滄州:挽救生命的“特種兵”

滄州:挽救生命的“特種兵”


——記滄州市中心醫院支援市人民醫院醫療隊

​​有一種戰鬥,在沒有硝煙的戰場上打響;有一種英雄,在“逆風而行”中默默奉獻;有一種大愛,在生死抉擇的瞬間綻放。戰“疫”之路上,滄州市中心醫院組建了支援市人民醫院醫療隊,用愛點亮希望之光,使“疫”魔望而卻步。

聞令而動 救死扶傷

時光回到一個多月前。2月11日,滄州市中心醫院接到上級指示,集結精幹力量組成醫療隊,支援滄州市人民醫院,負責新冠肺炎危重症患者的救治。不到40分鐘,來自急診醫學部、重症醫學科、腦科院區急診科、心胸外科、呼吸與危重症醫學科一科和神經外二科的22名醫護人員集結完畢,並於當晚11時進駐滄州市人民醫院醫專院區。醫療隊由市中心醫院急診醫學部主任李勇帶隊。這是一位參加過抗擊非典的“老兵”。新冠肺炎襲來之時,他第一個遞交“請戰書”,第一個按下“紅手印”,表示“不計報酬、不論生死”參加疫情救治工作。作為滄州市抗擊新冠肺炎專家組成員,李勇一直奮戰在抗擊疫情的前線,河間、南皮、獻縣、任丘、市區定點醫院,會診間、病床前,都是他的戰場。和李勇一樣,當集合令下達時,很多人都在疫情防控一線忙碌著:重症醫學科副主任回志從感染科隔離病房轉戰到留觀病房,又緊急充實到支援市人民醫院醫療隊,從疫情開始他就沒有回過家。急診醫學部的李石磊則是在值班時接到命令的。“我們是帶著使命來的,是為了保護我們身後這座城市來的。這是一個醫生的至高榮譽!” 這是李石磊的內心獨白,更是全體醫療隊員的心聲。這是一支業務精湛的團隊。醫療團隊中,王博副主任醫師為組長,回志、崔傑、金福強、李石磊、吉蘇珍均是高年資主治醫師和副主任醫師,多次參加應急衛生公共事件和危重病人搶救,均有豐富的危重症救治經驗和技術;護理團隊中,杜雨森主管護師為組長,胡然然、肖華、安松、李旭、柴宏偉、何穎、王辛、牛敬、付榮、桑朋雪為護理組成員,都是各科室有著豐富工作經驗且認真負責的優秀護士。到達市人民醫院醫專院區後,按上級指示,市中心醫院醫療隊立即接手管理兩名重症患者。在仔細評估兩名重症患者的情況後,發現這兩名患者的情況非常危重,新型冠狀病毒肺炎導致肺功能嚴重受損,在呼吸機輔助通氣的情況下,患者仍存在嚴重的呼吸衰竭,救治任務十分艱鉅。團隊根據每名患者的具體情況,仔細研究討論,細化治療方案,直面死神,搶奪生命。患者郭某,低氧血癥通過精準的機械通氣策略和綜合的治療方案,一度明顯好轉,但是患者突然出現了嚴重的心臟功能衰竭,隨後又出現了腎功能衰竭跡象。心臟、肺臟、腎臟和循環衰竭合併在一起,患者危在旦夕。作為專家組成員,李勇的職責是在外圍指揮病人的救治,但看到患者的病情如此危重時,他主動請纓,經批准後穿上防護服深入一線,來到病床邊救治患者。他說:“到床邊才能掌握一手資料,病人需要我。”醫療團隊進行了床旁超聲、PICCO血流動力學監測。經過仔細檢查、綜合分析,李勇帶領大家採用與原治療方案相反的液體復甦等集束化治療,使患者又一次轉危為安。

頂尖技術 跑贏死神

有位患者存在持續的低氧血癥,經過反覆調整呼吸機通氣策略,病人的肺部情況並無明顯改善。李勇考慮患者的肺功能已經衰竭到最差地步,如果繼續下去,患者面臨的是肺功能崩潰,從而其他器官和組織也會因為缺氧續貫衰竭。生命重於泰山!在與省專家組共同商議後,市中心醫院醫療團隊果斷下定決心:上ECMO!患者可能會有生的希望。ECMO是一種ICU床旁體外循環技術,其原理是將體內的靜脈血引出體外,經過特殊材質人工心肺旁路氧合後注入病人動脈或靜脈系統,起到部分心肺替代作用,維持人體臟器組織氧合血供,又被稱為“魔肺”。它是目前國際上頂尖的高級生命支持技術之一,代表著一個醫院,甚至一個地區危重症急救水平。急診醫學部之前已經多次安排骨幹力量外出進修此項技術,同時配置了滄州市首臺ECMO機器,併成立了ECMO救治小組,具備了開展此項技術的實力。於是,滄州市首次運用ECMO救治新冠肺炎患者就這樣揭開了序幕。市中心醫院急診醫學部ECMO團隊成員王博、崔傑、焦如東和杜雨森攜帶設備趕赴市人民醫院。這項技術本身需要精準的穿刺置管,對手的敏感性要求極高,但治療團隊每人都要戴三層手套,再加上護目鏡、面屏和厚厚的防護服,操作起來十分笨重,難度可想而知。但醫療團隊成員精心準備,在省專家的指導下,沉著應對,嫻熟操作,憑藉過硬的技術與基本功,保證了ECMO置管運行成功。在頂尖的醫療設備和技術支撐下,在全體醫護人員的共同奮鬥、精心治療下,兩名重症患者的病情一步步好轉起來。

