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记】杨全华

经典何以永流传

——由经典诗词对相关景点的影响看“经典”的力量

杨全华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经典咏流传》这档将中华经典诗词文化与电视媒介有机结合,由央视综合频道推出的大型文化音乐节目,自去年二月播出以来受到广大电视观众的热烈欢迎和极力追捧。毫无疑问,歌曲优美的旋律、传唱人动听的歌喉、鉴赏团高水平的鉴赏是这档节深受欢迎的主要因素。然而笔者认为中华经典诗词之所以千百年来经久不衰,永世流传根本还在于“经典”本身的魅力。综观古今诗词名家的经典作品,或婉约、或豪放,无不以生动的文词,优美的意境,深刻的哲理,丰富的情感憾人心扉,令人读后终生难忘。同时,本人作为摄影及诗词爱好者,深感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旅游业的日益繁荣及人们物质文化生活水平的提高,经典诗词对于相关景点的导引、点化、升华、催生作用得以充分显现。我们看到,一些优美景点在经典诗词的导引下,人气倍增;一些自然景观,在经典诗词的点化下,有了灵魂;一些本不存在的景点,在经典文化的影响下,应运而生......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历史的看,在我国,经典诗词与名胜美景具有内在的必然的联系。中国历史上的诗词名家特别是那些山水派大家,无不遍游名山大川,名胜田园,同时这些优美胜地也几乎无一处不留下他们的经典诗作。这些诗篇或诗句在中华传统文华日益普及深化的今天,已经扮演了导游的角色。对此,本人具有深切的感受。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前年深秋,有朋友相邀到江西览胜,首站为“滕王阁”。说实话对于“滕王阁”这个著名景点,之前我虽然没去过但并不感到陌生,因为上中学时曾学过“初唐四杰”王勃的经典诗作《滕王阁序》,对其中“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著名诗句留下深刻印象。甚至可以说,我于滕王阁就是通过读王勃的“滕王阁序”知道的。我想不仅我是这样,恐怕不少朋友也是如此。这或许就是“经典”的效应。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说到经典效应,凡是古诗词爱好者,恐怕不难说出一些与古人“经典”诗作有关的景点。如,庐山三叠泉与李白的“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抗州西湖与苏轼的“欲把西湖比西子,浓妆淡抹总相宜”;江南春色与白居易的“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苏州的寒山寺与张继的“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歌声到客船”;三峡夔门与杜甫的“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等等。这些著名景点与这些经典诗篇已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相互影响,相得益彰。更为有趣的是,游客不仅被“经典”引至景点,还常常会在景点上“按图索骥”寻找“经典”。比如,到了庐山,便要找“银河”;到了夔门,便想听“猿啸”;到了泰山,想“一览众山小”;登上鹳雀楼,会“欲穷千里目”等等。为此,我们不仅为祖国万里河山优美的自然风光及先人的勤劳智慧而自豪,更为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撼人心扉的经典文学而赞叹。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马克思主义哲学告诉我们:“存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毫无疑问,历史上那些文学大家的经典诗篇,都是在美丽胜景的感染启发下所创作,都是美丽风光的客观反映。然而它们并非仅仅是对“存在”的文字描述,而是积极的具有能动性的幅射和扩展。甚至是一些景点再造的理论先导。如,苏州的寒山寺。据文学家考证,苏州原本没有一个寒山寺,张继《枫桥夜泊》中“姑苏城外寒山寺”中的寒山寺,应是对秋冬时节寒冷夜晚中寺庙的统称,而并非指一个确切的寒山寺。但为迎合游客的心理,后人特意建造了一个寒山寺。再如,我们在很多地方都能看到一些“古城”、“古宫”、“古村落”等,其中的很多“摆设”其实都是根据那些经典名作而打造的。如,“三国城”、“聊斋宫”等。这些“存在”都是意识反作用的结果,而它们同样能引来众多的游客,为当地居民提供物质收益。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综上所述,不难看出那些经典诗词、经典文学作品为什么会千百来经久不衰,万古流芳。若要“经典永流传”,作为现代人不能仅仅满足于对古人经典的传承,对古人经典的光大,而应致力于现代经典的创造。历史是由现实转化的,也是现实续写的。衷心期盼那些伟大的现代诗人、作家,勇敢地担当起创造“经典”的使命,为当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和祖国未来历史文化的传承,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杨全华 在部队服役30年,主要从事政治工作,后转业到地方机关。爱好摄影、文学,现为中国摄影家协会会员、山东摄影家协会会员,自由撰稿人。摄影作品、文章曾见诸多家媒体。

