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人类视觉系统由光折射系统、感光细胞、视神经和视觉中枢构成。外界物体发出光或发射的光,经过角膜、晶状体、玻璃球折光系统后,在视网膜上成一个倒立缩小的实像,视网膜上的感光细胞受到刺激,信号由视神经传到大脑的视觉中枢,产生视觉。视觉中枢把倒立的像转换成正立的像,我们就可以看到物体了。 像的清晰度与入射光的强弱、瞳孔直径的大小、晶状体和视网膜之间的距离等因素有关。其中,感受光的强弱和物体的颜色由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承担。


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觉原理


大家都有这个体验,从强光环境中进入黑暗处(或光源突然熄灭),眼睛什么也看不见。这时,除瞳孔直径扩大增加采光量以外,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由视锥细胞工作状态转为视杆细胞工作状态,视觉光敏度逐渐增强。经过一段时间的适应,约20~30分钟,才看得清暗处的物体。

相反,从弱光(黑暗处)环境中进入强光环境,除瞳孔直径缩小减少采光量以外,视网膜中的感光细胞由视杆细胞工作状态转为视锥细胞工作状态,视觉光敏度逐渐下降。眼睛感觉特别明亮,需要经过1—5分钟的适应。


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眼睛外观


眼睛对上述二种情况的光适应,除视觉神经中枢调节外,还与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和分解有关。视紫红质的特性,对弱光敏感,在暗处可以逐渐合成。生物化学知识,在光线较暗处,5分钟内就可以合成60%的视紫红质,约30分钟,视杆细胞中视紫红质即可全部生成。所以,在光线较暗处呆的时间越长,对弱光的敏感度就越高。


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感受强光是视锥细胞的职责和功能,在明亮环境中,短时间内,视锥细胞都投入了工作,眼睛对光的敏感度降低。刚开始工作时,视锥细胞参与度不高,眼睛对光刺激的敏感度还较大,觉得光线刺眼,看不清周围的物体。当视锥细胞都投入了工作时,眼睛对光的敏感度降低,看物体就正常了。视锥细胞中视紫红质的合成和分解与视杆细胞正好相反,视杆细胞在暗处蓄积的大量视紫红质,在明亮处遇到强光迅速分解,大约1--5分钟左右即可完成。


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生物化学知识,视紫红质是一种结合蛋白,由视黄醛(也叫视网膜素)和视蛋白结合而成。视黄醛来源于维生素A的氧化物。由于光照,视锥细胞中的视紫红质迅速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分解后的产物不能直接和视蛋白结合成视紫红质,须在维生素A酶的作用下还原成维生素A,再进入视杆细胞,参与视紫红质的合成、补充及分解反应。


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分布


视紫红质在亮处分解,在暗处又重新合成。当视紫红质分解达到0.50%时,视杆细胞的光敏度会下降2000倍之多。视网膜光敏度的高低与视紫红质的合成与分解的比率有关,特别是与视紫红质合成多少有着密切的关系。一个光量子被视紫红质吸收,就足以使视黄醛分子的结构发生改变,导致视紫红质被分解为视蛋白和视黄醛。不论在暗处还是在明处,既有视紫红质的分解,又有视紫红质的合成。当合成速度超过分解速度时,视网膜中的视紫红质数量较高,视杆细胞对弱光较敏感;相反,人在明亮处时,视紫红质的分解速度大于合成速度,视杆细胞几乎失去作用,视锥细胞对强光比较敏感。

维生素A与视黄醛之间的转化是可逆的,在视紫红质分解和合成循环中,有一部分视黄醛被消耗掉,这时,由食物获得并存在于血液和肝脏中的维生素A就来补充。因此,长期摄入维生素A不足,将会影响人的暗视觉,傍晚时看不清物体,这就是夜盲症。经过调节,眼睛已经适应暗环境,若在极短时间里接受极亮的光线,如:直视太阳、电弧光线、经过凸透镜会聚后的光线、汽车前面的远光灯光线等,视觉功能大大降低,有可能短暂丧失或永久丧失,叫闪光盲。


必知的科普知识: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


视锥细胞和视杆细胞的感受光的波长不同。暗环境中,光的波长较长,如红光,视杆细胞比视锥细胞的敏感度高,视锥细胞对短波光敏感度较高。特别强调,视网膜对光的适应是光学调节、神经调节和化学调节共同作用的结果。

根据人眼睛对光反应的特点,研制出一种闪光弹,专门对付犯罪分子。这种闪光弹的亮度远比闪光灯强,在短暂极强光线的刺激下,犯罪分子会出现闪光盲,眼前一片漆黑,束手就擒。

日常生活中,处在黑暗环境里时间比较长的人,如被困在废墟中长达几十个小时,救出来后,要把眼睛蒙上,避免视网膜受到阳光强烈刺激,视觉受到伤害。汽车的前面有近光灯和远光灯,二车相遇时 驾驶员为了避免强光灯给对面司机视力造成影响,一般情况要打开近光灯。有些不道德司机,用强光灯逼人停车,容易发生交通事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