困難重重 逆行而上

疫情之下的重症病房,一切都變得不一樣。因為沒有其他工作人員,所有汙染區及清潔區的垃圾、衛生及消毒工作都是他們自己做。急診醫學部護士肖華和李旭背起了噴霧器,負責整個病區的消毒。神經外一科的護士牛敬、呼吸內一科的護士桑朋雪認真收拾上套班組脫下的防護服、防護靴、刷手衣,仔細打包,粘貼標識。對於醫生來說,平時簡單的查體現在也不容易——穿著防護服,頭部被帽子包住,耳朵不能戴聽診器,聽診就不能夠完成。然而,這正是考驗醫生的時刻。他們需要靠經驗和知識,靠靈活掌握及其他輔助指標綜合判斷。想要了解患者肺部病變的具體情況,需要CT檢查,在平時簡單易行的檢查,現在需要提前安排路線,準備藥物與設備,以保證患者的安全以及避免病毒傳播。在檢查過程中,因為沒有家屬陪伴,金福強醫生和王博醫生全程守在病人身邊。金福強每次搶救病人和護送患者進行CT檢查,都是緊盯患者,每次照相都只能留給大家背影,因此被稱為“最美背影”。進入病房的每一分鐘,醫護人員都處於高負荷狀態。重症患者病情變化快,他們每時每刻都在監測患者的血氧和呼吸,因為下一秒可能就是一場異常艱辛的大搶救。來自腦科院區急診ICU的吉蘇珍醫生是醫療組中的唯一一名女性,認真仔細的她負責觀察每位患者的指標,不放過任何細小的變化,為專家組制訂治療方案提供了準確數據。重症病房的危重症患者都是氣管插管、呼吸機通氣,氣道是開放的,很多含有病毒的氣體會噴出來,醫生護士感染的可能性要比普通病房大得多。急診醫學部的崔傑醫生進行ECMO置管及管路換藥時,每次手套上都會沾染患者的血液,每次做支氣管鏡時,病人呼出的氣體都會隨之而出,他一次次暴露於危險之下。“每次為患者取咽拭子其實是最危險的,需要斷開患者的呼吸機,大量的飛沫會噴出來,很容易被感染。”神經外四科的護士付榮說,醫護人員需要穿上好幾層防護服,戴上護目鏡、口罩,很容易出現呼吸不暢、缺氧。“為了不浪費一次性防護服,我們工作前兩個小時就不吃不喝了。穿著多層的防護服,經常大汗淋漓,口渴和飢餓有時也是我們必須戰勝的困難。”來自急診醫學部的胡然然這樣說。困難不只這些,由於穿著厚厚的防護服,輸液扎針,這些在以前再普通不過的操作,現在卻經常因為護目鏡起霧,戴著多層手套觸感不好,變成了不容易的事;給病人翻身俯臥位則更加困難,一個重症患者身上都帶著十幾個管路,翻起身來特別費勁,對於女護士來說,就更不容易。病房內的工作是緊張而且繁重的。這種緊張的環境使得重症醫學科護士柴宏偉無法入眠,頭痛劇烈。但為了保持最佳工作狀態,她沒有退縮,而是選擇了吃藥堅持。“每次上班前我都會吃腦寧片,因為我知道,如果狀態不佳,就不能很好地完成工作,會拖累戰友,甚至會影響到患者的治療。”“雖然大家都是超負荷工作,刷手衣時常被汗水浸溼,臉上常常有口罩勒痕,但是患者好轉,就是我們前行的最大動力。”腦科院區急診科何穎說。“這是我們的責任,更是我們的戰場。”市中心醫院心胸外科護士安松的這句話說出了醫療隊隊員的心聲。回首進駐重症病房的日子,他們穿著防護服,戴著鼻樑壓瘡、面部勒痕等榮譽的“勳章”,一步步前行,書寫著新時代“白衣天使”的責任與擔當。他們表示,未來,將把最專業、最及時、最溫暖的醫療與護理,帶給每一位患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