益生菌的8個常見問題,你知道多少?


一、益生菌就是“細菌”

一提到細菌,許多人就與致病菌等同起來,儘可能“滅菌”。

然而細菌並非都是有害的,對人體健康有益的細菌等微生物也相當多,一般分為兩個範疇:

一種是以細菌,黴菌等微生物發酵生產有用的物質,如抗生素、味精、酒、醬油、醋等,此時我們吃的是微生物的代謝產物而非微生物本身;

另一種是有益的細菌,乳酸菌、酵母菌等微生物,我們吃的是菌體本身,如乳酸菌、香菇、靈芝、冬蟲夏草、酵母菌等,其中乳酸菌和部分酵母菌則常以活的微生物狀態進入人體,這類微生物對人體健康有正面功效。而益生菌主要所指的即是篩選出一部分具有功能性的乳酸菌和酵母菌。

益生菌的8個常見問題,你知道多少?

二、抗生素與益生菌的關係

抗生素就是在非常低濃度下對所有的生命物質有抑制和殺滅作用的藥物。比如說我們使用的抵抗細菌、病毒、寄生蟲的各種藥劑,還有抗腫瘤的藥物,都屬於抗生素的範疇。所以抗生素能殺死益生菌。

抗生素也是藥物,進入人體以後發揮治療效果的同時也會引起很多的不良反應。最明顯的是細菌耐藥性增強。

益生菌和藥物有著本質的區別。益生菌是微生物,是有生命的東西。和其他生物一樣,益生菌也有自己的生長曲線和生長階段,包括適應期,快速生長期,穩定期和衰亡期。

在進入腸道定植後,益生菌就會經歷這些正常的階段,到衰亡期的時候,數量就會開始減少。害怕益生菌補充過量,或者依賴,其實大可不必。所以攝入益生菌不需考慮耐藥性的問題,基本不會有副反應和依賴性。

三、雙歧因子是不是雙歧桿菌,益菌因子是不是益生菌?

不是。

雙歧因子和益菌因子分別是促進雙歧桿菌和益生菌在腸道增殖的物質,屬於益生元的範疇,益生元是益生菌的營養素,並不是活的微生物。

益生菌的8個常見問題,你知道多少?

四、成為益生菌須符合什麼條件?

1.能夠耐受胃液、膽汁的腐蝕,以存活的狀態到達腸內;

注:很多不耐受胃酸和膽汁的菌株,通過包埋技術也可以做到抵達腸道確保大量存活,但是這類菌株對上消化道(胃與十二指腸部位)的調理效果並不明顯;

2.能夠在腸內定植增殖,並被科學實驗證明能夠改善腸內菌群;

3.能確保安全性;

4.確保本身有效的活菌數。

只有滿足了以上條件、才稱得上是益生菌。菌絲生活複合益生菌粉核心菌株,在無包埋情況下平均耐受胃酸和膽汁存活率在90%以上;在腸道內定植時間平均在40-120天;通過充分的科研論證,明確具備對人體十分有益的菌株特異性,完全符合上述條件。

益生菌的8個常見問題,你知道多少?

五、正常人有必要攝入益生菌麼?

我們生活在一個競爭激烈的時代,壓力重重,環境日趨惡化,汙染比較嚴重;飲食結構不合理,畜肉類和油脂類食物消費過多,而穀類食物攝入不足,食品加工過精過細;還有抗生素類藥物使用過多過濫等等。

這些飲食和環境的變化,都使我們體內的菌群,包括它們的組成、數量和平衡發生了很大的改變。使我們處於亞健康狀態。而體內腸道菌群失調又會引起一系列潛在的疾病。因此,我們十分有必要補充有益菌,改善亞健康狀態。

六、哪些人群更需要益生菌?

1.弱勢群體:中老年人,嬰兒,兒童和孕婦(尤其產前30天,建議大量補充益生菌,為寶寶接種益生菌做準備);

2.使用抗生素藥物者,經常吸菸喝酒者,習慣性便秘或腹瀉者;

3.從事辦公室工作的久坐人群;

4.心血管疾病、肝臟疾病、癌症化療等疾病患者。

七、吃益生菌後症狀反而加重,正常麼?

別擔心,是正常現象。

其實很多腸道菌群已經失調或者說有一些疾病的人,在剛剛開始補充益生菌的最初1-4周,會出現“好像病症加重”(如腹痛、多氣、拉稀加重,皮膚出現痘痘比之前更厲害等)的現象,這種現象叫赫氏消亡反應。

這是因為大量的益生菌進入腸道,有害菌進行轉移或戰死,釋放毒素,從而導致症狀加重的一種短期現象。這些反應其實是一個好的信號,說明益生菌已經起作用了,有害菌正在死亡。隨著堅持服用益生菌,症狀會逐漸好轉,益生菌逐漸戰勝有害菌,直至身體完全康復。

八、進口益生菌比本土益生菌好麼?

不是。

一方水土一方人,不同地域的居民腸道菌群結構是不一樣的,東方人腸道菌群以考拉桿菌屬為主,西方人以棲糞桿菌屬為主,這是長期飲食差異和地域差異導致的。

目前已經發現一些對歐洲和北美人群有效果的益生菌,對拉美人卻不起作用。

我國居民以東方人的腸道菌群結構為主,所以建議大家儘可能選擇東方菌株,如果堅持選擇進口益生菌產品,一定要選擇論證過的,適用於東方人腸道環境的進口益生菌產品。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