貴州黔北農民與“朝天椒”、商販的故事(中)

閱讀前請點關注_謝謝!

歷來,農民要把自家的農產品賣出手去都要經過商販的轉手,而商販也靠此倒賣來賺取利潤,這是幾千年來恆古不的現實。有人說現在的電商可以改變這一切,讓農民的農產品直接到消費者手裡。其實這都不是正宗農民所講出來的話,我可以直接的告訴你,如果有足夠的產品和能力,不用讓商販來賺差價就把自己的農產品賣到消費者手裡的人,那他不一定會是農民。

貴州黔北農民與“朝天椒”、商販的故事(中)

上圖為貴州黔北農民進行春耕種植

對於以前的農民來說,商販在信息不發達年代是極其重要的。從一九九五年黔北農民開始大面積種植朝天椒開始,所有人的希望都寄託在商販身上。那麼當時的商販就很容易嗎?其實不然,特別是當時本地的小商販,它們付出的並不比農民少。

曾經,黔北小鎮新站鎮鎮上的太白火車站是鎮上商販以及外地商販物流的必經之地。不管是農村種植的朝天椒,還是其它水果、雞鴨、藥材,從這裡搭火車運出去是最經濟省時的唯一選擇。

鎮上的火車站是曾經川黔線鐵路上的一個小站,它以李白的字號來命名的,所以叫太白火車站。由於此站上通遵義、貴陽,下通重慶、四川,每天中午固定有上下各一趟列車停靠,所以中午前後就是各路人馬彙集一地的地方。

在當地朝天椒大量上市的時候,商販們會在每天十一點前把收購的辣椒運到火車站。火車站建在離集市差不多兩里路的半山腰上,從站臺到山腳下的國道只有一條兩米半寬的陡坡路,下完那一段坡路還要過一座窄橋。由於路窄坡陡,稍微大點的車輛無法通行,所有要運到站內的貨物就只能用板車拉上去。

貴州黔北農民與“朝天椒”、商販的故事(中)

以前用來拉貨的板車

那個時候,在鎮上拉板車吃飯的人還不少,它們都是身強力壯。板車都是清一色的兩個輪子,上面是用木板做的貨箱,在貨箱後面的屁股下還釘有一個廢輪胎用來剎車,板車的前面則是左右各一條扶手和跨在肩上的拉帶。

當拉板車車伕接了一車商販需要運到火車站的貨後,商販就一起和車伕裝貨。當貨裝好後,板車車伕就在前面拉,貨主則連同自己再請上兩人在後面推。到了下坡路,只見板車車伕全身騰起,兩隻手掉在扶手上,後面的輪胎早也觸地發出“擦擦擦”的摩擦聲。此時的車伕和貨主趕緊吆喝到:前面的人快讓開。在上坡時,板車車伕在前面用力拉,其他人則在後面使勁推,只見所有人嘴裡都默契的吆喝著:嘿唑!呀唑!

當板車拉到了火車站內,所有人都鬆了一口氣,車伕也就可以獲得三塊錢左右的報酬。在大家下完板車上的貨後,接下來就是等著火車的到來。站內停靠的唯一一趟火車到現在已經改名為5629次列車。曾經,從這裡去重慶在七塊錢左右,去遵義五塊錢左右,做生意的人帶貨較多則要買補上貨票。

火車一進站,隨板車送貨的人又得忙碌起來。當火車打開車門下完乘客以後,商販和其它一起推板車的人就拼了命爭分奪秒地往車廂裡搬貨,有時其它需要上車的乘客見狀就趕緊自覺躲開這節車廂,或者是直接就從車廂爬了進去。在火車短暫的停留後,汽笛聲再次響起,所有要上車的人與貨都在車上,送行的人就目送著火車離去,商販就基本上算完成了這一單的生意的一大半了。

貴州黔北農民與“朝天椒”、商販的故事(中)

新站鎮上的太白火車站

在火車經過數小時的運行後就到了最終的終點站:遵義或者重慶。到站後的貨就不用太著急搬下車了,因為是終點,火車就不用再次開動,商販只要再花錢租臺車運到批發市場去銷售即可。只是大城市的批發市場也是需要半夜三更就進場,特別是像批發朝天椒這樣的新鮮蔬菜。等到第二天天亮以後,運氣好的話,辣椒基本上都會走完,如果沒有,那就只能虧本甩賣脫手了。

我是農民,曾經也做過幾單這樣倒賣的生意,不單是我,我們當地大部分人曾經也嘗試過,大家都知道做農民不易,要做這樣的商販更是不好當。勞累與熬夜是常態,賺錢與否只能自己去把握,不管是販賣朝天椒還是其它水果、藥材,最終都不可能讓人一下子就能發大財。

注:本文分上、中、下三集,由“家是故鄉濃”根據早期真實故事所寫。

歡迎大家關注、留言,下集再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