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智文:浅议“吃得好”


张智文:浅议“吃得好”

我的母亲出生在上个世纪四十年代,一辈子生活在农村。她虽说不识字,也不会写字,但说出的话颇有几分道理。她在电话里给我说,现在买的肉不要经常吃,街道上的饭尽量少吃,会生出各种病来。你看,过去农村人吃五谷杂粮甚至煮野菜,倒是没病没灾的,可现在不管城里人还是农村人吃的比过去那么好,身体还倒不如过去,得的病千奇百怪,......

母亲说的那些,我自然是经过的。上世纪七十年代,我才十来岁,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可经常填不饱肚子。在生产队的年代,普通村民只能眼巴巴看着一年凭工分分得的那些少得可怜的麦子,磨成面后就会像“稀罕之物”珍藏起来。平时只有靠玉米、高粱、红薯、野菜充饥。只有到了家里来了贵客,或是给学校的先生管饭时才拿出一丁点麦面供他们享用。一家老小只能在贵客饱餐之时咽下贪婪的口水,待客人走后,小孩子们便迫不及待地横扫残羹剩汁,大人在一旁默默叹息,心里埋怨自己的无能,让孩子跟着自己受罪。除此之外,孩子们都在盼过年,临近过年那段日子,真可谓板着指头算着一天天将要到来的春节。因为那才是令大人和孩子们美餐的大好日子。当时庄稼人的一句豪言:宁可穷一年,也不可穷一天。这一天泛指春节那段时间。现在的孩子不懂得那时孩子们盼过年那种狂热心情,真是不亚于现在的人突然彩票中大奖的兴奋劲。相对于平时饥肠辘辘的人们来说,只有到了过年才能吃到肉,吃白面馍,还能穿上新衣服。值得一提的是,上世纪七十年代,种粮食全是农家肥,那时现在耕种离不开的化肥还没有完全普及,所产的粮食是百分之百的纯天然食品。除过主粮小麦玉米以外,还有各种豆类、荞麦、红薯,糜子、高粱等五花八门的杂粮。蔬菜也是自给自足,没有一丁点污染的纯天然蔬菜。加工粮食方面,那个年代没有现在的磨面机,都是用石碾子磨面,或人推或用牲口拉,现在五十多岁以上的人还有记忆。不管蒸的馒头,还是各种主食吃起来非常香。当有人生病时,用面糊糊或者两个白面馍就可以使病人恢复体力,病情减轻了好多,几乎达到药效的功能。

母亲那时很会节俭,除了招待客人时需要准备的白面馍外,算计着把过年有限的白面,夹杂着一些剩面(相当于磨面时剩余的麸皮之类)或者杂粮面,做成一种花卷,里面全是黑而粗的杂面,外边表皮能看见的白面,算是有一点哄小孩的“类白面馍”。母亲就是想到这种方法,避免过年过度的奢侈,不失时机地多储备这样的杂粮白面馍,放在大缸里,为每年二三月闹饥荒时做准备。因为每年麦收在农历五月左右,而农历二三月正是青黄不接之时,而且适逢春季,野菜因干旱而稀少,那时的饥荒更是可怕。现在想起母亲替孩子们着想的做法,更是觉得母爱的崇高,神圣而伟大。

我在电视上看见一个宣传健胃消食片的广告,电视画面出现爷爷奶奶追着孩子喂饭,可孩子没胃口就是不愿意吃。“孩子厌食不消化怎么办?请服江中牌健胃消食片”云云。当时看见这个广告我很好奇,怎么有这么好吃的饭食而不吃呢?这要是在我们成长的年代绝没这种情况。因为孩子多,没有肉副食搭配,光靠粮食充饥,所以都是抢着吃。我有一种偏见,为啥现在的孩子们是那么地不想吃,就是因为他们不饿,胃里不需要食物。假如饿着他们,直到饥肠辘辘时,定会看到他们抢着吃饭的景象。我有几句顺口溜说给同事们,他们听后都忍不住地哈哈大笑。我说,我们那会儿的家长从不惯着孩子,饿了给个冷馍,渴了喝口凉水,哭了一脚踢出门。我们就处在那样的饥荒年代,父母富有特色的教育模式,这是时代的产物,我们无法选择,无法责怪,也没留下什么遗憾的。

当然,时代在发展,我们不可能站在过去的角度斥责现在的食品安全一塌糊涂;同时站在现在的角度否定过去的食物结构没有可取之处。但是,有一条很关键,那就是让大家吃好吃得放心。不论主食与蔬菜,一定要远离污染源或者遭人为破坏的成分,诸如饮用水污染、苏丹红事件、注水猪肉,毒奶粉等的确令人触目惊心。多年来,国家在食品生产安全方面十分重视,各级食品药监部门下大力气整顿规范生产和流通领域,已通过立法程序予以强制实施,保证大家日常生活吃得起吃得放心。

以习总书记为核心的党中央发出时代最强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所以,只有全社会都来齐抓共管,万众一心,规范食品生产、加工、流通各个关键点,从绿色无公害到有机食品制度的建立,科学合理地调整居民食品结构,逐步达到到安全、营养、科学的方向。同时严厉打击违反食品安全的违法事件和违法行为,把居民的健康标准纳入到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全民的健康达到小康目标,才能确保今年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宏伟蓝图的实现。


作者简介张智文,白水县作协会员,就职于白水县商务局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