【散记】杨全华||经典何以永流传

【精选留言】

置顶梨花雨(朋友)

何为经典?经典是具有典范性、权威性、经过历史选择和检验的、最有价值的、最能够表现本行业精髓的、最具代表性的、最具影响力的、最完美的作品。扬全华主任在其文章中,选取了《由经典诗词对相关景点的影响看“经典”的力量》这个角度,梳理、分析了经典文字成就经典地域的鲜明事例。一言以蔽之,经典是通过个人独特的世界观和不可重复的创造力,凸显出丰厚的文化积淀和人性内涵,富有原创性和持久性。经典必定成为民族语言和思想的象征符号,出离个人意义上升为民族乃至世界的共同经典。也许有人会说:“古人流传下来的东西也不是什么金科玉律,无懈可击。时代是发展的,经典也需要完善和补充。”是!我承认万物不可以永恒,一些经典的作品、经典的地域如今也不似当年的模样儿。杨主任在文章中已经提出:“衷心期盼那些伟大的现代诗人、作家,勇敢地担当起创造“经典”的使命,为当代人民物质文化生活的提升和祖国未来历史文化的传承,创造出更多属于自己的经典作品!”你若要想改进或者创造经典,只管努力就好。哪怕是借鉴前人的心血,也无可厚非。关键是,你要把前人的经典之作融会贯通形成自己的语言和思想,而不要照单抄袭。逝者已逝,没有本事爬起来和你打版权官司。活着人,却会无限鄙视你。所以说,借鉴,你得是认真的!撞衫不可怕,不红才尴尬。不要抱怨文人相轻,赶紧亮利剑才是正经!


水城人(杨全华)

经典何以永流传? 这篇散记实际是一篇观后感。是观看央视综合频道一档大型经典诗词与现代音响媒介相结合的音乐节目叫做“经典咏流传”。说白了,就是现代歌星歌手配现代音乐唱经典古诗词,同时还有文学大家附之以鉴赏。那天,我边看节目,边品味古诗词边产生出一点感悟:古代那些经典诗词为什么千百年流传至今?联想到近几年外出旅游,看到几乎每个景点都有与古人经典诗词有关的故事。经典的力量真是太伟大了。历史在传承,在接续。古人有经典,今人该如何?想到此,自然想到群里那些有潜力的作家。希望他们也能写出一些经典作品,以向未来的历史流传。 年龄已60好几,难得还能时而产生点感悟。有了就抓紧记下来,对别人是否有益不得而知,但对己而言至少能预防老年痴呆症。 今天又是星期天,感谢主编放弃休息,为文友们辛勤付出!

作者

这个节目是我的军校同学主要导演的。。。。


晴空万里

完全赞同杨老师对《经典何以永流传》的看法和论述!何为经典?!那些如罗布泊胡杨一样,千年不死,死了千年不倒,倒了千年不腐的作品才称得上为经典!现在,有一种力量在弱化或者叫亵渎经典!有的文艺作品(如歌曲,诗歌,散文,小说等)一出笼,就自诩或者被狂捧为“经典”!但是,你别说象胡杨,能象胡基(北方砌墙的土坯)一样就不错了!圈内热呼半分钟,好似泥中入海中!文化,文学,文艺呼吁着经典,期盼着经典,希望寄于经典!象《诗经》、《论语》、《春秋》、《唐诗》、《元曲》和明清小说,如近现代的四大名著等。这才叫做生命,叫做力量!谢谢扬老师的分析!胡言一通,乱语一阵。见笑!

作者

梁老师对经典认识深刻,分析合理到位。经典不是自封的,是靠作品的力量证实的,是经得起历史和时间检验社会认可的。真心希望现代作家也能创作出一些能万古流传的好作品。謝謝梁老师精彩留言!


水城人(杨全华)

回梨花雨 看了王老师这番关于经典的精彩留言,我深感我的这篇感受写得虽然肤浅但也很值得。因为它引来了王倩老师的深刻见解,否则我对经典不免还是停留在原来的认识水平上。王老师的快速留言,不仅给予经典以准确的定义,而且道出了经典作品所应当具备的突出特点。如,应当出离个人上升至民族达到世界水平,可谓民族的即是世界的。再如,经典作品对继承与创新的把握问题。没有继承就没有创新,继承不是抄袭,创新不是臆造。结合王老师不断推出的作品,看看王老师对经典作品及经典创作的认识,我们有理对其前景充满信心。现代经典已经在向王老师召唤,新时代的经典作品,必定产生于“梨花雨”。我们相信,我们期待!


分享到:


相關文章: