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萬明創作“書韻”“慢舵”“小漢江”曲牌的故事過

在河南曲劇發展的歷史上,朱萬明先生獨樹一幟。他雖然不識樂譜,叫不出音名,但能悟出高低音。他既會踩唱又會彈三絃、拉墜子。他通過對蹺腿上踩唱實踐和蹺腿下的琢磨研究,把改進的小調曲牌,用“神江神江神江……”來哼唱每個曲牌的旋律,並一一增加高音,擴大音域,用“嚨格嚨格嚨格嚨……”來哼改過門,增強表情,烘托氣氛。經朱萬明改革潤色的小調曲子,其曲牌旋律更加優美,板拍更緊湊,唱腔更清亮、脆活迷人,過門更扣人心絃。經朱萬明改革創新的曲牌有揚調、剪剪花、笑書韻、漢江等十多個,朱萬明的這些改革成果,轟動了老汝州,為曲子改革立下了汗馬功勞。更難能可貴的是朱萬明先生汲取生活中的營養,大膽創造“書韻”、“慢舵”、“小漢江”等曲劇新曲牌。


朱萬明創作“書韻”“慢舵”“小漢江”曲牌的故事過

河南曲劇創始人朱萬明


民國10(1921)年春節,朱萬明隨臨汝趙莊同樂社到汝州城踩蹺玩會,晚上聽山東琴書,朱萬明對其中一個曲牌非常賞識,睡到床上哼唱揣摸它的精巧之外,想把它引進到高蹺曲裡,結果一夜未眠,總是找不到靈感。天將黎明時,他住的隔壁一個私塾先生在背書,先生背書琅琅上口,聲情並茂,抑仰頓挫,且分有上韻和下韻,聲音甜美。先生的背書聲激發了朱萬明的創作靈感,他把山東琴書的那個曲牌和私塾先生的背書的聲調摻兌糅合,按照揚調四句一板的格式創造了一個新曲牌,起名叫“書韻”。


朱萬明創作“書韻”“慢舵”“小漢江”曲牌的故事過


“書韻”曲醉人,“漢江”揪心肺。朱萬明在創造書韻曲牌的第三年,又創造出了“小漢江”的曲牌,民國12(1923)年,朱萬明和同樂社的幾個玩友前往漢口販賣土布,在漢江邊朱萬明被一個婦女悽慘的哭聲吸引,聽口音這個婦女是北方人,她在唉唉呀呀的大聲哭唱中,開始了血淚的訴說,她說家裡有公婆、有兒女,遭了年饉,一家人餓得要死,為了救活家人情願自賣自身。朱萬明和眾玩友非常同情這個家鄉婦女的悲慘遭遇,但卻愛莫能助。夜宿在幹店裡,朱萬明徹夜難眠,他對玩友說:“我們家鄉的這


朱萬明創作“書韻”“慢舵”“小漢江”曲牌的故事過

漢江盪舟


個婦女的哭聲有腔有韻,哭出了河南百姓們的苦情,激起了我們對軍閥政府逼糧派款的無比仇恨,我想按這個婦女哭聲的韻調編一個曲牌,替百姓叫苦喊冤……”大家非常支持他們。在此後的幾天內,朱萬明天天哼唱,最後以已有的曲牌漢江為底子,哼出來嘆音。又哼了很長時間,終於創造出了一個恨天怨地、令人心碎腸斷的曲牌。玩友聽了他新創造的曲牌心痛鼻酸,有的甚至潸然淚下,齊誇這個曲牌管用。朱萬明給這個在漢江邊上誕生的新曲牌起名叫“小漢江”,把原已有的曲牌漢江易名為“大漢江”,以示區別。

以上兩個曲牌的創立為1926年的曲劇首次登臺演出奠定了豐厚的業務基礎。在朱萬明創造的三個曲牌中,只有“慢舵”是曲劇登臺後創造的。“慢舵”是朱萬明為糾正曲子戲哭腔過重的一次成功嘗試。曲子戲產生在軍閥混戰、民不聊生的年代,唱腔中的傷感成分越來越濃。眾多曲子玩友都是一肚子苦水,戲裡只有三分痛苦悲涼的情調,演員就都唱出五六分。這影響了曲子藝術的發展。朱萬明認真梳理曲子曲牌,其中只有銀鈕絲、呀爾喲和喜揚調是表現歡快喜悅感情的,這樣的曲牌不僅太少,而且在表現人物從苦悶到喜悅、從緊張變鬆馳的情感過渡方面缺乏表現力。

有志者事竟成。朱萬明絞盡腦汁試圖創造歡快喜悅的新曲牌,但收效甚微。是生活再次開啟了他藝術創造的靈性。民國21(1932)年,朱萬明從西安販土布回來,搭坐黃河船,最初上船時水勢平緩,人心安穩。不久,船入峽谷激流,船兒時兒而被拋上浪尖,時而被跌入漩窩,舵手神情專注嚴肅,雙臂撐舵,隨機應變;水手們高喊號子和驚濤駭浪搏鬥。朱萬明和其他乘客一樣個個心驚膽顫。不久,船過險


朱萬明創作“書韻”“慢舵”“小漢江”曲牌的故事過


隘,水勢平穩下來,大家都長長地鬆了一口氣。善於觀察的朱萬明發現此時的舵手輕鬆自如多了,水手們呼喊的號子也十分地悠揚平和了。從緊張到松馳的號子聲中,朱萬明產生了靈感。朱萬明重新回味品嚼船過險灘水手們喊的號子聲,無論緊張鬆緩都有上下韻,尤其是鬆緩後上下韻令人心曠神怡,喜氣洋洋。朱萬明想把這個音樂素材依託揚調收韻的四句格式設計來表演驚懼緊張之後的高興歡愉的新曲牌。後來,經過反覆哼唱,大致創作了個曲牌輪廓,暗暗的牢記心中。由於這個曲牌誕生在黃河船上,且是以舵手和水手呼喊的號子聲為素材創作的,故名為“慢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