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祕史上最霸氣水果

這段時間,敦煌的餐桌上、市場上,曝光度最高的,就是它——敦煌水果之王,李廣杏。

這不是普通的水果,至少在我眼裡。說它像杏,也像李,第一次品嚐,舌尖上的驚豔之感,甜而舒爽,水分充足,尤其喜歡它金黃亮澤的賣相。每年六月底到七月的20來天,是敦煌李廣杏的收穫時節,這時候,遊客們都能聽到一個關於飛將軍李廣與一片杏林的故事,這種在炎炎夏日裡為李廣大軍解威救困的甘甜之物,後來就成了敦煌人最引以為豪的特色水果李廣杏。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當地人管“杏”叫“橫”,李廣杏就叫“李廣橫”,念來擲地有聲,霸氣得很。來敦煌次數多了,也慢慢習慣“橫”起來。愛吃各種橫子,五月黃、“金媽媽”、毛橫子,但敦煌最美味的還是李廣橫。一直很好奇,李廣橫真的是李廣大將軍來敦煌種的嗎?趁嘴角橫香依在,回味之餘,翻翻書,給李廣橫探秘前生今世之緣——

先說說橫子吧。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忽覺東風景漸遲,野梅山杏暗芳菲

杏樹,不僅made in china,而且是中國栽培歷史最久的果樹之一;在安陽殷墟出土的甲骨卜辭中就有“杏”一字。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山海經》載,“其上多金玉,其下多青雘,其木多桃、李、梅、杏”;《禮記·內則》就曾提到杏與桃、李、梅、梨、棗、楂、慄、瓜等十二種果品,曾是“人君宴”上少不了的果品。據東晉葛洪《神仙傳》記,三國時吳國名醫董奉為人治病,不收酬金,但病癒後須在山中栽種杏樹,杏蔚然成林。荒年時,董奉“貨杏得谷”,以谷賑濟貧民——“杏林精神”由此而來。後來,醫家每每以“杏林中人”自居,人們也用 “杏林春暖”、“譽滿杏林”等來稱頌醫生的高尚品質和精良醫術。

杏以北方為多,特別是甘肅、新疆等古絲綢之路經過之地,所產的杏品質優,產量豐。清代蕭雄《聽園西疆雜述詩》雲:“江南多杏,不及西域,巴達克山所產固為中外極品;而天山左右者亦佳,甜軟有沙,粘而復爽,熟較早。土人常飽啖,或以麥粥交煮食之。以之去骨曬乾,每顆包仁於中,肉厚腴潤,食之如受蜜然,內地者遠弗及。”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桑葚才肥杏又黃,甜瓜沙棗亦餱糧

村村絕少炊煙起,冷餅盈懷喚做饢

上面這首,是林則徐的《回疆竹枝詞》,詩中描繪的是夏末秋初的情景,各處村莊雖然看不見炊煙升起,但並非因為短缺糧食,而是有非常豐富的瓜果,其中就有杏。看來,杏非常適合在絲綢之路水土條件相仿的乾燥地帶生長。有專家指出,杏和桃差不多都在公元一世紀前後傳播出去。古羅馬學者老普林尼在《博物志》一書中提到,當時杏傳入羅馬約有30年,這正是張騫出使西域前後。有意思的是,羅馬人稱中國杏樹為“亞美尼亞樹”,稱杏為“亞美尼亞蘋果”。這是為什麼呢?

與桃一樣,杏子西傳的路徑大約為先傳到波斯,然後經亞美尼亞,隨著馬其頓的亞力山大大帝遠征,杏子於是被帶入歐洲。但歐洲人不知道杏原生中國,一直以為是亞美尼亞原產,所以才有“亞美尼亞蘋果”這種叫法。

英國現在的杏子,則是十六世紀時自意大利引入,遠渡重洋的好果子連個名稱也沒有(橫真可憐);引入初期,人們稱杏為“早熟的果實”,後來慢慢才有了Apricot作為杏的英文名。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前人悄植栽,後人喚客嘗

