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記】楊全華

經典何以永流傳

——由經典詩詞對相關景點的影響看“經典”的力量

楊全華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經典詠流傳》這檔將中華經典詩詞文化與電視媒介有機結合,由央視綜合頻道推出的大型文化音樂節目,自去年二月播出以來受到廣大電視觀眾的熱烈歡迎和極力追捧。毫無疑問,歌曲優美的旋律、傳唱人動聽的歌喉、鑑賞團高水平的鑑賞是這檔節深受歡迎的主要因素。然而筆者認為中華經典詩詞之所以千百年來經久不衰,永世流傳根本還在於“經典”本身的魅力。綜觀古今詩詞名家的經典作品,或婉約、或豪放,無不以生動的文詞,優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豐富的情感憾人心扉,令人讀後終生難忘。同時,本人作為攝影及詩詞愛好者,深感近些年來,隨著我國經濟社會的快速發展,旅遊業的日益繁榮及人們物質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經典詩詞對於相關景點的導引、點化、昇華、催生作用得以充分顯現。我們看到,一些優美景點在經典詩詞的導引下,人氣倍增;一些自然景觀,在經典詩詞的點化下,有了靈魂;一些本不存在的景點,在經典文化的影響下,應運而生......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歷史的看,在我國,經典詩詞與名勝美景具有內在的必然的聯繫。中國歷史上的詩詞名家特別是那些山水派大家,無不遍遊名山大川,名勝田園,同時這些優美勝地也幾乎無一處不留下他們的經典詩作。這些詩篇或詩句在中華傳統文華日益普及深化的今天,已經扮演了導遊的角色。對此,本人具有深切的感受。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前年深秋,有朋友相邀到江西覽勝,首站為“滕王閣”。說實話對於“滕王閣”這個著名景點,之前我雖然沒去過但並不感到陌生,因為上中學時曾學過“初唐四傑”王勃的經典詩作《滕王閣序》,對其中“落霞與孤鶩齊飛,秋水共長天一色”的著名詩句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說,我於滕王閣就是通過讀王勃的“滕王閣序”知道的。我想不僅我是這樣,恐怕不少朋友也是如此。這或許就是“經典”的效應。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說到經典效應,凡是古詩詞愛好者,恐怕不難說出一些與古人“經典”詩作有關的景點。如,廬山三疊泉與李白的“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抗州西湖與蘇軾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濃妝淡抹總相宜”;江南春色與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蘇州的寒山寺與張繼的“姑蘇城外寒山寺,夜半歌聲到客船”;三峽夔門與杜甫的“風急天高猿嘯哀,渚清沙白鳥飛回”等等。這些著名景點與這些經典詩篇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響,相得益彰。更為有趣的是,遊客不僅被“經典”引至景點,還常常會在景點上“按圖索驥”尋找“經典”。比如,到了廬山,便要找“銀河”;到了夔門,便想聽“猿嘯”;到了泰山,想“一覽眾山小”;登上鸛雀樓,會“欲窮千里目”等等。為此,我們不僅為祖國萬里河山優美的自然風光及先人的勤勞智慧而自豪,更為我國悠久的歷史文化,撼人心扉的經典文學而讚歎。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馬克思主義哲學告訴我們:“存在決定意識”,“意識對物質具有反作用”。毫無疑問,歷史上那些文學大家的經典詩篇,都是在美麗勝景的感染啟發下所創作,都是美麗風光的客觀反映。然而它們並非僅僅是對“存在”的文字描述,而是積極的具有能動性的幅射和擴展。甚至是一些景點再造的理論先導。如,蘇州的寒山寺。據文學家考證,蘇州原本沒有一個寒山寺,張繼《楓橋夜泊》中“姑蘇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寺,應是對秋冬時節寒冷夜晚中寺廟的統稱,而並非指一個確切的寒山寺。但為迎合遊客的心理,後人特意建造了一個寒山寺。再如,我們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一些“古城”、“古宮”、“古村落”等,其中的很多“擺設”其實都是根據那些經典名作而打造的。如,“三國城”、“聊齋宮”等。這些“存在”都是意識反作用的結果,而它們同樣能引來眾多的遊客,為當地居民提供物質收益。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綜上所述,不難看出那些經典詩詞、經典文學作品為什麼會千百來經久不衰,萬古流芳。若要“經典永流傳”,作為現代人不能僅僅滿足於對古人經典的傳承,對古人經典的光大,而應致力於現代經典的創造。歷史是由現實轉化的,也是現實續寫的。衷心期盼那些偉大的現代詩人、作家,勇敢地擔當起創造“經典”的使命,為當代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升和祖國未來歷史文化的傳承,創造出更多屬於自己的經典作品!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楊全華 在部隊服役30年,主要從事政治工作,後轉業到地方機關。愛好攝影、文學,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山東攝影家協會會員,自由撰稿人。攝影作品、文章曾見諸多家媒體。

