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贱哥曾拍过一期关于福州大学的视频,视频里介绍数学系是福州大学的王牌,因为厦门大学为了支援福州大学办学,将自己最引以为傲的数学系的3/4都给了福州大学。

在厦门大学支援福州大学办校的前几年,一位一位伟大的数学家正从厦大毕业,他的名字叫陈景润。

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而我们今天要讲的这个人就是陈景润,陈景润出生于福州市仓山区城门镇胪雷村,少年时曾就读于福州鹤龄英华中学。

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陈景润人生第一个贵人出现

福州英华中学是一所教会中学,也是当时福州赫赫有名的中学,著名校友如黄乃裳、林森、沈元等。

陈景润是一个非常木讷、不善言辞的人,因此在班级里不算出色,但有一个人的出现让他彻底找到了自己的定位。

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彼时,沈元母亲故去,在清华大学任教的沈元从北京回福州奔丧,后因战争缘故沈元滞留福州,福州英华中学便以母校的身份请沈元到学校上课。

所谓无巧不成书,沈元刚好在陈景润的班级上课,那节课沈元没有讲课本上的知识,而是给学生们讲了 “哥德巴赫猜想”。

沈元当时怎么也想不到,就是这一次无意中的讲解,竟然让今后的中国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上处于世界领先地位。多年之后他才得知,那个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有着重大贡献的人就是当年他课堂下的学生。

陈景润人生中的第二个、第三个贵人出现

1949年,陈景润提前考入厦门大学数理系,大学时期他每日痴迷于数学,同学们都称其为“数学痴人”。

厦门大学的“数学奇才”,为何回福州乡下务农

1953年,由于当时国家急需人才陈景润提前毕业被分配到北京四中执教。因其为人木讷、不善言辞,在课堂上他只懂得在黑板上写,却不懂得怎么去解释,导致学生们非常的不满,在当年就被北京四中解聘。

失去铁饭碗的陈景润不知如何是好,他除了研究数学其他一无是处,无奈之下他只能回福州胪雷村务农。

在胪雷村整整务了两年农,终于被当时的厦门大学校长兼陈景润的导师王亚南得知,王亚南专程从厦门跑到福州胪雷村,见正在务农的陈景润,当下无比痛心:“一个数学奇才差点就埋没了。”

1955年,经王亚南介绍,陈景润回厦门大学当图书管理员,一方面是让陈景润继续研究他的数学,一方面是给陈景润提供一份生活保障。

终于,在1956年,陈景润发表《塔内问题》,改进了华罗庚先生在《堆垒素数论》中的结果,受到了当时中科院院士华罗庚的赏识。

1957年9月,被调入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任研究实习员。

1960-1962年,转入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所工作。

1962年任助理研究员。

1965年称自己已经证明(1+2),由师兄王元审查后于1966年6月在科学通报上发表。

1966年发表《表达偶数为一个素数及一个不超过两个素数的乘积之和》(简称“1+2”),成为哥德巴赫猜想研究上的里程碑。

1973年他在《中国科学》发表了“1+2”的详细证明并改进了1966年宣布的数值结果,立即在国际数学界引起了轰动,被公认为是对哥德巴赫猜想研究的重大贡献,是筛法理论的光辉顶点。他的成果被国际数学界称为“陈氏定理”,写进美、英、法、苏、日等六国的许多数论书中。这项工作还使他与王元、潘承洞在1978年共同获得中国自然科学奖一等奖。

陈景润不仅才华横溢,更是有贵人相助,如果没有沈元这个数学引路人,中国可能少了一位数学家;如果没有王亚南这个伯乐,一代数学奇才可能就此被埋没;如果没有华罗庚,他可能没有他今后的成就。

这是一位为中国数学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也是福州人引以为傲的人物。

但很可惜,于1996年3月19日下午1点10分,那个在解析数论领域被誉为是“在挑战解析数论领域250年来全世界智力极限的总和”的一代数学奇才陨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