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孩子成長的道路上,從來不需要我們人為地去製造挫折。

因為越挫越勇對一部分成人來說合適,對孩子不適合。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為什麼呢?

因為兒童大腦各個部分的發育並不同時,比如負責情緒的杏仁核發育較早,而負責推理、決策、自我控制等的前額葉發育較晚。

因此,我們的孩子在面對挫折時,他權衡利弊、調節情緒的能力不能與成人比。有時,生活經驗的不足,認知能力的發展,都不足以他做出決策,所以孩子需要我們的幫助。

若是把他一個人丟給挫折,他又不具備調節情緒和分析問題的能力,會導致“習得性無助”。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我們讓孩子具有抗挫能力,是希望他能夠獨立解決問題,保持樂觀心態,而不是讓孩子無助,更不是讓孩子懷疑自我。

親歷了涵涵的成長,與她一起克服過,第一次去買東西,第一次去遊樂場跟工作人員溝通,還有克服學英語時的一些困難,克服學舞蹈時的腿疼等等。

現在她反而經常鼓勵我,說:“媽媽,你不是經常跟我說,人要敢於大膽去嘗試嗎?那你自己怎麼不去試試呢?”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當孩子不會做一道題而大聲哭著把本子扔掉時,當孩子因為搭不好積木氣急敗壞時,都是我們進行挫折教育的好時機。

所以,你根本無需人為地去製造挫折,挫折根本就無處不在地潛伏在孩子成長之路中。

當然更不要把孩子一個人丟給挫折,讓他習得性無助。甚至懷疑自我、懷疑人生。

而是要認同孩子的情緒,面對生活中的小失敗,孩子哭時,不要嘲笑他羞羞羞,也不要立馬轉移注意力,覺得無所謂。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而是要先認同孩子的情緒,並給予適當的鼓勵和合理的建議,讓孩子擁有解決問題的能力,和樂觀面對的心態,這才是真正的挫折教育。

抗挫能力,在心理學領域叫做Resilience,指的是能像彈簧一樣,在遇到挫折和失敗後的反彈能力。

影響孩子抗挫能力的因素分為不可控因素和可控因素。前者如遺傳基因、年齡、性別、意外性創傷等,而後者指的是後天培養和學習。

提出習得性無助的心理學家Seligman,同時也提出另一個概念:習得性樂觀(Learned Optimism),也就是說,面對挫折和困難時的專注、積極、掌控感、自尊自信都是可以練習得到的。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那麼,如何培養孩子的抗挫能力呢?

1. 適當放手,積累“我可以”的習得性樂觀

早晨起床穿衣,整理自己的玩具等等,這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就不要包辦代辦了,讓孩子自己做,這樣他們就能夠知道我是有能力解決問題的。

面對挫折時,會積極想辦法去解決,而不是一蹶不振。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2. 接納孩子的情緒

不要否定孩子的情緒。

這有什麼大不了的?哭什麼哭?男子漢大丈夫就知道哭,你羞不羞?

情緒本身是沒有好壞之分的,而抗拒情緒的存在才會帶來問題。

所以,我們要先認同接納孩子的情緒,讓孩子明白,你有這樣的反應是很正常的,那麼我們到底該怎麼做?

而不是一味地指責孩子,讓孩子覺著哭就是不對,就是懦弱,但卻永遠不知道正確的該怎麼做?並給孩子暗示,你就是不行,你就是不會解決問題,只知道哭。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3. 培養孩子的成長型思維

這點咱在之前的文章裡講過了,如何誇獎,如何把大目標分解成切實可行的目標,而不是永遠對孩子期望過高,讓孩子習得性無助。

4. 合理歸因

孩子摔倒了不要怪地板,而是提醒孩子仔細看著點兒路哈~

遇事少在孩子面前抱怨,更不要抱怨老師,抱怨這個那個,積極看待問題,引導孩子正確歸因。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德國著名哲學家雅斯貝爾斯說:真正的教育是用一棵樹去搖動另一棵樹,用一朵雲去推動另一朵雲,用一個靈魂去喚醒另一個靈魂。

陶行知說: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挫折教育,意在當孩子遭遇自然性地挫折時,我們如何引導孩子與現實格鬥。

逃避現實的教育不是真教育 真教育必與現實格鬥

魯迅說:教育根植於愛。

春風化雨,讓娃慢慢成長,靜待花開。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