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南京是我国四大古都之一,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十个朝代曾相继建都于此,可谓盛极一时,然而世事更迭、国运流转,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伴随着朝代兴亡,南京城也历尽沧桑,东吴孙权的太初宫、南朝陈后主的台城、明初的紫禁城大都随着政权的覆灭烟消云散。如今除去那些断壁残垣,古冢丘荒,真正能体现南京故都风貌的,就要数民国建筑了。南京现存的民国遗迹有1000多处,中西合璧的建筑群、巍峨壮观的伟人陵、秀丽苍翠的林荫道,诉说着民国风华、百年盛衰。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总统府旧址。

朱自清在《南京》一文中写到:“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时代侵蚀的痕迹,你可以揣摩,你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

国父为何要定都南京

国父孙中山是无意中翻看一张美国报纸时,得知了辛亥革命成功的消息,当时他正在美国丹佛一家餐馆里打工。此前孙中山一直在海外宣传革命、四处筹款,依靠募集到的大笔捐款,他先后领导了“黄冈”、“镇南关”、“黄花岗”等十次起义。早在1897年,孙中山就对起义成功后的定都问题有过考虑,他在与好友宫崎滔天的谈话提出“一都四京”之说,一都即武汉,四京即西京重庆、东京江宁、南京广州、北京顺天。可见孙中山关于首都的第一选择应是武昌,这与当时的革命形势有关。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创立中华民国的那些人。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爆发,各省纷纷响应,11月7日,湖北都督府通电全国,邀请己脱离清王朝的省份派出全权代表赴武昌设立临时政府。然而此时清军屯兵江北,虎视江南,汉阳失守,武昌吃紧,湖北军事形势极为严峻。而与此同时,传来了江浙联军于12月2日攻克东南重镇南京的消息,各省代表精神为之一振,在武昌立即开会作出决定,将临时政府设在南京。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南京手绘全图主城区部分。

1911年12月25日孙中山从国外回来时,看到如此新形势,就放弃了最初将首都设在武昌的考虑。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正式成立,孙中山在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从此南京成为中华民国政府的政治、经济和文化中心。一个月后清帝退位,首都问题再次成为南北方争论的焦点。在当时的中国,就出现了两个中心并存的局面:一个是清王朝在北京的政治中心,一个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党人在南京的政治中心。孙中山支持将首都设在南京,目的是将袁世凯调出封建专制势力强大的北京,在南京可以将其控制在革命力量的监督和掌握之下。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总统府西院的孙中山临时总统办公室。

如今坐落在总统府西院的孙中山临时总统办公室还保留着当年的原貌,一张办公桌,一个书橱和一对沙发,陈设仅此而已。梅雨季节的风从敞开的窗子吹进来,一切都显得简单却生机勃勃,墙上挂着他亲笔手书的“奋斗”二字,成为国父一生的精神写照。就是在这间极其普通的房子里,孙中山宣告了清朝统治的覆灭,签发了许多重要的民主政令。陈旧的世界一夜间土崩瓦解,新生的民国在风雨后踯躅前行。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孙中山临时总统办公室。

孙中山在清帝逊位后便辞去了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的职务,在任未满三个月,还来不及对南京的城建作出规划。1912年4月,迫于压力的革命党人作出重大让步,临时政府迁往北京,北京的政治中心地位从1912年一直维持到1927年。


一份雄心勃勃的首都计划

1927年,国民党发动了推翻北方政权、扫除军阀割据并统一全国的北伐战争,随着北伐的节节胜利,国民政府于4月18日正式还都南京。南京人口迅速从36万骤增至50万,这使得首都建设迫在眉睫。同年10月,中华民国进入训政时期,提出“训政肇端,首重建设,矧在首都,四方是则。”1928年11月1日,南京国都设计技术专员办事处成立。林逸民任处长,顾问为来自美国的亨利·墨菲与古力治,主要负责具体规划工作。南京迎来了自六朝、南唐、明初以来的第四次建设高潮,奠定了南京现代城市发展的良好基础。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1928年的南京地图,当时首都计划还没有实施,可以看到城北和城东的大片荒地,民居大都集中在秦淮河附近。

如今在南京博物馆里,我们可以看到一张名为《首都规划总图》的手稿,制定者为美国设计师墨菲和中国建筑师吕彦直。在这张八十多年前的规划图上,中世纪的古都第一次有了现代意义上的功能分区。城市布局沿同心圆式渐次展开,中央行政区、工业区、住宅区、商业区、文教区、公园等区域环状分布,林荫大道、环城大道、道路环岛、街心广场点缀其间。规划中,中山门外紫金山南麓为中央政治区;傅厚岗一带为市级行政区;长江两岸及下关港口为工业区;主干道两侧和明故宫、新街口一带为商业区;鼓楼、五台山一带为文教区;山西路一带为新住宅区。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参与制定规划的中国设计师吕彦直,也是中山陵的设计者。

