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康公之十九年,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

”,從齊桓公十四年,陳公子奔齊,到齊太公田和取代姜姓而有齊國,歷經田氏八代家主不懈努力終於成為現實。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陳公子完即田完

但隨之而來的疑問是,田氏既然已經取代姜姓齊國,為何仍以“齊”為國號?“歷史倪說”認為,田氏齊國鑲嵌戰國曆史上,且已經遠去,確切原因無法得知,僅能從歷史記載中尋找一些蛛絲馬跡。

一、“齊人”深入人心,避免“國別”變更

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景公時,田氏家主田乞(史稱田釐子)採取“陰德於民”的政策,“其收賦稅於民以小鬥受之,其稟予民以大斗”,“由此田氏得齊眾心,宗族益強,民思田氏”,以至於齊國大夫晏嬰出使晉國時,不顧身份而對晉國上大夫叔向坦言,“齊國之政卒歸於田氏”。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晏嬰出使晉國

田乞的努力最終得到回報,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在齊悼公時,田乞“為相,專齊政”,至其子田常(史稱田成子)時,“復修釐子之政,以大斗出貸,以小鬥收”。

經過幾代田氏家主的努力,齊國形成了“齊之民,歸之如流水”的盛況。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田氏“陰德於民”

田氏因得民心而得以代齊,他們深知民眾的力量,所以當獲周天子許為諸侯時,便仍以“齊”為國號,以儘可能避免國內百姓因“國別”變更而產生不良影響。

二、獲許諸侯前便與三晉有外交

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田常既殺簡公,懼諸侯共誅己,乃盡歸魯、衛侵地,西約晉、韓、魏、趙氏,南通吳、越之使,修功行賞,親於百姓,以故齊復定”。

田常以齊國的名義示好鄰邦,不但歸還了原來侵佔的鄰國魯國、衛國的土地,還向晉國、韓氏、趙氏、魏氏、吳國、越國派出特使,以示修好,但實際上既鞏固了田氏在齊國的地位,又令田氏在“國際社會”的影響力進一步擴大與加強。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田氏掌控齊國

果然,至田盤(史稱田襄子)時,田氏便可與三晉直接通使。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襄子使其兄弟宗人盡為齊都邑大夫,與三晉通使,且以有齊國”。

“歷史倪說”認為,既然田氏於獲許諸侯之前便已經單獨與三晉直接通使,為儘可能減少“國際影響”,因此有理由繼續以“齊”為國號。

三、以齊為榮

齊太公呂尚曾經輔佐周文王治周,且助周武王滅殷商統治,且以首功之臣的身份獲封齊國。而齊太公呂尚的第十二代孫齊桓公更是春秋時代的佼佼者,他樹起“尊王攘夷”的旗號,九合諸侯,北擊山戎,南伐楚國,成為中原第一個霸主,獲周襄王嘉獎,賜“文武胙、彤弓矢、大路”,“命無拜”。

姜姓齊國以齊太公呂尚為始,至齊桓公成就霸業,齊國之名威震諸侯列國。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齊侯太公和立二年,和卒,子桓公午立”。雖然田氏取代呂氏而有齊國,但仍以“齊”為榮,以至於田氏齊國的開國君主田和諡號為“太公”,其子田午諡號為“桓公”。田氏愛“齊”如此,便造成齊國曆史上出現過兩位齊太公、兩位齊桓公。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田氏有齊

四、田和為諸侯時,齊侯呂貸尚立

據《資治通鑑卷第一·周紀一》記載,周安王十三年,即公元前389年,“齊田和會魏文侯、楚人、衛人於濁澤,求為諸侯。魏文侯為之請於王及諸侯,王許之”。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周天子思考魏、楚、衛為田和求諸侯之事

話說周安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91年,“齊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使食一城,以奉其先祀”。由此可見,雖然田和“立為齊侯,列於周室,紀元年”,但齊康公仍以齊侯立於齊國。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田和遷齊康公於海上

難道是周安王自身難保,無心思于田和封諸侯之事?還是周王室已經衰微到工作漏洞百出的地步?“歷史倪說”,周安王之所以立田和為齊侯一定是應田和之請。

當週天子許田和為諸侯時,除海上一城為齊康公食邑,田氏盡有齊國,但畢竟一國之內有兩位齊侯並立。田氏仍以“齊”為國號,便順利成章地將姜齊諸侯置於身後,從而向世人昭示的是有德者居之,而非篡奪。

五、應和“占卜之說”

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完生,周太史過陳,陳厲公使卜完”,占卜的結果是陳完有大福之相,將來他的子孫可以獨享一國,而且這個國家還是個姜姓國家。

為了印證“占卜之說”的可信性,《史記·田敬仲完世家》還記載陳完至齊後,“齊懿仲欲妻完”,也專門找人占卜了一下,“有媯之後,將育於姜。五世其昌,並於正卿。八世之後,莫之與京”。

此類引導世人“順天應人”的“占卜之說”盛行於封建社會,不足為信,其目的在於為“田氏篡齊”做理論宣傳,但其中所表明的“陳衰,將有姜姓之國”,卻是暗含齊國並非姜姓專享,陳國之後亦可有之,從而表明田氏並非篡齊,而是代姜姓而有齊。

