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民偶像——鍾南山的故事
前幾天,鍾南山再次登上熱搜。這一次上熱搜,是因為跟歐洲對話介紹我國抗疫經驗時,全程一口流利的英語。當知道鍾老42歲才開始學英語時,評論下滿是對他的讚美“全民男神”“以為你是王者,結果你是榮耀王者”。
全民偶像,他當之無愧。敢於講真話,醫術精湛,積極上進,有愛國情懷,有擔當。但是,他的優秀也不是憑空變成的,正如鍾南山所言,他之所以有今天,是因為父親對他的教育和影響。
鍾南山出生於醫生家庭,父母親都是醫生,而且很有名氣。19歲時,考上了北京醫學院,但受文革影響,在畢業後,長達11年的時間,鍾南山都在做農活、校報編輯、鍋爐工等。直到1971年,35歲的鐘南山才第一次穿上白大褂,當了一名醫生,可他那時卻有點消極。
他的父親沒有給他講大道理,也沒有批評責怪他,而是問了一句“南山,你今年多大了?”
鍾南山說:“35歲。”
父親嘆了一口氣,惆悵地說:“哦,都35歲了,真可怕。”
要知道,他父親1932年從協和醫學院畢業時,就是一名優秀的年輕醫生了,而自己不僅無法跟年輕時的父親相比,就連跟自己同齡的醫生相比,也差得很遠。
父親的這句話如同當頭一棒,鍾南山被點醒了,重新喚起了他對工作的強烈追求。
鍾南山43歲赴英國留學時,才開始正兒八經地學習英語。為了幫助他提高英語水平,他父親要求他用英語和家人通信。
他第一次收到父親的回信時,拆開一看,裡面有兩封信。一封是父親的回信,一封是上一次的信,父親用紅筆逐字逐句地修改了這封信。父子倆堅持用英語寫信,鍾南山一直寫,父親一直改,直到信件上的批改越來越少。
父親鍾世藩是著名的兒科專家、世衛組織醫學顧問,在75歲高齡時,眼睛都看不太清楚的情況下,還堅持手寫40萬字《兒科的症狀學》一書,只為把自己一生積累的醫學經驗傳承下去。
父親的一言一行,深深地影響了鍾南山,他從父親身上學到了很多,對待醫學的嚴謹和敬業,求真務實,愛國為民情懷。
84歲了,依然奮戰在抗疫一線。
父親是這樣教育他的,他也是這樣教育自己孩子的,優良家風一代代的傳承,成就了這個醫生世家,祖孫三代都是醫術、醫德、醫風均好的醫生。
從鍾南山的故事,我終於知道為什麼鍾南山這麼厲害了!在教育孩子這件事情上,有時候,真的是得“拼爹”。優秀的父母,自然會有優秀的孩子。
英國著名學者哈伯特說“一個好父親勝過一百個校長。”
父親決定了孩子的人生格局
近代心理學的大量研究提醒了我們一件事:爸爸對孩子自我形象、自我價值感的影響,比媽媽更大。也就是說,決定孩子未來“夠不夠自信?覺得自己夠不夠好?”的人,更多的是爸爸。
但是,為什麼今天爸爸在育兒生活中常常缺席呢?
首先,包括爸爸自己在內,對於自己對孩子影響的重要性,並沒有足夠的認識。
其次,爸爸從一開始就容易被排擠在育兒圈之外。孩子天生黏媽媽,加上男人手腳天生比較硬,看到脆弱的孩子在自己懷中,很容易不知所措。在慣性的影響下,小寶寶階段無法參與的感覺,如果不做調整,很容易一直延續下來。
而事實上,孩子經過了3歲後和媽媽的分離及獨立自主後,會開始找爸爸,孩子非常希望和爸爸互動,特別是得到爸爸的肯定、讚美和認同。
最後,整個社會、文化給大家的暗示就是:爸爸的任務就是賺錢養家。
爸爸最擅長的事情,的確不是懷抱年幼的孩子,但這並不代表爸爸不需要陪伴孩子。
爸爸最好的陪伴就是陪孩子游戲,在遊戲、玩耍的過程中,讓孩子感受到“爸爸喜歡我”,從而獲得價值感的認同。
這世上有一種富足,叫有父親陪著玩。
父親不僅僅是一個稱謂,更是一份責任,成為更好的自己,指引孩子正確的方向。奧巴馬曾在父親節致辭說,自己有一份有時倍感困難但卻永遠有價值的工作——父親。
世上教育孩子最低成本的投資,就是讓父親多參與孩子的生活和教育。父親是孩子成長最好的助跑器,有父親陪伴和參與的孩子,才會贏在起跑線。
閱讀更多 桀驁馨然 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