔心的是,國民黨內部有不少人提出的改革方向,說穿了就是拿香跟拜(向民進黨學習)、放棄自己的神主牌,這不是有價值的政黨所當為,而是“投機政客”的表現。如果江啟臣只在行政技術層面改善,讓政客思維當道,揚棄國民黨曾經堅守的價值和理想,國民黨將失去動人的元素,這樣的政黨想要東山再起,無異痴人說夢!

(作者系臺大哲學系兼任教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