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孩子第一次遇到這麼長的寒假,相信在這漫長的假期以及新鮮出爐的線上學習中,一些寶媽們是絞盡腦汁在和孩子的思想作鬥爭。

因為太多的家長在網上說自己陪孩子寫作業有多麼的“痛苦”,希望趕緊開學,結束自己的“輔導老師”生涯。

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作為年輕媽媽的小楊也是這樣,從接到網上學習的通知開始,自己就在和孩子的學習習慣作鬥爭,平常習慣了奶奶無所謂的學習方式,每次上完課都要玩一會兒才願意寫作業,說是上課實在是太累了,不休息不行。

剛開始的時候寶媽小楊還會理解理解孩子,可是慢慢的她發現,有的時候孩子並不是真的覺得累,而是我們覺得孩子累。

網課學習編排的課程並不像在學校裡一樣,從早上到中午再到傍晚,畢竟有些課程不方便開展線上學習,所以孩子學習的時間是大大縮短了的。但是因為我們覺得孩子會累,每次問孩子的時候,他不自覺的就會回答家長:是啊,我有點累了。然而,轉頭玩起遊戲或者和小朋友玩的時候就變得精力充沛了。

這種情況下,家長們大可不必強求孩子,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硬碰硬會吃虧,巧用“暗示效應”就好了。

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一、家長和孩子硬碰硬,容易兩敗俱傷

在小楊教孩子寫作業這件事上,我們就可以可能“暗示效應”的作用。

不難發現,孩子的“累”不是自己累,而是因為媽媽和家長們覺得自己累,當被問及時候,孩子不假思索的就給予了肯定的回答,這就是家長們在暗示孩子,“你應該累了吧”才會出現的情況。

再比如,當我們教孩子寫作業,他面對眼前的習題一籌莫展的時候,家長問孩子哪兒不會,他也不說話,但是要是問孩子“是不是題目看不懂?”,“是不是這裡不會?”,他一定會比主動開口要更積極一點。這也是因為我們在被“暗示效應”所影響。

所謂暗示效應,它就是我們通過側面的、含蓄的方式進行表達,所以家長們可以運用類似的方法,潛移默化中引導孩子。

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二、“暗示效應”引導孩子中的積極作用

暗示效應的做法是通過不直接,隱含性的方式來引導孩子,但是實際上它產生的效果卻是直接而又明顯的,某種程度上來說,這是一種“正面管教”。

因為我們在利用暗示效應的時候,無形中是通過加深程度或者直面問題的方法來實現的,正因為此,暗示效應的效果才會如此明顯。

暗示效應之下,孩子的慾望沒有被剋制,反而能夠自主思考,積極改變,這是一種主動而正面的行為引導結果。與其讓家長和孩子在壞習慣之間爭吵,倒不如讓孩子自己感受到其中的差異和問題,引導孩子主動糾正。

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三、家長如何利用“暗示效應”,促進孩子的成長

1、 用接受的方式來拒絕孩子

美國一名育兒師在自己的兒子迷戀上電玩的時候,特意帶著孩子去到了電玩城。

每到那個時間,這位媽媽就會把孩子帶過去,週末的時候不先寫作業,而是到電玩城去一趟。

直到臨近黑夜,孩子發現自己第二天的作業很可能完成不了,他才開始慌起來。

就這樣,這名育兒師的孩子不僅不再痴迷電玩,還養成了放學先完成課業要求的習慣。

暗示效應最典型的特點就是用接受的方法來拒絕孩子,讓孩子自發的認識到行為的不當。

2、 及時引導,不要得過且過

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美國小兒科醫生史比爾說到,孩子一生下來,父母就應該對其進行有目的的引導和教育。

他說:“如果你從孩子出生後第二天才開始管教的話,你就晚了一天。”暗示不是不重要,面對孩子不好的習慣,家長們要第一時間糾正,而不是忽略,覺得無所謂,沒關係。

3、 家長樹立榜樣作用

面對孩子的一些陋習,作為父母我們有不可逃避的責任。在暗示效應的教育當中,家長們首先自己要行為端正,給孩子積極的引導,才能發揮其作用。否則孩子壓根兒就不在乎,不接受父母的意見,那麼教育就無從談起了。

孩子倔強不聽話?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孩子倔強不聽話?這是方法用錯了。家長巧用“暗示效應”,引導孩子避免兩敗俱傷。

(圖片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請聯繫刪除!)

這裡是朗姐育兒說,在這裡你能發現最實用、最有意義的育兒知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