这是一份雄心勃勃的规划蓝图,规划的中央行政区面积超过了美国国会山,而城市主干线中山大道的长度也超过了当时号称世界第一长街的纽约第五大道。蓝图新建筑的形式作了明确规定:以“中国固有之形式”,发扬“吾国美术之优点”为的原则,政治建筑当突出古代宫殿优点,商业建筑也要具备中国特色。1928年8月,南京第一条柏油马路中山大道的动土,标志着《首都计划》正式开始实施。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首都计划》的分区示意图。

1928年筑燕子矶马路;1929年筑黄浦路、中山门马路、环湖路、中山路、朱雀路、中正路(今中山南路);1930年筑太平门路、热河路;1931年筑上元路、山西路、白下路、太平路、玄武湖路;1932年筑汉中路、中华路、雨花路;1933年筑考院路;1934年筑江边马路、国府东箭道马路、云南路、建康路、中央路。这些干道最宽路幅达40米,特别是以中山大道为代表的宽阔林荫道与沿途众多形形色色的近代建筑,形成今天南京旧城的总体格局。截至抗日战争前夕,南京的城市格局有了明显改变,初步呈现出现代风格,城市人口增至百万以上,成为当时中国最漂亮、整洁而且精心规划的城市。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首都计划》文本。

在道路名称的设定上,城北道路以山西、湖南、察哈尔等省名命名;城中道路以北平、上海、广州等大城市命名;而城南道路则以南京旧称命名。东西向用南京的历朝旧称:建康、集庆、金陵、白下、建邺、升州、秣陵;南北向择取清溪、上元、太平、洪武、莫愁、朱雀、凤游。相比后来的城市建设,首都计划自开展之初就蒙上了浓重的怀旧色彩,进而拥有了一个美学上的称谓:民国气质。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中山北路附近的行道树法国梧桐。

南京中山路的营造,一场葬礼带来的城市主干道

漫步中山路,印象最深的就是头顶上那些遮天蔽日、交相抱握的梧桐树了。这些大树很多都身经战火和时局变迁,成为南京百年沧桑的见证。然而近年随着道路的拓宽和地铁的修建,这些梧桐树正在急剧减少,实在是件令人痛心的事情。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南京市长刘纪文。

中山路起自下关的中山码头,终结于紫金山南麓。这是国民政府1927年还都南京后修建的城市主干道,主持修建的是南京第一任市长刘纪文。1925年3月12日,国父孙中山在北京病逝,遗愿是归葬南京紫金山麓。为此国民党在紫金山圈地8万平方米修建中山陵,年轻的设计师吕彦直设计施工,中山陵主体建筑采用了中式大屋顶和西方石头建筑结合的风格,天蓝色的琉璃与两旁的雪松融为一体,是民国建筑中的精品。1929年春天,中山陵主体完工,为了迎接国父灵柩下葬,一条连接码头与中山陵的道路必须提前完工,这是“奉安大典”的配套工程。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竣工不久的中山陵,还可以看出平面呈钟型,现在树木茂盛了,形状就挡住了。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肃穆的中山陵。

此前的南京只有张之洞在1894年修建的一条石板路,仅能通行人力车和马车。新市长刘纪文上任之初就抓住孙中山奉安大典的机会,修筑迎榇大道。施工期间,他由于拆迁问题引起各方不满,市民请愿团静坐示威此起彼伏。于是刘纪文率先拿坐落在新街口的蒋介石府邸开刀,他亲自前往蒋宅谈判,几番较量后终于说服了蒋介石,将房子拆掉一半来修建路,这样老百姓也就同意了拆迁的决定。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挹江门原为连接下关码头的单孔门洞,修中山路时扩建为三孔,挹江门三字为戴季陶所书。

在刘纪文雷厉风行的主持下,这条全长12公里、宽40米、沥青路面的中山大道,仅仅用时九个月就全线贯通。中山大道竣工后,刘纪文又从上海法租界购得数千株悬铃木种植在两旁,成为南京第一批行道树。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南京新街口老照片。

新街口是南京著名的商业中心,而在1929年之前只是一片冷清的旧街区,沿街房屋后面还有不少空地及池塘。中山路的建设彻底改变了这里的风貌,宽达40余米的干道在此交汇形成环形广场。之后四周相继建成了国货银行、浙江兴业银行、交通银行、中央商场、大华大戏院、新都大戏院、福昌饭店等众多设施,一跃成为新的商业中心。如今的新街口早已被金陵饭店、南京新百、南京金融中心这几栋摩天大楼所环绕,昔日的民国建筑已显得低矮陈旧,唯有几经变迁的孙中山塑像依然屹立在道路中央,继续守望着这座城市。

探访南京的民国建筑(1)·凝结着光荣与梦想的《首都计划》

河蚌绘·陵园路。

中山路原貌保留最好的是从中山门通往紫金山一段,九十年间的历次道路改造都绕开了这里。平日间道路上车流不多,法国梧桐环抱的绿色隧道望不到尽头。徜徉其间,民国典雅内敛的气质扑面而来。正如刘纪文在中山大道动工时说过的那样:“这个城市已不是水泥森林,它将成为一件艺术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