【散記】楊全華||經典何以永流傳

【精選留言】

置頂梨花雨(朋友)

何為經典?經典是具有典範性、權威性、經過歷史選擇和檢驗的、最有價值的、最能夠表現本行業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具影響力的、最完美的作品。揚全華主任在其文章中,選取了《由經典詩詞對相關景點的影響看“經典”的力量》這個角度,梳理、分析了經典文字成就經典地域的鮮明事例。一言以蔽之,經典是通過個人獨特的世界觀和不可重複的創造力,凸顯出豐厚的文化積澱和人性內涵,富有原創性和持久性。經典必定成為民族語言和思想的象徵符號,出離個人意義上升為民族乃至世界的共同經典。也許有人會說:“古人流傳下來的東西也不是什麼金科玉律,無懈可擊。時代是發展的,經典也需要完善和補充。”是!我承認萬物不可以永恆,一些經典的作品、經典的地域如今也不似當年的模樣兒。楊主任在文章中已經提出:“衷心期盼那些偉大的現代詩人、作家,勇敢地擔當起創造“經典”的使命,為當代人民物質文化生活的提升和祖國未來歷史文化的傳承,創造出更多屬於自己的經典作品!”你若要想改進或者創造經典,只管努力就好。哪怕是借鑑前人的心血,也無可厚非。關鍵是,你要把前人的經典之作融會貫通形成自己的語言和思想,而不要照單抄襲。逝者已逝,沒有本事爬起來和你打版權官司。活著人,卻會無限鄙視你。所以說,借鑑,你得是認真的!撞衫不可怕,不紅才尷尬。不要抱怨文人相輕,趕緊亮利劍才是正經!


水城人(楊全華)

經典何以永流傳? 這篇散記實際是一篇觀後感。是觀看央視綜合頻道一檔大型經典詩詞與現代音響媒介相結合的音樂節目叫做“經典詠流傳”。說白了,就是現代歌星歌手配現代音樂唱經典古詩詞,同時還有文學大家附之以鑑賞。那天,我邊看節目,邊品味古詩詞邊產生出一點感悟:古代那些經典詩詞為什麼千百年流傳至今?聯想到近幾年外出旅遊,看到幾乎每個景點都有與古人經典詩詞有關的故事。經典的力量真是太偉大了。歷史在傳承,在接續。古人有經典,今人該如何?想到此,自然想到群裡那些有潛力的作家。希望他們也能寫出一些經典作品,以向未來的歷史流傳。 年齡已60好幾,難得還能時而產生點感悟。有了就抓緊記下來,對別人是否有益不得而知,但對己而言至少能預防老年痴呆症。 今天又是星期天,感謝主編放棄休息,為文友們辛勤付出!

作者

這個節目是我的軍校同學主要導演的。。。。


晴空萬里

完全贊同楊老師對《經典何以永流傳》的看法和論述!何為經典?!那些如羅布泊胡楊一樣,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的作品才稱得上為經典!現在,有一種力量在弱化或者叫褻瀆經典!有的文藝作品(如歌曲,詩歌,散文,小說等)一出籠,就自詡或者被狂捧為“經典”!但是,你別說象胡楊,能象胡基(北方砌牆的土坯)一樣就不錯了!圈內熱呼半分鐘,好似泥中入海中!文化,文學,文藝呼籲著經典,期盼著經典,希望寄於經典!象《詩經》、《論語》、《春秋》、《唐詩》、《元曲》和明清小說,如近現代的四大名著等。這才叫做生命,叫做力量!謝謝揚老師的分析!胡言一通,亂語一陣。見笑!

作者

梁老師對經典認識深刻,分析合理到位。經典不是自封的,是靠作品的力量證實的,是經得起歷史和時間檢驗社會認可的。真心希望現代作家也能創作出一些能萬古流傳的好作品。謝謝梁老師精彩留言!


水城人(楊全華)

回梨花雨 看了王老師這番關於經典的精彩留言,我深感我的這篇感受寫得雖然膚淺但也很值得。因為它引來了王倩老師的深刻見解,否則我對經典不免還是停留在原來的認識水平上。王老師的快速留言,不僅給予經典以準確的定義,而且道出了經典作品所應當具備的突出特點。如,應當出離個人上升至民族達到世界水平,可謂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再如,經典作品對繼承與創新的把握問題。沒有繼承就沒有創新,繼承不是抄襲,創新不是臆造。結合王老師不斷推出的作品,看看王老師對經典作品及經典創作的認識,我們有理對其前景充滿信心。現代經典已經在向王老師召喚,新時代的經典作品,必定產生於“梨花雨”。我們相信,我們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