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他慢慢地放下笔,准备吃些东西再继续作画。当他切开面包的那一刻,他会很惊讶。想到这里,玛莎小姐的脸有些红了,因为她猜想着这位男士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会不会想起她呢?他会不会。————欧·亨利

欧·亨利曾因工作而入狱,在监狱中的他就以以“欧·亨利”为笔名发表大量的短篇小说,被誉为“短篇小说之父”和“曼哈顿桂冠散文作家”。

他的短篇小说内容总是令人啼笑皆非但又富有哲理,极具代表性,结尾是意料之外,却又情理之中,带给读者很深的触动。

《女巫的面包》简单的说,中年女主人公玛莎经营着面包店,偶然爱上了每天都在店里买隔夜面包的中年人,误以为是个贫困落魄的“艺术家”的她,在一次善心与爱的作用下,给面包偷偷加了奶油,她“爱的善举”导致一副参赛作品变为废纸。

本以为是段美好爱情的结局,但欧·亨利还是以意料之外的结局让读者无法措手不及,但小说的剧情都是情理之中,并没有存在着荒诞的含义。

小说以“玛莎所谓的爱情”为切入点,并通过一厢情愿与自以为是来推动剧情,那我将从人物“玛莎”进行简单的分析,再以“女性真性情”为角度来解读《女巫的面包》:

时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学会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01、【时代的女性真性情】:“女巫”,备受争议的女子真性情表露,膨胀的女权占据着爱情与主导权,是传统vs新时代的冲击,

先来谈谈《女巫的面包》里的玛莎人设:小说一开头是这样子写道,四十岁的玛莎·米查姆小姐,她不仅拥有这家店,还拥有两千元的存款,以及两颗假牙和一颗多情的心。

年龄大、富有、多情心的玛莎,每天都可以遇见一位带着眼镜、斯文、外表端庄整洁的中年人来买隔夜面包,这让未婚又有同情心的她暗生情愫,也为小说埋下伏笔。与此同时,年龄偏大的玛莎之所以会有一厢情愿的念头,是因为着急婚姻,再加上富裕的她比同龄人过得优越,无形拥有了“女性的真性情”,想要主动追求中年人。

所谓的“女性的真性情”指的是特有的外在因素,如家庭富裕、国情政策、样貌等,造成优越感高于别人,从而形成活得真实自我、处世不拘小节,自在洒脱的情感真实表露。

事实上,现实生活有着真性情表露女性是真的不少,也隐约指向中性女性,素有“巾帼须眉”之称,性情的表露分为优良品格与不良品格。

  • 优良的真性情:来自家庭教育,女性优良性格如贤惠持家、温柔等中式传统女性;
  • 不良的真性情:同样也可来自原生家庭教育以及不良环境、经历,逐渐形别人眼里的“敢作敢为”的性格,它是与传统格格不入。

对比这两种真性情,都有着好与坏的本质区别。尤其国情政策关系,造成女少男多,也导致越多的女性在爱情里透露出自己真实的性情,其中夹杂着不少的争议:任性、多情、彪悍…

最为有趣的是人在伪装的社会体系下,往往被不良的真性情所吸引,从而快速形成爱情与婚姻。然而过度与过多的真性情,就会形成膨胀的女性意识权,让男性在爱情或婚姻失去主导权地位,一味地被动承受。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前段时间,在网上看到一则新闻:杭州某大学宿舍楼下,男生为得到女友的原谅,在女寝门口跪两个小时。此事引发网友热议:说男儿膝下有黄金,男人上跪天下跪父母,就不应该去跪一个女人。

这就是膨胀的女权意识权所导致的,它有着很大的争议,也是对这个社会的拷问:膨胀的女权意识权,是谁之过?显然这个问题很多人都说不清,有着模棱两可的答案。

就好像《女巫的面包》里的玛莎是富有、同情心的真性情,再加上有着优越感的她在【自以为是】觉得这个中年人是艺术家,并且【一厢情愿】爱上这个“落魄无比”的人,就这样开始主动追求有意无意的接近他。

欧·亨利用“自以为是”和“一厢情愿”的单方面系列描写,解释了《女巫的面包》书名“女巫”两个字是有着很深刻的含义:

女巫,西方传说中具有操纵超自然力量的老妇人,但通常实际身份是女巫、仙女或女神等美丽外表,出现在民间传说和童话故事中出现。她们的性格是两极化,要么是仁慈,要么是恶意,变得模棱两可的模糊。

很多读者不解为何要用“女巫”来形容美丽善良的玛莎,但欧·亨利的真正意义是通过“女巫”这个词,来隐约表达玛莎的性格会有两面性结果,可造成恶意或仁慈。

事实上,源于女性过度真性情,导致膨胀的女性意识权,有着爱情控制权的对错思考:女性在婚姻负责财政以及小事的决策权,男性的婚姻权越来越薄弱,是恶还是善呢?