六、避陳亂而奔齊,齊有恩于田氏

1、田氏的先祖陳國公子完,是陳厲公之子。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陳厲公

為蔡女所生,“厲公兄鮑立,是為桓公。桓公與他異母。及桓公病,蔡人為殺桓公鮑及太子而立”。

陳厲公即位,又娶蔡女做夫人。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蔡女淫於蔡人,數歸,厲公亦數如蔡”,時人稱陳厲公“淫出國”。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陳厲公

俗話說,蒼蠅不叮無縫蛋。陳厲公數次到蔡國鬼混,給陳桓公的兒子媯林以可乘之機,“乃令蔡人誘厲公而殺之”。事後,媯林自立為國君,史稱陳莊公,“故陳完不得立,為陳大夫”。

但是,陳公子完命不該就此安定。據《史記·田敬仲完世家》記載,“莊公卒,立弟杵臼,是為宣公。宣公二十一年,殺其太子禦寇。禦寇與完相愛,恐禍及己,完故奔齊”。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陳公子完奔齊

陳公子完避禍逃至齊國,齊桓公不但誠信將其收留,而且“欲使為卿”。由此可見,田氏之所以能夠於齊國繁衍生息,應該歸功於齊桓公、歸功於齊國。田氏代姜齊,感恩之餘,有理由繼續以“齊”為國號。

七、與韓、趙、魏於封邑建國不同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晉景公時六卿開始主政,“十二年冬,齊頃公如晉,欲上尊晉景公為王,景公讓不敢。晉始作六(卿)[軍],韓厥、鞏朔、趙穿、荀騅、趙括、趙旃皆為卿”。至晉悼公十四年時,“晉使六卿率諸侯伐秦,度涇,大敗秦軍,至棫林而去。”

晉國六卿自初立伊始,不但輔佐晉君強軍,而且不遺餘力地與蠶食晉君君權。在此期間六卿雖有更替,以至於在與晉君鬥爭中被滅族。但到晉昭公六年離世之時,晉國已經是“六卿強,公室卑”的局面。

晉頃公時,六卿更進一步打擊、弱化公室力量。據《史記·晉世家》記載,“十二年,晉之宗家祁傒孫,叔向子,相惡於君。六卿欲弱公室,乃遂以法盡滅其族。而分其邑為十縣,各令其子為大夫。晉益弱,六卿皆大”。

以晉君為首的公室與六卿鬥爭的結果是,公室力量日漸消亡,難以再與六卿相抗衡,智氏、趙氏、韓氏、魏氏、範氏、中行氏最終勝出,為六卿之主。

據《史記·晉世家》記載,“出公十七年,知伯與趙、韓、魏共分範、中行地以為邑”,六卿進一步縮小為四卿。

當智氏一家獨大之時,便向韓氏、魏氏、趙氏索取土地,但遭到趙氏強烈拒絕。智氏以此為由,率領韓氏、魏氏興兵討伐趙氏。智、韓、魏聯合伐趙期間,智伯的驕狂令韓、魏兩家有“兔死狐悲”之感。後來,韓、趙、魏三家一拍即合,滅了智氏,且瓜分智氏領地。

至此,韓、趙、魏勢均力敵,直到三家被周天子認可為諸侯,三家均無力獨自滅掉任何一家。當韓、趙、魏擴張之舉告一段落之際,便有意追求名實相副,即為諸侯,以氏為國號獨立建國。

當初,在齊景公時,齊國與晉國六卿主政頗為相似,但齊國的局面最終朝著更加有利於田氏的形勢發展。

齊景公時,田氏聯合鮑氏、欒氏、高氏滅掉了專權齊國的慶封家族,形成齊國七大家族,即田、鮑、欒、國、慶、高、高,其中高姓佔兩席。此後數年間,田氏逐漸蠶食其他家族,聯合鮑氏消滅欒氏,並且變高氏兩席為一席。

後來,田氏“陰德於民”,勢力日漸壯大,令當權的國氏、高氏喘不過氣來。齊景公病重期間,命相國國惠子、高昭子立公子荼為太子。公子荼即位,史稱晏孺子,令欲立公子陽生為君的田僖子田乞十分不滿。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田僖子田乞

終於有一天,田僖子帶著鮑牧、朝中大夫領兵闖入公室。高昭子、國惠子帶著公室守衛奮力抵抗,最終失敗,晏孺子逃往魯國,國惠子逃奔莒國,高昭子被殺。

政變之後,田僖子田乞從魯國迎回公子陽生,並立為國君,史稱齊悼公,田僖子自任相國“專齊政”,至此田氏於齊國一家獨大,牢牢掌握相權。


田氏既已佔有齊國,為什麼仍以“齊”為國號?

田氏一家獨大

由此可見,齊國田氏與晉國韓、趙、魏不同,取呂氏而代之,而非獨立建國。

“歷史倪說”參考以下資料:

1、《史記·田敬仲完世家》

2、《史記·齊太公世家》

3、《資治通鑑卷第一·周紀一》

4、《史記·晉世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