作為一個吃貨,自然很關心敦煌哪裡的李廣橫最好吃。據說,在敦煌全市十多個鄉都栽培,以楊家橋鄉、三危鄉、呂家堡鄉分佈較多,尤其以楊家橋鄉的合水、月牙泉、鳴山和楊家橋四個村為集中產區。市場上,賣得最高價的就是合水橫子,個大、味甜、汁多,是敦煌李廣橫裡的上品,有點陽澄湖大閘蟹的江湖地位。除了部分集中成園栽培外,在敦煌的田邊地角、房前屋後、渠旁路邊,都能找到李光橫的蹤跡;不過,摘橫子是個技術活,得會爬樹上梯子,像吾等城市裡長大的娃估計也只有樹下撿果子的份兒。

關於李光橫的來龍去脈,我翻閱了上世紀的一些老資料。終於,在一本薄薄的《敦煌文史資料選輯》裡找了它的由來——

原來,李廣杏的原名叫李光杏,估計跟它光溜溜的外表有關。它的發源地在敦煌楊家橋鄉合水村,村裡的老人們都記得李光杏最早引入時,先嫁接於曾家園子,是從新疆引入的,在他們的童年時代或青年時代,即上世紀三十年代以前,只有曾家園子中有幾株李光杏,別處都沒有這個品種。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位於敦煌市楊家橋鄉合水二隊的曾家園子(孫志軍老師攝)

據這位叫張積儒的作者記載,當時他走訪了市裡的幾位老人,有位老政協委員回憶說,1935年他去合水村曾家園子看過李光杏母樹,樹直徑約在25-30釐米。此外,附近一常姓的農家,當年用曾家果園的李光杏接穗於多年生粗大砧木上換接了一片李光杏園,除此之外,全敦煌其他地方尚無李光杏的分佈。

後來,作者根據採訪的資料,找到了當年合水村村長曾習才,原來從新疆和田引進李光杏接穗的是他的爺爺曾旺祿老人。引進的時候,是用外面裹著羊肚子的吊葫蘆做容器,在這種經過加固、防碎的吊葫蘆中裝入少量水,然後將接穗裝入吊葫蘆中,密封后,由駱駝隊運到敦煌。由此算來,李光杏的引種歷史,大約在1920年左右。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曾家園子裡百年的李光杏母樹仍在結果(孫志軍老師攝)

前年,敦煌研究院的孫志軍老師也曾走訪過曾家園子,在他的公眾號“左圖右史說敦煌”中,他這樣記錄:“沿著東干渠拐進一條鄉村土路,幾棵粗壯的杏樹迎面撲來。順著土路前行一百多米,是一片農舍,最東頭的院落就是曾家。”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曾家園子裡最粗壯的一棵母樹胸徑達到了95釐米(孫志軍老師攝)

“一百年前栽培的李光杏母樹,如今只剩下了幾棵。離曾家最近的一棵老杏樹還活著,樹徑達95釐米,杏子仍掛滿了枝頭。作為敦煌李光杏原產地的曾家園子,如今有一部分土地被旁邊在建的天然氣加氣站徵用,鬱鬱蔥蔥的杏園被一道鐵圍欄撕成了兩半。”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杏園現狀(孫志軍老師攝)

孫老師還見到了曾家兒媳和她的小兒子,他們也說不清楚先人栽培李光杏的過程,但知道李光杏的母樹一直在自家園子裡。巧的是,當他們拿出曾家先人留下的帽盒,驚訝地發現,“盒蓋裡貼著一張宣紙,定睛一看,赫然寫著‘李光杏的由來’。一旁的曾家母子也連聲說頭一回看見這張紙。”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曾家後人都是頭一次看見先人留下的筆跡(孫志軍老師攝)

宣紙上這樣寫道——

李光杏的來由是我在新疆做買賣從和闐引入敦煌的。是一九一八年看好的,三次上新疆,到一九二零年三月拿回敦煌。路上走了半月多,是駱駝隊翻越沙漠、走戈壁把李光接穗拿回敦煌。在走的前,把接穗裝入吊葫蘆裡,裝上水,把口密好,外面裹上羊肚子為的不能破碎,才把接穗拿回敦煌,在敦煌安家。
我父口述 文光整理一九四六年春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貼在曾家先人帽盒蓋裡的“李光杏的秘密”(孫志軍老師攝)