再从人性的角度来看,婚姻里的两人都想占据婚姻C位,从大到小事的决定权,都与独立人格起着很大的冲突。在膨胀女性权,婚姻往往都是呈现女强男弱的状况,也就有了居高不下的离婚率。

女性意识权的觉醒与过度膨胀,是新时代与传统的冲击,只不过是能很大程度解放女权的自由。读过不少关于女权解放的书籍,在旧社会的她们是不幸的。在抛开对错,新年代赋予的女权是越来越开放,表露在人际、爱情、婚姻:人际是不拘小节的男女朋友关系;爱情是敢爱敢恨;婚姻也可闪婚闪离。这些都具有很大的争议,在过于真性情表露下,是膨胀女性权占据着主导权。

欧·亨利的《女巫的面包》书名以深有含义的“女巫”,影射玛莎女性真性情的性格有着两极化结果:是善良或恶意。

于是,她的充满爱意的善良面包成为一种恶意,导致中年人的参赛作品成为一纸废纸。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02、【理智的善良】:“面包”,善良的双面性是善也可是恶。

再来谈谈《女巫的面包》玛莎对误认为是“艺术家”的中年人,看着日益消瘦的他,不忍的他就在面包里偷偷加了黄油,让中年人有更好的营养,小说着重描写玛莎的内心幻想:

当他切开面包的那一刻,他会很惊讶。想到这里,玛莎小姐的脸有些红了,因为她猜想着这位男士在品尝美味的同时,会不会想起她呢?他会不会…

结局的最后是迎来了愤怒的中年人,要不是来同的另外一个人拉着,玛莎都会把心爱的他给打,原来中年人是建筑家,参加新市政厅的平面规划图纸比赛,之所以买陈面包是为了更好擦掉草稿上的铅笔痕迹,就在要完工时,面包里黄油毁了这一切。

其实玛莎小姐并不是故意的,爱意与善良间接造成这一切,因为她的女性真性情所造成的自我幻想,中年人从头到尾并没有太多的表达爱意。欧·亨利以这样的意料之外、情理之中的反转结局,留给读者无限遐想:善良是什么?

事实上,这个年代的我们对“善良”说不出感觉:空有着一颗善良之心,但不敢有太多的善良之举。

河南驻马店一女子过马路时,被出租车撞倒在地。事发之后,被撞倒女子横躺在马路上一动不动。期间有汽车和路人路过,但无车或人停下来查看情况。一分钟后,该女子惨遭另一辆汽车二次碾压,导致身亡。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不少人在感慨、悲叹世态的炎凉与路人的冷漠,但确实是这样子吗?实际上我们都不敢有太多的善良举动,南京彭宇案的“你不误伤她,就不会送她上医院”的法院判决,也被称为社会良知的一次毁灭性打击。于是,支付宝悄然推出“扶老人险”。或许,我们的善良从这些事件的角度来看,就需要理智付出。

之所以写下这篇书评,是因为欧·亨利在最后传达对“善良”的深刻含义:善良的背后需要理智,而不是像玛莎小姐在自我真性情的表露后,去自以为是的帮助了这个中年人,反而毁了他。她的善良从结局来看,是种“恶”。

放任哪个年代,都深信善良的存在,只不过人性的复杂与人心的险恶之下,善良存在双面性:是善也可是恶。所以,我们在保持善良之心时,理智付出善良,防止善良变恶或是被利用。

善良的本身出发点是没错的,但人是视觉感官动物,在看到引起同情的事时,总会用情绪本能带动行为而去做出善举。这个过程最先是没用大脑判断的,心理学上称为“本能论”。

奥地利动物学家洛伦兹提出的”本能论”( instinct theory)指主张人的行为受本能支配,而行为的先天潜能不受环境、经验、学习或其他后天因素影响的理论。

举个例子来说,人的手在接触到开水时,第一反应是来不及大脑判断,然后不顾一切的松开手,从而造成二次烫伤,就是出于“本能”。

所以,我们的“善良”是种本能行为,无法也没必要去扼制。它的存在是照亮黑暗中的一丝光明,指引我们去走向正确的人性,只需要保持理智化。

欧·亨利的《女巫的面包》里玛莎“面包”行为,出发点是没有错。她的真性情追求爱情时,错误判断才会导致这出悲剧的发生。她的善良不能被否认,只不过需要理智,并及时做出判断。

那么,时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学会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03、时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学会保持理智的善良。

《女巫的面包》是篇简单的短篇小说,欧·亨利又以出乎意外的结局给读者一个无法定义对错的结局。细细想来,玛莎本身出发点是没错的,中年人也没错,只不过是玛莎年代的女性真性情才是误会以及错误的根源。在我看来,真性情之下,就要去除过剩的东西,去保持有趣的灵魂。

①、真性情,去除过剩的东西,保持有趣的灵魂。

《女巫的面包》的因果都是源于富有的玛莎才会真性情外露,这也是欧·亨利在小说一开头为何点明她的富有真实原因,同时也埋下伏笔。她去主动靠近中年人,还误认为是艺术家,本想邂逅一段美好爱情的她也因此毁了中年人的作品。在我看来,真性情不单单是基于财富,保持灵魂所需的才是种魅力。

著名作家梭罗的《瓦尔登湖》中说过:“过剩的财富只能买过剩的东西。灵魂所需要的东西都是用不着钱来买的。 ”

我在读到小说时,并不了解欧·亨利一开始点玛莎财富的真实作用性,除了伏笔,还有一层更深刻的含义:金钱的作用。

小说开头与结局,都隐约明点明玛莎的真性情,源于金钱的基础。纵观现实世界,其实很多人的被金钱所左右,“财大气粗”说明表达真性情的表露度。

事实上,人在有足够金钱,自己的真实性情也会有勇气表露出来,反之是卑微心理。我们并不能否认金钱的作用性,但灵魂也需要保持有趣性,这并不是金钱能买来的。

读书、个人修养、思想都是灵魂内在的有趣性,是更好的人与人之间交际以及自身事业。放到爱情里,有趣的真性情以及足够优秀,那么爱情如期而来。

《女巫的面包》里富裕的玛莎有着面包店,还拥有两千元的存款,欧·亨利又在她的富裕后面加了“两颗假牙”,隐约点明她的真性情只不过建立在金钱之上,有着过剩的性格,才会单身到40岁。

如果她能划分出情感的高低级,保持好理智的善良,她或许真的可以和这位中年人终成眷属,因为两人相处过程很是愉快。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②、善良与理智,去划分感情的高低级

在《女巫的面包》里,我们可以看到玛莎如“女巫”般鬼使神差往她的“面包”加黄油,隐约折射出结局的反转性。两人的相处都非常愉快的。玛莎为了迎合中年,还特地摆放一幅画引起交谈。

欧·亨利在她这样的行为写道“这一切不过是玛莎小姐的幻想而已。”倘若玛莎小姐划分出情感的高低,就可以保持好理智的善良。

安妮宝贝在《春宴》中说道:“高级的感情,最终沦为精神和意识。低级的感情,只能沦为脾气和情绪。”

人的大脑分为理智模块与情绪模块,放到平常是理智压制着情绪,才有理性的行为。只不过在遇到情感时,总会情绪所压抑理智,做出附带情绪的行为,比如善良、冲动、激动。

情绪总难以自控,但可以去划分引发情绪的高低级:高级的情感,去成长为精神信仰与自我意识;低级的情感,长时间就会让人滋生脾气与情绪化行为。

事实上,人在低级情感里,总是会累计不良情绪,到达爆发点,只需要导火线。就拿善良来说,人受到欺骗时,就也总能控制不住内心愤怒的情感,从而沦陷为情绪的奴隶。反观来说,人心的冷漠也是过度的善良欺骗才会如此。

写到这里,我突然想起《九品芝麻官》里包龙星老爹临终时,躺在床上奄奄一息这样说道:“你斗不过他们的,他们太狡猾,你要知道,做贪官奸,做清官要更奸。”这何尝不是最理智的善良呢?慎用自己的善良,去划分其中的情感高低,成为精神或是情绪都是取决自己。

《女巫的面包》里的玛莎是善良的,她有着时代的女性真性情,想要勇敢追求自己的爱情。可惜,善良用错地方,最后毁了中年人和自己的爱情。

或许,玛莎要去明白生活的法则:保持独立与能力。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③、生活的法则: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有个朋友从看到路边的乞丐从不给钱,她是这样子说道:“既然有时间躺在那里等着别人施舍,干嘛不去保持自身的独立性,去学习能力呢?”我感觉她是对的,这就是生活残酷的法则。

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才不会被淘汰。真性情与善良的平衡背后,是需要学会能力,去学会独立和调整、妥协。生活就是如此,没有任何的原则是正确的,去跟上法则才不会落下或是淘汰。

一直提倡去学习的态度,或许不能改变一时的困境,但岁月沉淀的能力、成熟以及思想都是能很好的保持长远的眼光,改变生活现状与自己。

《女巫的面包》:生活的法则,是保持独立与学习能力


《女巫的面包》是本读起来很简单的小说,作者欧·亨利加入了很多不起眼的细节,内心的独白,甚至最后换上了老旧的棕色衣服,倒掉美容养颜的汁液,都意味着玛莎小姐是新生或是毁灭的后续。

一直都很喜欢欧·亨利的短篇小说,小说剧情总是令人啼笑皆非而富于哲理的熟悉与戏剧性场景,每个细节都值得品读。

《女巫的面包》短短几千个字,看到的是新时代的女性真性情,去勇敢追求爱情,但善良的行为还是需要理智。

换个角度,我们的善良有时也会变成“恶意”的行为,让我们从中看到人性的真善美和温暖的力量。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