從曾文光留下的這份記錄和上世紀的採訪記錄得知,敦煌李光杏在將近一百年前由新疆和闐引入敦煌,最終,和闐的杏苗與敦煌的毛杏嫁接後,培育出了遠近聞名的敦煌李光杏——這,可能也稱得上絲綢之路上最甘美的融合之果。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佳話左公楊,軼聞李廣杏

那,究竟李光杏和李廣大將有沒有關係呢?在這篇《敦煌李光杏初探》的舊文中,作者張積儒專門請教了一些研究過敦煌歷史的學者名人,他們都認為在歷史上並沒有留下李廣將軍來過敦煌的記載。

再從果樹嫁接技術發展的歷史來看,漢武帝時期(公元前140年一前87年),我國農業生產技術方面有《汜勝之書》出現,汜勝之為敦煌人,所著的這本著名古農書中,詳細記載了用靠接法生產大瓠的方法。這是園藝界公認的有關植物嫁接技術的最早記錄,是人們受了自然靠接切木連理的啟示後,創造出的一種最原始的嫁接技術。大約七百年後,到公元六世紀,賈思勰著《齊民要術》中オ有實用的果樹嫁接技術的記載。汜勝之是著名農學家,他的著作中未提到實用的果樹嫁接技術,說明這一方面的技術在當時尚未出現。由此看來,李廣將軍親自採集接穗,帶回敦煌交給敦煌農民嫁接的傳聞也不符合當時科學技術發展水平的歷史事實。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合水村村民在採摘收穫的果實(摘自網絡)

在園藝生產的技術書籍中,一直都採用“李光杏”這一名稱。1956年,西北農學院孫華教授進行果樹資源調查時曾來到敦煌,隨後他編寫的《西北的果樹》一書便有“李光杏”的名稱。1964年,酒泉地區農科所的果樹專家馬徵和甘肅農業大學的邱似德老師曾對酒泉地區的杏樹資源進行過調查,報告中也沿用“李光杏”之名。

據資料顯示,最早撰寫並在文藝雜誌上發表李廣大將軍引進李廣杏故事的作者原是敦煌市文化館的一位老同志,《甘肅風物誌》一書中關於“李廣杏”的部分內容也是依照他寫的故事而編輯。當年,張積儒還專程請教過這位老同志,他也說自己的文藝作品並無史料依據。不過,這個文藝故事幾十年來已深入人心,隨著敦煌旅遊熱的升溫,逐漸被更多的人們數字和廣泛流傳。想來,絲路古道上的人們內心都住著一位英雄,幾千年來,他的眼裡裝著最純粹的篤定,他總有著最堅定的行動力和最震撼人心的感召力。

所以,繼續把李廣杏當作一個神奇的傳說吧,與它甘美的滋味一道,繼續“橫”下去,成為敦煌人引以為豪的獨有標籤。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延伸閱讀:

一葉知中西,敦煌在等你

這兩天,在位於莫高窟的敦煌石窟文物保護研究陳列中心的《絲綢之路上的文化交流——吐蕃藝術珍品展》上,注意到有一套“鎏金銀馬飾品”,其中也包括數量比較多的“杏葉”——所謂杏葉,指在馬額前、鼻端及兩頰上部各裝飾有一枚較大的葉片狀的飾物。中原漢代的馬具在轡頭額帶上飾有“當盧”一枚,唐代此風有所變化。據孫機先生研究,杏葉的造型除有大量卷草、寶相花等植物圖案外,也有鑄出獅子、麒麟等動物圖案。在吐蕃展上的這套馬具中,鎏金杏葉飾片上裝飾有對獅等動物紋樣。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左為吐蕃展馬飾之杏葉,右為銅杏葉參考線圖

騎馬術的興起和馬具的起源發展在東西方文化交流的過程中具有重要意義,吐蕃在對外擴張的過程中,以其特殊的地理位置可能同時受到來自於東西方兩個方面的影響。在這套展品中,對獸構圖等題材主要流行於中亞、西亞各國,帶有濃郁的西方文化色彩。孫機先生也提出,唐代馬具中這些金屬所制杏葉的出現,也許是受薩珊王朝馬具的影響。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以上部分資料摘錄自《敦煌文史資料選輯》和知網)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日啖李光三十顆,不辭長做敦煌人——探秘史上最霸氣水果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